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4个亿,留住百米齐长城!一条隧道守护2600年历史,G204拓宽背后的传“城”故事

2023-02-22 22:1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9352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迎雪 王涛

一边是2600岁中国最古老长城,一边是1031公里长国家东部沿海公路干线。如何让两条“长龙”进行一场经受历史考验的交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地和星辰目睹了一个沉甸甸的答案。

G204拓宽改造工程黄山隧道项目现场,一条隧道正从地下68米深处小心翼翼穿过,头顶就是蜿蜒的城墙。拓宽工程原计划铲平开挖,改为修隧道要多花4个亿,工期延长一年多,却可让100米长的城墙“幸存”!

黄山隧道南洞口上可以看见齐长城遗址

隧道北洞口航拍

决心既下,要完成“从古到今”的凿空之旅,绝非易事。穿水塘,越水井,下穿既有国道,东临青连铁路爆破施工,作为全省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者们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这份守护,既厚重也浪漫。如今,这条全长2957米的隧道已完成近60%,预计年底完工。

抉择

最贵方案守护遗产

“以前这条老路一下雪便堵车,因为坡太陡,不利于大货车通行。修好隧道,既不堵车也保证了通行车辆的安全。”2月17日上午,孟庆军开车带领记者从G204段老路去黄山屯后山寻找齐长城遗址。记者注意到,很多大型货车在此通行,由于道路狭窄且坡度较大,车辆到此都减慢车速,原先的G204老路等于是翻山越坡,道狭且绕。

齐长城遗址远景

陡坡车开不上去,只能步行上山,记者在孟庆军的带领下,爬上山腰。

孟庆军在青西新区交通运输局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办公室工作,负责跟进黄山隧道保护项目。“这就是齐长城遗址了,它顺着山的山脊一直往东延伸,这块相当于用土围成的,在东边的山上还有部分是用石头砌成的,相当于是土石混筑。” 孟庆军指着身后的土堆介绍着。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可现有的齐长城遗址并没有想象中壮观。

齐长城遗址

明代孙镇有诗赞曰:“缘岗峙崇观,跨谷绝惊虹”,描绘了齐长城当年威武壮观的场面。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是我国现存有确切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古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组成部分。它绵延600多公里,西起济南市长清区,东至青岛西海岸新区于家河村东入海处,横跨齐鲁大地,更是山东独有的文化标识,是无法抹灭的历史文化符号。

2001年6月25日,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巡查

两千多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齐长城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长长的脊梁在空中跃起。经历沧桑岁月,齐长城已经变了模样,周边草木繁茂,但记者在现场还是能够辨认出城墙的轮廓。遗址不远处竖立着文物安全直接负责人公示牌,在西海岸新区这样的齐长城保护标志碑有9处、保护界桩310多处。

而G204 青岛西海岸新区段,纵贯南北,连接胶州市和日照市,是新区南北向的主要公路,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车。二期 G204拓宽改造工程,起点位于胶州与青岛西海岸新区交界洋河崖桥南侧,到达终点陡楼山路,路线全长23.4公里。

前期隧道方案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黄山隧道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东石灰窑村南700米处,地处黄山与报屋山之间。黄山山势较高,交通不便曾长期是当地发展障碍。有关部门先后于1955年和1959年对黄山垭口进行了降坡改线,平均降坡9米。

记者了解到,鉴于早期相关保护法律政策不完善、不明确,既有204国道与齐长城遗址采用路堑开挖穿过。“就是这段,当年开挖施工损坏过一段长城,所以也是遗憾!”孟庆军说,记者看到隧道南洞旁有公路穿过,导致原有的山脊出现一段缺口。

隧道上方的齐长城

曾经的“遗憾”让如今的齐长城保护显得格外重要。

2018年年底,G204拓宽改造工程(洋河崖-姜家洼子)正式立项。孟庆军回忆,当初最早计划将山体直接开挖打通,但在与发改、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立项论证过程中,有人提出了齐长城保护的问题,于是他们迅速联系了文物保护部门。

