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冰城火热,主打“实诚”
本期话题
这个冬天,有一种宠溺来自东北。”进入冰雪季以来,哈尔滨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为招待五湖四海的游客整了不少“花活儿”,“南方小土豆”等热梗出圈。人们憧憬冰雪资源的独特魅力,奔赴“冰雪世界”不难理解,但冰雪年年有,为何这个冬天独宠哈尔滨?哈尔滨这回到底做对了什么?有人说,从五一假期的“顶流”淄博,到如今承接“泼天富贵”的哈尔滨,不难发现,人们的旅游出行愈加注重体验感。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能否承接好这份突如其来的流量,让每位游客都能“不虚此行”,考验着各地精细化治理的智慧和水平。
从“进淄赶烤”到“滨至如归”,做对了什么?
□特约评论员 于静
今年冬天,哈尔滨迎来一场“泼天的富贵”。全国各地的“旅游特种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等知名景点,澡堂子里面泡满了来自“南方的小土豆”。为表示对哈尔滨的喜欢,不知是谁起了一个昵称——“尔滨”,一经传出即引爆全网:“尔滨,你让我高攀不起了”“尔滨啊,我已买好机票,等着我”“尔滨,再等等,我马上就放寒假了”……一拨又一拨游客走在“闯关东”的路上。
面对突然爆红,“尔滨”没有自满,没有迷失,而是不断“整活”,给南方游客端上甜豆腐脑,热气球、打铁花统统安排上,请出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少数民族同胞……尽量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了“滨至如归”,“尔滨,你没有让人失望”。
这不由让人想起淄博,去年夏天,一场双向奔赴吹响了“进淄赶烤”的号角。当时很多人就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淄博?现在也是一样,哈尔滨怎么就火了呢?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特点,有的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是国际化大都市,有的背靠大山,有的坐拥大河,都有成为网红的潜质,关键要看机会来了,能不能把握住。
先是淄博,现在是哈尔滨,在我看来,这两个城市之所以能够出圈,并非完全靠运气,或者炒作,因为运气只是一时的,炒作热得快,凉得也快,淄博和哈尔滨显然参透了这一点。面对突然的爆红,从城市管理者到普通市民,都表现出异常的低调和谦卑,都很在乎自己的城市荣誉,生怕有一点做得不好,怠慢了游客,连累城市形象受损。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最近在淄博待了一段时间,不论是身边的朋友,还是出租车司机、小饭店的老板,谈起去年夏天淄博的火爆,每个人都很实诚,很在意外地人对其所在城市的评价,这不正是我们说的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吗?
因为在乎,所以希望它变得更好,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一群人都在认真做事,城市何愁不兴?
(作者为作家、时评人,青岛市作协会员)
让城市接住“泼天富贵”的,是诚心待客
□特约评论员 江德斌
几乎一夜之间,哈尔滨旅游全面爆火,外地游客“占领”各大景区,全网都在传播各种旅游短视频、图文。这场“泼天的富贵”砸中哈尔滨,看似非常突然,具有偶然性,但其实草蛇灰线,自有脉络可循。
去年1月起,哈尔滨就开展了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和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还打造了很多高流量IP,如“逃学企鹅”“歌声里的黑龙江”等,通过一系列营销推广,打响冰城旅游名气。同时,当地文旅部门和商家的待客之道也让人惊喜。比如有游客说哈尔滨天太冷,就建了很多小暖房;想拍带月亮的雪景,就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上空升起一轮人造月亮;想看雪后的飞马踏冰,直接整出了带翅膀的马,还有在松花江冰面升起热气球、冻梨切片、豆腐脑加糖,等等。这些切实举措,不仅让外地游客倍感温暖,也让本地市民羡慕不已,更为哈尔滨旅游形象“加分”。
前有“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后有“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两座城市相继把握住“流量密码”,成为旅游市场的“大黑马”。拨开纷繁热闹的表象,不难发现,二者旅游资源虽然差异很大,但在经营旅游市场方面却有很多共同之处,主打的就是“诚心待客”,一切围绕游客利益,全方位地呵护、优待游客,只要游客提出的合理需求,都想办法在第一时间办到。而且,为了长远发展牺牲短期利益,坚持价格透明公开、不坑骗游客,并对违法者严惩,保障游客利益不受侵犯。
