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振兴五年间:探路与担当

2023-03-08 22:21 大众日报阅读 (36448) 扫描到手机

□ 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于新悦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放眼齐鲁沃野,春耕春管有序推进,乡村旅游人气十足,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生机无限的“三农”新图景正在绘就。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三农”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当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五年耕耘不辍,五度春华秋实。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不断强化措施、勇探新路,健康有序推进“五个振兴”,全省农业农村发生一系列积极深刻的变化: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乡村富民产业快速发展,乡村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农村整体面貌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断取得新成效。

开局之年,携希望和梦想再出发。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系列部署。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山东将持续在农业强省建设上蹚路子、作示范,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扛牢农业大省责任

让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现在小麦苗情很好,长势好于去年,相信今年粮食收成也差不了!”参加全国两会的前几天,全国人大代表、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还在地里带着大伙给小麦追肥、浇水。他说,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000多亩,为农户托管土地2万余亩,通过培肥地力、种植“济麦22”“登海605”等优质小麦、玉米品种,粮食单产稳步提升,去年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1300斤、1700斤左右,基本实现了“吨半粮”。

不仅自己增产增收,魏德东还想带动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要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测土配肥、耕、种、防、收以及粮食晾晒、烘干、仓储等全产业链服务,带动大家一起科学种粮,为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魏德东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嘱托,坚定扛牢大省责任,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1108.76亿斤,比上年增加8.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德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2022年一半以上核心区地块单产超过1500公斤,实现“首战告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粮食丰收的背后,有新农人的探索,有硬科技的支撑。“要有好收成,首先得有适合本土的好种子。我们用了10年时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禾元376’,这个品种高产,抗逆性好,适宜山东高肥水地块种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泰安市岱岳区岳洋农作物合作社社长薛丽娜说,除了自主培育品种,合作社还建立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带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目前,合作社入社268户农民,每亩年增收约400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1.5万户农民走上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之路。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山东选育推广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烟农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同时,集成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要让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山东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栽培要果蔬,向规模养殖要肉蛋奶,向海洋牧场要水产品,贡献了安稳的“粮袋子”、丰盛的“菜篮子”、多彩的“果盘子”。2022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20年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基础上,达到1.2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

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同时,山东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标准化要质量,全省主要“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有标可依;向品牌要效益,“好品山东”“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山东农产品均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22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394亿元,占全国的1/5以上,连续24年领跑全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我们将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集成运用整套增产技术模式,创建‘大面积提升单产’示范推广田,支持‘吨半粮’产能建设,挖掘盐碱地潜力,探索黄淮海地区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新路子。”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红旗说,同时,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将蔬菜总产量稳定在880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850万吨。

“五个振兴”协同推进

激发乘数效应化学反应

眼下,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的田园新城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这是一个集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建成后将带动代村周边村庄1万多人就业,年产值可达百亿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带领更多村庄和农民一起富。”全国政协委员,兰陵县委常委(挂职),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说,通过建立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代村去年村集体的各业产值达到38亿元,村集体的纯收入达到1.6亿元,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2万元。未来五年,要发挥好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通过田园新城建设,辐射带动周边12个村庄、2.6万余名农民一起奋斗,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其重中之重是产业振兴。山东着力塑造特色产业,推动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竞相涌现……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筑就了农民增收的坚实基底,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10元,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22:1。

既要抓重点、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也要看全面、兼顾乡村振兴方方面面因素。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东把“五个振兴”作为有机整体,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吸引有志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精选优质乡村产业项目,面向社会广泛招募合伙人,鼓励其以创办企业、技术入股、资金投入等方式与招募村“一对一”开展合作,并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和政策支持。目前,市县两级共招募合伙人510名,落地项目460个、吸纳就业3.2万余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以上。

