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春 | 间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

2024-02-02 17:22 大众报业·半岛网综合阅读 (57068) 扫描到手机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明代作品《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三候

古人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风吹来的温暖气息,使冰雪开始消融,大地开始解冻。

二候蜇虫始振

冬藏之虫敏锐地感受到温暖,醒了或半懵半醒,可以打个哈欠伸个懒腰了。

三候鱼陟负冰

沉寂了一个冬天的鱼儿在水中游动,但水面尚有未融化的碎冰碴,所以鱼就像是背着冰块在游来游去。

立春节气习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

游春

与礼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间更多了热闹庆贺的气息。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打春

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报春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一个人站在田间敲锣打鼓,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迎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立春节气养生

立春后的饮食调养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

一、乍暖还寒还得“捂”

冬去春来,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再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就会趁虚而入。所以,早春时节,应该随时根据时令变化和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和养护,以增强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二、适当调整食物

春天气候变化快,时而干燥时而湿冷的空气使胃肠处于敏感的状态,此时要多吃甘味食物。如果因为胃肠不好出现拉肚子时,就要多喝姜汤,也可以在菜汤中放一两块姜。当然一定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三、注意个人体质的养生保健

立春后随着气温回升,要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有利气血运行。不过,由于立春后天气乍暖还寒,因此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打太极以及并不剧烈的球类运动。家居生活中,也要注意搞好居室内的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减少病菌滋生的条件。

四、防躁动,重视心理保健

初春时节,天气多变,人的情绪波动较大,尤其是心理疾病患者更容易表现得焦虑、狂躁。因此,每年立春后,除了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之外,不妨多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调节身心情志。(半岛网综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