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叨叨丨“3.5分饭店”走热,年轻人“反向种草”?网友:不是“5分”吃不起,而是……

2024-01-09 15:4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3920) 扫描到手机

今天吃什么?

似乎是每天都会思考的“世纪难题”。

刷手机找信息,

是很多年轻消费者聚餐前的“固定动作”。

在陌生城市和不熟悉环境就餐时,

消费者更依赖于“小屏”上的评分推荐。

最近,

#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

#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等话题

登上热搜,

引发不少网友共鸣。

有消费者表示:

低分一定有低分的理由。

也有消费者表示:

一些“高分店”令人失望,

“低分店”反而带来了惊喜。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

自己曾经去过一些低分餐厅,

味道却出乎意料的美味。

而跟着好评或推荐

“跟风”尝一尝的网红餐厅,

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频频踩雷。

对此,

不少网友表示赞同,

还抱怨自己的宝藏小店,

评分一度极低。

还有网友总结了相关经验,

“路边好吃的小店分数都不高”

“开店时间短、评分高的,要警惕”

“高分餐馆不一定好,

过于低分餐馆肯定不好”。

被网红高分餐厅和真假难辨的探店视频

频频忽悠之后,

年轻人举起“支持低分餐厅”的大旗,

寻找那些蒙尘的“明珠”。

低评分餐厅也可以很好吃

“有时候不知道要吃什么,就会上网看看大家都推荐什么。刷到低评分餐厅,以前我会直接划走。现在吃得多了,感觉高分餐厅不一定香,低分餐厅也不一定差。”接受采访的栾女士说。

“评分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也不能绝对地去看。”经常在外就餐的张先生说,“元旦假期,我打开手机一看,附近绝大多数餐厅的评分都挺高的,很难选。让我觉得奇怪的是,有一家我吃过的餐厅,味道挺好,但评分只有3.9分。”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都表示,网络平台的评分存在失真,一些低评分餐厅并不像分数呈现出来得那么差。

“我们家楼下的一家火锅店评分还不到4分,但超级好吃。”“这家餐厅因为不维护评论被埋没了。”“看到评分只有3.5分,心里还在打鼓,吃了以后觉得远超期待”,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勇闯”低评分餐厅的经历。

那么,这些餐厅为何评分较低?记者走访发现,一些餐厅有固定客群,销售渠道稳定,并不依赖线上引流招徕消费者;一些餐厅的菜品口味不差,但店内装潢简单、服务没有亮点,也导致评分不高。此外,一些餐厅确因菜品、环境和服务水平等不能尽如人意,导致评价较低。

高评分不一定就是高品质

“评分相当于网络曝光率,有高评分才有高曝光,更容易被消费者看见。”2024年1月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经营着一家餐馆的牟先生对记者说,餐厅非常需要包括通过评分进行展示和引流。“不做流量,评分比同地段或同类型餐厅低,消费者会选择到店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在网络平台上积累好评,一些餐厅会通过赠送餐点、优惠券等方式,引导消费者写好评,平台为鼓励评价设置了奖励,如赠送积分等;一些餐厅会邀请美食博主等到店体验,制作探店类短视频,达到引流的目的;部分餐厅还会通过专业的运营方式达到“刷好评”的目的,花销虽多但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赠菜刷好评。

“写50个字的好评,可以获赠一杯标价58元的芒果绵绵冰,感觉像是赚了。只要不是太麻烦,我还是愿意配合的。”张先生说,在餐厅就餐时,他经常被要求晒图片、写好评。

         90后消费者李佳告诉记者,自己去了社区附近的一家面馆,店主说,只要在APP上收藏打卡就送一瓶北冰洋汽水。“点了一碗烩面,味道很一般。”但面对店主的热情招待,同时领取了免费的饮品,李佳还是点了五星好评,但表示自己下次不会再去光顾了。