放眼全省,从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到农技推广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人才要素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正加速集聚,全省11万余名基层人才通过“直评”取得中高级职称,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70万人以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铸牢文化振兴这个灵魂,山东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村入户、入脑入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全覆盖,习德润心、明理胡同、乡村夜谈等百姓宣讲品牌深入人心;深入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时代价值,大力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省级文明村镇达3941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坐落于五莲县潮白河河畔的白鹭湾美术馆小镇,草木蓬勃,溪田交错,天鹅、白鹭等众多鸟类在此栖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山野荒滩。“我们经过十年的持续打造,重新构建出了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的生态系统。”山东白鹭湾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群德说,自然美成就了小镇的产业兴,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康养产业等实现快速发展。

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振兴之路,山东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9%以上,累计建设省级美丽乡村2500个、“美丽庭院”287万户,着力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从2022年起,山东在全省村党组织中开展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立足扩大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将全省村党组织划分为“示范”“创优”“强基”三种类型,精准施策、集中攻坚,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全省村党组织滚动整建、全域推进、整体提升。

为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五年间,从驻村“第一书记”,到“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再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山东推动干部人才向乡村下沉,建强村级班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科技改革双轮驱动

农业强省增添内生动力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山东着眼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两个突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增添内生动力。

如今,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耐盐碱植物育种跑出“加速度”。这里建成了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通过集成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每年可育种6—8代,速度是温室育种的3—4倍、大田育种的5—6倍。

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黄三角农高区不断深化盐碱地科技创新,聚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复,成为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22年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66.3%,高出全国平均近4个百分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今年,我省将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围绕粮食安全、农业智慧化、绿色发展等产业需求,重点开展粮食增收减损、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说,同时,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投入1.5亿元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围绕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智慧农业创新、生态宜居乡村、绿色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科技支撑。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营楼村,村党支部通过“减垄增田”“归并置换”,如今全村只有“一块地”,3160亩土地全部由合作社实施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托管的模式,村民承包地面积和所有权不变,每年每亩可获得700斤小麦或折合成相应价格的收入,还能腾出空来外出打工,赚取工资收入。”营楼村党委书记赵记茂介绍,村里统一托管土地,由于减少了垄沟、生产路、闲置地等无效面积,农田面积扩充了10%左右,扩充农田收益由村集体获取,每年可增加收入50多万元。改革让营楼村村民享受到了发展红利,也点燃了乡村快速发展的引擎。

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山东不断强化举措,着力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改革激活农业农村“一池春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

既强“硬件”也抓“软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位于泰山北麓,群山环绕,流水潺潺,风景优美,是远近闻名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些年,当地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特别注重乡村建设。“我们实施了村庄绿化、墙体美化、街巷硬化、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村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国人大代表,马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肖舒荣说。

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备的同时,公共服务也更加便利。为了方便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生活,马套村设置了便民服务大厅,提供社保、民政等多项代办服务;新建了卫生室,花费20多万元引进医疗设备,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做血压、血糖等基础检查。“我们努力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肖舒荣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山东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2022年,山东25项农村基础设施网年度重点工程全部落地,累计投资1400亿元;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清洁村庄普及率达70%;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再上新台阶,全省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车率100%、通公交率达到91%,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1%。

强“硬件”,也要抓“软件”。荣成市将信用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贯通,搭建了农村信用管理平台,出台《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把移风易俗、慈善捐助、参与公益活动等26项美德诚信行为纳入信用积分管理,并与社会礼遇、基金奖励、实物兑换等挂钩。对信用积分等级高的农村居民,可享受免费乘坐公交、旅游打折优惠等210项信用激励政策,可用信用积分在全市开办的200多家信用超市兑换生活物品。

“小积分”撬动了乡村治理“大能量”。“通过信用撬动、志愿参与、部门帮扶等方式,全市778个村实现环境整治、‘户户通’、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绿化美化、农村公路、饮水安全‘八个全覆盖’,200多个村取消了专职保洁员,志愿者纷纷参与到清理管护当中。”荣成市市长郑跃文说,通过多元化信用激励、自发性志愿服务,当地还建成514家暖心食堂,为1.2万名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参与志愿者3万多人。

聚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山东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乡村善治行动,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信用+”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努力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春为岁首,逐梦未来。山东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向着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扎实迈进,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