前期隧道方案

“鉴往是为了知来,当时我们收到通知后立马就去现场勘探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博物馆郝智国说,当时西海岸新区交通运输局和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部门工作人员,对该段齐长城进行了现场踏勘,对工程地质情况、路线走向控制因素等进行了收集整理,为确定遗址保护方案准备好了第一手资料。当时提出了四种方案,经讨论有两种可选择,国道与齐长城遗址交叉,要么建桥上跨,要么隧道下穿。

记者也在实地看到,齐长城遗址多数都在山坡上,处于高点,建桥的方案在当时确实行不通,只能采取修建隧道的方式。

规划图

原本计划是铲平开挖,但是那样工期短资金少,而下穿齐长城修建隧道则需要多花4个亿,工期多一年,而且涉及参建部门较多,虽然意见不一,但是讨论声音更大的是,一定要守得住这份“历史文化遗产”。

国道老路

“这一摞资料都是我们当时为齐长城整理的,还只是其中一部分!”郝智国为记者介绍着。齐长城在青西新区现存5段共25.8公里,是全省齐长城修缮保护立项批复段落最长的区(市),修缮保护方案已全部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郝智国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他们便已经配合上级部门对齐长城资源进行考古勘探调查,从2012年开始,对齐长城的重点段落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对西海岸新区的21段齐长城进行了科学划分红段、黄段、绿段等安全风险等级,编制了抢险加固工程计划。

隧道开建前航拍

隧道北洞口航拍

“涉及到文物保护很特殊,多级联动,随时待命。”孟庆军指着身后的隧道洞门介绍,工程需要找水利部门进行防洪评价,还要对水源地进行保护,电力通讯部门来保证项目信号通讯不间断正常使用。

“因为主要的爆破都是在夜间凌晨,担心有紧急事件应对,所以我们都是24小时轮岗驻场!”孟庆军和同事们共三人,轮岗守在隧道项目工区。

孟庆军进行项目日常巡查

施工

3小时爆破窗口期

距离隧道洞口还有200米,便已传来轰鸣声,排风设备的声音盖过说话声音,需要扯高嗓门喊话。

一辆大卡车从加工厂门口载着钢筋缓缓驶入隧道洞口,距离隧道洞口的300米处,是齐长城隧道钢材加工厂,厂内现有90多吨钢材。

洞内施工

部分已完工的隧道内部

电光闪烁,机器轰鸣,厂长王守武正在埋头焊接钢材,他们5名工人要根据洞内施工要求尺寸,将运来的钢材半成品进行改装焊接,保证弧度弦长对应洞内围岩处,每天至少十吨钢架被运送至隧道洞内。

隧道钢材加工场内部

洞内轰鸣作响,开挖有序,设备将混凝土打入地泵,浇筑在定型模板中,装载机旁,工人们把钢拱架对接围岩处,无缝衔接,机器上不了之处,手持设备进行人工钻孔,防水板处密贴严实,有条不紊。

如何降低渗漏水风险?如何保证齐长城本体不因隧道施工受到不良影响?如何有效制定隧道的爆破设计与控制爆破振动速率?如何保证隧道顺利贯通以及将来的行车安全?在这些难题面前,岳超和180多名工人兄弟经过700多天的日夜攻坚,马上啃下这块“硬骨头”。

“这个项目的重难点非常多,还好都一一克服了。” 岳超是中建路桥黄山隧道一工区项目总工,是河北石家庄人,已在项目驻扎了两年多。在他眼中,这个项目并不是耗时最长的项目,但确是比较棘手的项目。

工人在洞内施工

工人开凿现场

“从2021年8月10号动工后,每一次爆破都很紧张!”岳超指着隧道上方介绍,隧道顶部就是齐长城遗址,齐长城遗址距离下穿隧道洞顶埋深约68m,下方围岩主要为微风化花岗岩、微风化黑云二长岩。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围岩稳定性较好,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可能出现小规模掉块、局部坍塌等,但可以保证隧道侧壁及基本底板稳定。因此在下穿遗址段采用台阶法施工,加强爆破控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充分保护岩体。

