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散啤、吃海蛎子……话剧《烟火人间》展现青岛独有里院过节文化!记者探班排练现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我们的排演正好是在2024年春节前,剧中有一场戏是描写上世纪80年代过年的场景。大家可以来看看,那个时候青岛人是怎么忙年的。” 1月16日,记者探班青岛市话剧院大型话剧《烟火人间》的排练现场,导演李鹏正在和演员们紧锣密鼓地进行排练。
“打散啤、吃海蛎子”青岛生活味道浓
“小演员的反应有点严肃了,应该再生活化一些。”在青岛市话剧院排练厅,《烟火人间》导演李鹏在现场不断跟演员抠细节,“从拿到剧本,到排练厅内完成全部排练,历时将近一个月。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对戏的细节内容进行打磨。”李鹏表示,话剧最初的剧本是文学性阅读式的文本,要把它搬上舞台用台词呈现,需要不断排练,力求更生活化、更准确。
打散啤、吃海蛎子、在公共水龙台前拉呱……青岛市话剧院排练厅内,热腾腾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李鹏介绍, 话剧《烟火人间》就是以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青岛里院为背景,围绕着上世纪改革开放推进中“向阳院”居民的生活所展开的。这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住着形形色色的人:港口劳模杨老十一家、干部胡文进一家、半辈子等待儿子的刘老师、烧锅炉的光棍儿秦师傅……生老病死、红白喜事、家家户户,各有悲欢,在家长里短、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发酵出酸甜苦辣。“故事说的就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他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话剧故事浓缩和汲取了生活中的小细节,是我们记忆深刻、但不被人提醒又想不起来的生活点滴。”
剧中有很多独特的青岛文化元素。李鹏介绍,在舞台搭建上完全按照里院真实景象还原,道具陈设更是在剧院成立以后若干年积攒下的老道具、老物件,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冰箱、洗衣机、衣柜、服饰等,全部真实还原那个年代的生活景象。李鹏动情地表示,“排这部剧,我也被重新刺激到,做梦回到那个年代。”
聚焦码头工人身上的“工匠精神”
话剧《烟火人间》由编剧廉海平,导演黄港、李鹏,舞美设计金卅,作曲任安等组成主创团队,并将青岛市话剧院老中青三代艺术骨干凝聚在一起,共同打造精品力作。
剧中的人物角色也非常具有“青岛特色”。《烟火人间》以主人公杨老十复员后到青岛港当了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为背景,深刻描述了这一代人以港为家,勤奋好学,建港爱港的精神风貌。演员贺凯拿到剧本以后就开始研究、分析,还专门为杨老十写了一千多字的人物小传。
剧中,杨老十以文化不高,就自己研究学习,带领徒弟们认真钻研,完成了全国其他港口不敢装卸的航空化工危险品的装卸工作。戏外,贺凯也跟着视频学习桥吊技术,“尽量明白桥吊是怎么回事儿。在琢磨角色时,黄港导演一直让我寻找许振超的案例,学习他身上的那种‘工匠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只有这样才能站直了像个人样。这是戏里的台词,贺凯也一直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
杨老十也非常爱女儿和妻子,怕女儿受到伤害,“因为家庭一直是爱人在操办,他心里其实是愧疚的。” 贺凯表示,杨老十了解邻居们的喜好,对每个邻居能帮求帮,大伙也比较尊重杨他,“他是军人、工人,是男人、是丈夫、是父亲、是师父、是老弟、是老哥,他担负起很多责任。” 在出演杨老十的过程中,也让贺凯想起了父亲的过往,“他们身上有着根植于青岛文化中的乐观、坚强与奉献”。
贺凯表示,话剧《烟火人间》中的每个角色都很鲜明,“演员们都在寻找那个年代的感觉,包括台词、音乐,都力求把最真实的过往还原。”剧中体现的“人情冷暖” ,也贴合当下的生活,“我们要看重的就是在平凡中的点滴,每个人都在用力的活着,都在期盼美好的生活。”
展现青岛独有的里院过节文化
话剧《烟火人间》1月22日至24日在李沧话剧院进行内部排演,李鹏表示,“正好是在2024年春节前夕”,剧中有场戏正是描写上世纪80年代过年的场景,贴春联,挂灯笼,买猪头,集体大拜年……通过那个时期的“忙年”形式,展现青岛独有的里院过节文化。
五十年间里院百姓的喜怒哀乐,也是青岛五十年发展史的缩影。用一部戏把里院生活展现在舞台上,这让青岛市话剧院院长傅维特别有感触。“《烟火人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有轮廓有色彩的肖像画,剧中有码头工人、家庭妇女、领导干部、医生、海员等平民百姓,几户人家在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中演绎着大时代中的各色人生,也见证着时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据悉,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共市南区委、市南区人民政府、青岛演艺集团联合出品,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2022年度文旅部剧本扶持工程《烟火人间》,将于1月22日至24日在李沧话剧院将进行内部排演,半岛观影(剧)团将携30名观众先睹为快,扫码抓紧报名,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