这就是市场逻辑,当地文旅部门和商家能够一条心,坚持长期发展利益,以游客的思维换位思考,拿出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让游客感到舒适和被尊重,能够放心游玩、消费,不再担心被“宰客”、被坑骗,才能顺利承接到“泼天的富贵”,将“流量密码”转变成“财富密码”。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土人情差异很大,旅游资源众多,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石。如何将旅游资源开发好,将游客吸引来消费,再变成回头客,非常考验当地的治理水平。淄博、哈尔滨开了好头,希望其他城市也能跟进,不仅要学习如何吸引客流,更要学会“诚心待客”,打造优质放心的旅游环境,才能真正赢得游客口碑和市场红利。
(作者为时评人,盘石全球新经济平台研究院研究员)
哪有“幕后推手”,只有美好生活的正向奔赴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按往年见闻,此时的海南等地往往会成为旅游热点。但这个冬天有些不同,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忽然“火了”,大有去年夏天去淄博吃烧烤的节奏。从淄博到哈尔滨,从夏天到冬天,面对“忽然”走红的城市,不禁让人思索是什么让这些城市忽然间走红?又该如何让这“火爆”更为持久?还有一些人则在猜测,热点生成的“幕后推手”是谁?
其实,哪有什么“幕后推手”,有的只不过是在网络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于网络间,在网上形成了热潮,变成了网民的“共识”;有的只不过是这些城市的管理者更加熟悉网络时代的特点,具备了更为优秀的网络素养。当然,这也可以为其他城市及组织的形象塑造与正能量汇集,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有关城市形象的营造、发掘、传播,最近几年也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但研究的重点多是如何着力于发掘城市的特点,如何迎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特别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生成更为关注。在理论上,基于短视频等媒介话语表达形式和方式的改变,熟练掌握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中舆论生成的特点,再加上对“流量”的人为干预,似乎制造出一个个传播“热点”、生成一个个“10万+”是可行的。但是,这些人为“制造”的热点并不具有持久性。能够长久的,不妨学习一下淄博和哈尔滨。
从两座城市的走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两个特征:首先是都走红于移动互联网,由线上走到线下,靠的不是“猎奇”,更不是一些“网红”的出位表演,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服务。这些没有“套路”只有“真诚”的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两座城市都体现出了地方政府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无论是淄博还是哈尔滨,虽然提供的是服务,但支撑这些服务的,是地方政府在互联网时代执政理念的现代化。如果没有政府踏实的工作以及优秀的网络素养,则难以形成当前的这种“美好”局面。愿这样的网红城市更多一些,火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互动留言
@光明网:
无论是“贵州村超”“淄博烧烤”,还是“南方小土豆”,都是互联网时代打造出的旅游消费热点,出其不意地为城市打出一张名片。不难发现,人们选择出游地的理由不完全再是秀美山川、名胜古迹,可能只因为被戳中了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道美食、一次演出、一场比赛,也可以是人声鼎沸的菜市场、是闲庭信步的街道小巷。旅游逐渐嵌入日常生活场景,形成旅游消费新空间,也体现了旅游消费的强劲动力。
@红星:
“花式宠客”容易,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优化,却非朝夕之功。地方旅游环境的形象和口碑,是靠口耳相传的优质体验积累起来的。它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融入在每个细节中,要让每个商家真正意义上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自觉意识,主动服务好游客,才能形成放心舒心安心的旅游环境。
@北晚:
冰雪游,要让游客看到的是冰,感受的是热。热烈的奔赴、热心的建议、热情的宣传都是为了不辜负美好的守候,只要继续热下去,暖起来,每年冰雪之约,一定不见不散。
@澎湃:
任何一座城市的走红,都是很难被“计划”出来的。能不能火,火到什么程度,乃至能够火多久,都具有相当的偶然性。但要想“出圈”,有一些前提条件是最基本的,那就是必须得有“用户思维”,得知道现在的游客到底“好哪一口”,并愿意去为之改变,而不是高高在上,让游客来适应自己。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邮箱:bandaobianji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