隧道内水泥浇灌施工现场

隧道内

在岳超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爆破规划设计图,他们采用光面爆破技术,这种光面爆破是一种控制岩体开挖轮廓的爆破技术,可以优化爆破参数,缩小周边炮眼间距,减少单位装药量,采用毫秒延期雷管微差起爆。较一般爆破法,该技术炮眼数多,钻眼的准确性要求高,钻爆作业的单项工序时间要多,但能够使隧道不产生或很少产生炮震裂缝,保持围岩稳定性,最终来保证爆破震动对齐长城遗址无影响。

“继续洒水,刚才大车又出来了。”赵艳辉在隧道洞口嘱咐门口的工人。

隧道内水泥车浇灌施工现场

下午一点多,赵艳辉戴上安全帽,手电筒别在腰间,进场开始第四趟巡逻,他是中建路桥齐长城隧道一工区项目的监理,为防止对周边道路产生扬尘,智能排风、定点洒水清洗等,每天的例行巡检是常态。

“我是这段路的‘老兵’了,从G204公路2020年一期建设的时候便来了,一直留到现在挖建隧道。”赵艳辉已经58岁,他向记者坦露,这个项目或许是他退休前最后一个大型项目。在他眼中,文物保护是与时间赛跑,是名副其实的精细活,既需要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也当有“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

右洞开挖支护班、出渣班……赵艳辉用对讲机跟洞内的班长保持对话,为了加强对隧道开挖的控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专人负责围岩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地表沉降、围岩内位移等方面的监测。

工人在隧道内勘测

“左洞上方这就是水井,距离2米到8米。” 赵艳辉一边晃着手电筒一边讲着,在隧道两洞上方均有水塘,项目特意增设环向弹簧排水管,间隔5米布设一道。防水板焊接牢固,不得有渗漏,二衬混凝土振捣密实,充分利用混凝土抗渗能力,保证运营期安全。

隧道施工内部

隧道水泥浇灌现场

岳超检查钢材弧度

远处的高铁呼啸而过,为了保证铁路行驶安全,项目施工方前期与济南铁路局进行了方案评审,以0.15cm/s作为爆破振动速率界限值进行验算,统一爆破时间为零点到凌晨三点。岳超说,这个时间就相当于项目的窗口期,在这三个小时内,各班组进行各级围岩断面布孔、装药、起爆设计,依据开挖工法,不同工人专班黑白接力“赛时间”。目前隧道南北两处作业面同时掘进,实施交叉作业、歇人不歇机。

由于隧道项目下穿G204约340米,开挖断面顶至地表路面高度11米左右,为了不影响正常的道路安全通行,除了采取控制爆破,严格控制爆破频率及允许振速。控制爆破振速不大于5cm/s,而且还要不间断地加强隧道内监控量测以及路面和地表沉降观测,数据一旦超标就立即暂停施工,加强支护措施。

古有愚公移山,现有挖山修路。守护齐长城,愈经岁月的打磨而愈散发其辉光。

令岳超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前期困难重重,经过多个部门的配合与联动,现在施工进入平稳期,任务完成过半,计划年底完工。

用心

特殊洞门唤醒记忆

“两千多年前老乡李斯劝秦始皇勿攻占,留下了齐长城,两千年后我老刘来保护齐长城,都是缘分。”当从洞口出来后,临沂苍山人刘晓迎笑着跟记者开玩笑,他负责后勤事务,每次跟着项目到一个地方,便在闲暇时了解地方风土人情。

记者注意到,黄山隧道上方洞门选用长城设计,或许有的人并不知道这是齐长城遗址,如此用心的设计,仿佛意在告诉经过的世人,从这穿越时光,领略古代先人的智慧。也在以另一种形式让齐长城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润物无声中传承着文明。

“我们通过隧道进出口洞门、边坡绿化、齐长城景观指示标志等,促进文物的整体和谐,提升齐长城周围的景观效果,增加齐长城社会关注度,弘扬齐长城文化带。”李慧永跟记者介绍,他是内蒙古赤峰人,虽然只有30岁,但已经跟过五个项目,这已经是他在青岛的第二个项目,上一个是青岛地铁5号线工程。