市场信任度逐渐降低

网红餐厅是点评类APP上的明星店铺,以独特的装修风格、创意的菜品和热情的服务吸引大批消费者前去打卡。然而,许多餐厅并非靠实力和口碑走红,而是通过赠送菜品和提供优惠等方式来刷出虚高评价,不仅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如果一家人均价格符合大部分人预期的店铺,整体五星好评,下面基本上都是几张图或几十个字到100字的评价,那‘踩坑’概率会比较高。”网友路西对记者说,自己现在对网红餐厅很警惕,之前也吃了不少亏,现在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记者看到,社交平台上也有一些网友支招如何避坑。网友称,人均价格太低的店铺,送不起太贵的菜,不太好作评价管理。而人均客单较高的店铺,能以赠菜或返现打动顾客的阈值较高,商家也不划算。往往是人均价格在平均线上下的店铺,更容易“踩坑”。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商家为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进行宣传营销。这种现象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诚信经营的商家受到不公平的竞争压力,甚至可能被迫退出市场。此外,这种现象还导致市场资源的浪费和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移动互联时代,无论是餐饮住宿还是购物休闲,点评类APP原本是众多消费者“选择困难”时的重要帮手。但当前“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的现象,以及高分网红餐厅存在好评率失真的现象,让消费者产生了信任危机,对商家的评分和评论产生怀疑,反而增加了“选择困难”。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对记者表示,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点评类APP和商家宣传失去信任,影响整个生活服务行业的发展和信誉。

网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提升

“我去过相同品牌在不同地段的餐厅,味道和服务都差不多,为什么评分能差很多?”栾女士觉得如今网络平台上的评分越来越失真。不再盲目相信网络好评的她,现在也会留意网络评价中网友给出的差评信息。“如果一家餐厅是老店,只是评价少、评分低,差评里没有‘硬伤’,我是愿意去试试的。”她说。

网络平台评分失真,影响的不仅仅是消费者。“餐饮行业的竞争很激烈,很难不受到当下营销潮流的影响。线上展示很重要,我们也希望有更合理的评分机制,而不是被评分和评价完全裹挟。”牟先生说,餐厅评分高低之间,确实掺杂着非客观因素。

“注水的评分会让分数失去参考意义,也不是餐饮企业维持长久发展的正道。由食材、口味、服务等要素构成的品质、形成的口碑,才是企业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哪怕营销再好、评分再高,只要品质不佳,消费者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

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针对网络平台评分乱象,监管也在发力。此前,江苏省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刷单炒信”不正当竞争案件中,就包括南京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刷单套餐”案;在安徽蚌埠,一家餐厅也因为“好评返现”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办。

业内人士指出,在整顿净化市场的同时,应尽快改进和完善餐饮企业在网络平台上的评价和展示机制,让有品质的“宝藏店铺”得到应有的分数,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评论<<

光明日报:

“3.5分饭店”为何挤满了年轻人

最近,#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等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不少网友共鸣。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曾经去过一些低分餐厅,味道却出乎意料的美味,而跟着好评或推荐“跟风”尝一尝的网红餐厅,却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踩雷。

低分餐厅究竟是不是“蒙尘的明珠”,这事见仁见智。但年轻人涌入低分饭店这种“逆反”行为,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各种打分平台和推荐视频让人们养成了根据打分做决定的习惯,可是当食客们一窝蜂地走进“高分榜餐厅”,才发现名不副实——人满为患带来了不好的用餐体验,而且一些味道普通、服务平平的餐厅,却通过“给好评就送小礼品”的方式拿到了高分。

实话说,3.5分的餐厅未必都令人惊艳,但年轻人看透了套路,便希望用这种方式传达出对屡遭网红店忽悠的不满,对商家“刷好评”营销的反感,对当前这套“氪金就能得高分”的评价机制不买账。

这对平台和商家都是一种提醒:当反映食客真实态度的评价和推荐机制,沦为“烧钱刷好评”的潜规则时,一些没有财力和精力的小店会被排除在外,而依靠刷好评获得高分的餐厅,则要通过继续投入资金来维持评分;对平台来说,这一定程度上也让评分和推荐失去了参考价值。可见,在不良竞争中,平台、商家、消费者没有赢家。

面对年轻人的呼声,平台有必要探索和建立更科学、更合理的评价机制,让宝藏小店也不被埋没,让美食回归“味道”的本质,给人们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潮新闻:

年轻人反向选择3.5分饭店,警示平台公信力在流失

视频截图

近来,“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等话题屡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据工人日报报道,消费者反向选择低评分餐厅的现象引发热议。不少消费者表示,一些“高分店”令人失望,而一些“低分店”反而带来了惊喜。

消费者无意间的发现,让平台的诚信机制再次面临挑战,其对平台的杀伤力堪比当年的杀熟。

其实如果大家都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一家店的评分应该能如实地体现出店家的实力,哪怕因为个人口味、喜好的不同,个体打分会有出入差异,但随着时间推移、参与打分的人越来越多,评分是有可能做到不偏不倚的。一家真正好的店很难被埋没,同样,一家平淡无奇的店不可能一直占据高分榜。

但这毕竟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总有各种情况的发生会扭曲评分。比如我们会碰到店家以打折换高分的现象,甚至都不需要消费者动手,热情的店员会周到到亲自操刀给好评给优惠。

好评机制对样本大小的依赖很大,餐饮企业毕竟面对的是有限的本地市场,不可能像电影一样面对全国观众的打分,样本太少,个体打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就容易失真。而一些藏于背街小巷,明明很不错的小店,却因为环境等因素容易被误伤。

平台需要甄别这些可能,作出应对,让评分反映真实的状况。真实才是平台的生命力,好评机制一直是消费者观察商业实力和信誉的重要参照物,不妨深入调查一下分数失真的原因,看看到底是评分机制出了问题,还是规则被人为利用了。

刷单炒信,好评返现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些年来,不时爆出刷分的丑闻,好评返现也成为商家惯用的手法,眼看着人为操作一点点侵蚀评分的公信力,而如何应对却缺少有效手段。平台方的无所作为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正常现象。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秘密,有没有利益输送的问题存在也需要引起警惕。

消费者舍高就低,反映出消费者对平台的不信任,对平台治理手段的不信任,网络平台信用环境有待净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提升。平台如果对此后知后觉,流失的是公信力,这也是平台赖以生存的基础。消费者如果对评分嗤之以鼻,甚至当作反向选择的依据,那评分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平台又靠什么取信消费者?

这已经不是平台的家事了,而是关系到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刷分的如鱼得水,而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商家却得不到公正对待,扭曲的是正常的市场秩序。在信息社会,平台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某种程度上说,平台已经具备了让店家生或者死的能力,这就要求其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影响力,让那些真正好的守信的商家脱颖而出,让认真做菜的商家能从搜索排名中获益。平台有责任当好称职的第三方,扮演好推动市场进步的关键角色。

中国青年报:

年轻人“整顿”刷分餐厅是还市场一个公道

近日,有关“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的话题引人注目,年轻人纷纷晒出自己在“3.5分餐厅”就餐的愉快经历。相比之下,一些高分网红餐厅被认为花里胡哨、名不副实。一时间,“支持低分餐厅”的呼声高涨,更多的人开始探寻和关注那些被点评类App忽视的“宝藏餐厅”。

这看似无厘头的举动,其实是不走寻常路的年轻消费者针对不良商业风气的反弹。给餐厅打分,原本是为了反映一家餐厅的饭菜质量、服务水平,给消费者一个参照。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点评类App上普遍存在刷单、刷分、刷榜的情况。对此,平台未给予有力约束,反而因其评分机制,给商家弄虚作假以可乘之机。更有甚者,那些保持操守、不愿“灌水”的餐厅还会遭受攻击,甚至被污名化。这导致好评率严重失真,消费者看到的是一个个虚高的评分。

可消费者又不是傻子,舌尖和胃更是骗不了人,踩过几次坑就学乖了。人们开始对网红餐厅敬而远之,更愿意相信亲朋好友的推荐,去看似评分偏低,但口碑不错的餐厅“寻宝”。结果往往收获惊喜。这类餐厅的表面功夫或许不如网红餐厅,但胜在核心内容——菜是真好吃。如此,学聪明了的消费者,尤其是趋于理性的年轻消费者,高举“支持低分餐厅”便不足为奇了。

