观澜亭| “网传”信息被啪啪打脸,想起了鲁迅的“我没有亲见”

2023-02-18 12:28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阅读 (84464) 扫描到手机

□周学泽

2月17日,北京日报报道,网传北京平谷区将为董宇辉落户,并赠送100万元现金和一套150平方米带产权住房等消息,后经过核实该消息不实。

最近,陆续有“网传”信息被证明不实。警方提醒广大网友,对于网传未经核实的信息,请勿转发,不信谣、不传谣。

《吕氏春秋·慎行论》:夫得言不可以不察。但“得言”是二,“出言”是一。没有谎言的出笼,就没有谎言的传播,因此,管好“言怎么出”这个源头,是治理虚假信息的第一步。

当前,随着消息传播平台的多样化,“网传”“据说”“知情人爆料”等没有确凿来源的信息发布屡见不鲜。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掌握麦克风,“言怎么出”需要每个人认真思考。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源于个人认知能力的局限,有的是出于个人的臆测,有的则是为了个人利益。原因不尽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性,就是对信息的产生和传递缺乏认真老实的态度,由此笔者想到了鲁迅的“我没有亲见”。

“我没有亲见”,是鲁迅多次用到的句子,反映了这位伟大作家真诚朴实的一面。

比如,1924年11月17日,鲁迅在北京《语丝》周刊第一期发表名篇《论雷峰塔的倒掉》,开句说:“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又如1926年3月18日,学生刘和珍在北京“三一八”惨案中牺牲,鲁迅1926年4月12日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发表《记念刘和珍君》文章说:“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我没有亲见”,不是说自己说的不真实,而是在确认消息真实之后,承认消息来源的间接性,是一种“间接的真实”,这是实事求是向读者交待消息的来源。

鲁迅家乡是绍兴,杭州是他外出求学、工作和探家的必经之地,而且他也在杭州工作过,对雷峰塔十分熟悉。1925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报刊广泛报道,如当时的《民国日报》言:“西湖雷峰塔,建自宋时,为小康王之妃所造,历数百年,哪知竟于本月二十五日下午五时倒塌。”次日,《晨报》《顺天时报》《益世报》报道此事说:“西湖雷峰塔夙为浙江名胜之一,现因年久失修,竟于廿十七日下午三时全部倒塌云。”稍后关注此事的《申报》和《社会日报》,则说该塔“近于八月二十七日(农历)未时,竟以全部崩圮闻”。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都是基于这些“间接得到的事实”之上。

纪念刘和珍用“我没有亲见”,也是一种客观态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所作,但文章中回忆刘和珍当时“欣然前往”的姿态,鲁迅是听别人说的,故他强调“我没有亲见”。

在今天的立体传播时代,信息渠道增多,但信息来源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亲到新闻现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一是间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得知。这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新闻记者工作的常态;第二种情况则需要甄别。通过间接媒介得到的信息,首先看媒体是否权威,其次要注意常识判断。如今新媒体平台众多,个人在微信上注册公众号就可以发声,如果个人自律不严,或怀揣不良动机,虚假信息难免产生。以虚假信息误导公众,损害的是社会利益,终归是要付出代价的,得不偿失。但遗憾的是,在付出代价之前,有些人缺乏对规则的敬畏。

信息具有涟漪效应,不可不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发布信息需要真诚的态度,老实的作风,要像一个“君子”那样。鲁迅在确认了消息真实之后,还老老实实说一句“我没有亲见”,这样的态度值得那些“网传”“据说”“知情人爆料”者深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