黄山隧道北洞口

将来隧道贯通,公路投入运营后,是否会为齐长城带来影响?面对这些疑问,西海岸新区交通运输局的于东波在现场回答了这些疑问。比如,会有一定的齐长城保护措施,路面设计采用柔性路面,即由沥青中上面层和混凝土下面层组成的复合式路面,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运营车辆对山体的震动影响。再者,为加强对长城遗址的监测,确保长城遗址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隧道施工完成进入运营期后,项目将保留施工时的观测点,并成立隧道所,安排专人负责监控量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根据需要进行处理。

“我也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岸人,见证了西海岸新区众多大项目发展!”隧道左洞计划于今年四月底打通,隧道右洞于五月底打通,于东波说,这条路意义特殊,不仅能完善路网建设,更能为王台周边村民提供交通便利,加强东西运输往来,助力改善周边经济条件。

从隧道南洞开车绕回北洞的时候,记者发现隧道上方还有房屋。

“王台石灰窑西村有20多处房屋正处在隧道上方,为减少夜间施工对村民生活影响,我们为他们提供了租房费用,把这些居住在隧道上方的群众已经安全迁出了,待项目全部施工完成后再回迁居住,后期根据情况进行房屋评估,若是有爆破损害就修缮重建。”孟庆军说,这样不会给村民带来安全隐患,而村民们也对施工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因为这里有他们的“根”,他们也热切着期盼项目尽快完工,这种便利能帮助带来新生活。

传承

让文化资源活起来

有人形容:“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祖辈在这守着,俩孩子都去外地了,我出门就能望着齐长城,这是顺手的事情,也不需要给钱!”64岁的张立福是山周村村民,也是齐长城六汪镇王家墩子段的巡线员。老张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最多的时间就是待在地里。

巡查照片

老张在家门口还种了三亩地,有小麦和花生,他对齐长城的守护,可能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自从被定为齐长城巡线员后,老张感觉身上多了担子和光荣,还经常被通知去开会学习,也更有了奔头。

“这都是我们巡线员的日常记录,他们经常拍照反馈给我们情况。”西海岸新区博物馆郝智国介绍,他们现在每年都安排专业人员对齐长城保护员和长城保护公益岗位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配备必要的巡查物资,原先有21名齐长城保护员,现在按照一公里齐长城招募一名巡线员的要求,又增加了35名。

齐长城遗址

不仅仅是地方政府,山东更在用实际行动保护齐长城。2023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专门保护早期长城的地方性法规。据了解,目前,山东共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协助政府保护管理齐长城。而在西海岸新区,已设置56个齐长城保护公益岗位,实行段落保护责任制。建立起市区两级文物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镇、街道办事处、社区网格员齐长城保护员四级联动巡查机制。

越来越多的保护立法,保护条例生效,让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有了更多底气。青岛西海岸新区博物馆馆长翁建红,今年是她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15个年头。

守护齐长城,并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让历史的厚重变成身边的鲜活。为让长城文化资源更好“活”起来,翁建红说,西海岸新区投资70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齐长城徐山文化公园,已经对外开放,铁山街道建设了齐长城文化陈列展示馆,也对齐长城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科学展示,能够让市民更深入地了解齐长城文化,成为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

“五年经历了三次人事调动,但是这个项目一直在有序推进,最后能等到隧道贯通那一刻,值!”孟庆军是老胶南人,当初接到任务的时候也很欣喜,毕竟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的家乡路网完善,贯通四方。如今,这份守护,更牵动悠悠乡愁。

齐长城,这道昔日齐宣王建立的防线,屹立齐鲁大地,历经2600年沧桑仍在守卫和见证。守卫灿烂文明,守卫历史文化,更见证着时代飞奔向前的自信脚步。一叶知秋,一眼千年,它从一条黄山隧道里,可以读懂未来……

相关链接:

齐长城青岛段

共认定遗产22处

齐长城青岛段从诸城市史家夼村进入青岛西海岸新区境内,先后经过六汪镇、铁山街道、王台街道、胶南街道、灵山卫街道、辛安街道、灵珠山街道、长江路街道等8个镇街,最后从于家河村东北入海,由西到东贯穿全境,全长56.077公里,墙体分为土墙、石墙和山险三种类型。齐长城青岛段共认定遗产22处,包括墙体19处、山险2处、烽火台1处。

工人检查钢材

工人在洞内施工

工人在焊接钢材

工人洒水防尘

工人介绍隧道施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