这一方面可以视作年轻人对欺骗式营销的反拨,另一方面,也是平台和商家被自身不诚信行为所反噬。无节制刷分或许短期内能吸引流量,但透支的是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感,损害的是用户对平台的认可度。当消费者发现商家的好评是刷来的、买来的,他们会用脚投票;这样的商家越多,越使评分失去公信力。因此从长远来看,刷分绝不是可持续的经营之道;即便你只是想挣快钱,在主打理性消费的当下,这种方式也不再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餐饮界独有的现象。曾几何时,“刷分”成了一种普遍的营销手段。从App上架、电视剧上线、电影上映直到新书上市,刷分几乎是标配。可这真的是无往不利的“神器”吗?恰恰相反,我们看到大量弄巧成拙的反例。豆瓣等社交媒体多次出现针对某本书、某部电影的“一星运动”,尽管态度激烈了些,但把人们对欺骗式营销的厌恶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句话:“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电子商务法也早有明文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由此可见,当谎言败露、真相浮现,也将是作假者“见光死”的时刻。

某些商家是该好好想想,收起虚头巴脑的“评分大法”,认真打磨产品;平台也应及时整治,杜绝劣币驱逐良币。评分是为了反映真实情况,为人们的理性选择提供可靠的参照系。它不应该沦为自欺欺人的游戏。

北京晚报:

“3.5分饭店”吃香!餐饮“炒”高分不是真口碑

年轻人纷纷打卡低分餐厅,到底是出于“叛逆”还是因为真香?最近,有网友分享在高分餐厅踩雷、爱吃的餐厅只有3.5分的经历,引起共鸣。在被评分虚高、口味一般的网红餐厅屡屡忽悠过后,这届年轻人扛起“打卡低分餐厅”的大旗,开始寻找明珠蒙尘的人间美味。

网友打卡低分餐厅,不是一味只求分低,而是总结了一套逻辑自洽的规律——餐厅评分在3.5分到4分之间;先看差评内容,再决定要不要尝试。因为按照常理来说,大部分顾客即使对菜品满意,也很少主动花时间写好评;很多老店口味上佳,但碍于人手不够,没空更没心思去管理评分,分数自然偏低。再加上众口难调,不同人对口味偏好、就餐环境、服务态度的意见不统一,十分常见。别人吃不惯的,没准儿合自己口味;别人介意的,自己未必在乎,不是一个数字就能简单囊括的。

餐厅点评、推荐的规则,原本很简单,那就是味佳者分高、服务好的星多。可不少评分颇高的餐厅,味道、服务其实乏善可陈。如今网友需要费心力研究规律、鼓勇气“逆评分就餐”,折射出对分数注水、好评失真等乱象的不满。很多高分餐厅,其实不见得有多好吃,而是用赠品换来的“五星带图好评”;有的店花大价钱请网红夸夸其谈,借着博主推荐的名号打开销路市场;更有店家为遮掩自身缺点,打电话给顾客消差评,一口一个亲,“糖分”高得吓人。食客本着避雷的心态看评分,结果次次精准踩雷,自然大失所望,久而久之产生警惕心理。

当下,线上评分深度影响顾客流量,商家热衷刷好评,有靠营销快速获客的心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无奈。可虚刷高分,刷不来真正的好评;听不见善意的批评,如何赢得回头客?长此以往,商家拉低了自身形象,也拉低了点评类APP的参考价值。深谙套路的商家获利,引发了破窗效应,其他餐厅跟着“卷”评分,无形中让老老实实研究味道的店家吃了暗亏,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商家刷高分,涉嫌虚假宣传;对违法违规乱象严惩,才能净化点评生态,刹住不良风气。对于商家的小恩小惠、感情拉拢,踩坑的消费者千万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丧失了公正公允的评分底线,每个踩坑的人都把坑晒出来,才不会有那么多坑要踩。大家真心实意用脚投票,特色小店自然有出头冒尖的机会;只有晒干点评区的水分,宝藏店铺才不会一再惨遭埋没。

网友打卡低分好味道,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商家:与其处心积虑做营销,不如沉下心来做味道。评分再高,骗不过食客的舌头,也骗不来顾客的口碑。

你怎么挑选餐馆?

出门吃饭一般会去多少分的店?

 一起来说说看。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国是直通车、四川在线、中国青年报、中国消费者报、央广网、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