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花市灯如昼,神工见匠心——元宵节花灯绽放,青博开办纱灯展,记者专访修复师,再现花灯流传千年的魅力

2024-02-26 08:34 大众新闻客户端阅读 (26994) 扫描到手机

上世纪80年代元宵节的花灯。逄淑才收藏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花市灯如昼。早在2月13日正月初四时,2024年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大鲍岛会场就早早开启,正月十四海云庵会场开放,元宵节盛会,彩灯高悬。值得注意的是,大鲍岛会场上还有市北区第三届花灯节。胶州路上,穿插在糖球和小吃中间的灯笼,引人注目。一盏盏灯笼风格不一,有传统的纱灯画,也有可爱活泼的造型灯笼。

  今年青岛的灯会也为春节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正月十五也称“灯节”,作为春节后的一个民俗节日,吃元宵、逛庙会、赏花灯、猜灯谜,围绕花灯的活动很多,更是流传了千年。《灯画映古韵 神工见匠心——晚清民国纱灯画修复成果展》正在青岛市博物馆展出,半岛全媒体记者赶赴李沧区文物保护中心,专访布置展览的纱灯画修复师高静,还原青岛纱灯画修复的工艺和流程。

接汉疑星落

青岛花灯传统由来已久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花灯璀璨,疑似星河落人间。无论是大鲍岛糖球会上,还是汇泉广场,亦或奥帆中心,缤纷的花灯惹得游人醉。

  春节热闹的氛围,延续至正月十五,也是年节结尾的狂欢。满天繁星与人间灯火交相辉映,每一盏花灯都承载着一份美好的愿望,一份深深的祝福。

  回溯历史,花灯节又称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宋代以后,花灯节的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历代花灯的制作都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因此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花灯一般都是用竹子扎成各种造型,外面糊上纸,画上各种图案,里面安装蜡烛,造型各种各样,一般是一人一个灯,龙灯则是十几个人一起舞,时值龙年,舞龙灯更是应景之举。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经说过,青岛一带有制作萝卜灯、动物灯民俗。动物灯,顾名思义,就是做成动物造型的灯,中间有个灯碗,里面装成灯油。而萝卜灯则是用青萝卜雕刻成灯的样子,里面有碗。所以有民谣称:

  萝卜灯,清凌凌,点上灯来冷清清。

  孩儿孩儿别嫌冷,吃口萝卜暖融融。

  元宵节一般在立春前后,吃萝卜俗称“咬春”。因而,青岛的庙会叫萝卜·元宵·糖球会,把正月十五要吃的美食都放在了庙会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式各样的花灯。逄淑才收藏

  花灯在正月十五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猜灯谜,青岛人称为“猜闷儿”,是一种文字游戏,文言中称为“射虎”。谜面写在花灯上,点亮后,映照出来,供人辨认,《燕京杂记》中记载:“上元设灯谜,猜中者以物酬之,俗谓之‘打灯虎’,谜语甚典博;上自经文,下记词曲,非学问深者弗中。”

  半岛全媒体记者赶赴天后宫时,曾看到了灯谜的热闹场面。出题人站在几个灯谜下,等待游客揭晓谜底,那种被猜谜人夸赞谜面后的自得神情,令人印象深刻。中山路上从德县路到糖球会入口处,有多处高高悬挂的红灯笼。2月24日,记者前往探访时,正值下雪,雪花停留在红色的灯笼上,煞是好看。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灯笼上悬挂着多个灯谜,比如“炒一半烧一半熘一半”,打一个字,答案已被人刮出,原来是“焱”。再比如“骂不还口”,打一动物,答案是“马”。妙趣横生!

  转入劈柴院内,百家姓的灯笼与金鱼灯笼悬挂在空中,既接地气又吸引眼球。进入糖球会会场,市北区第三届花灯节长廊内,不同材质不同画工的灯笼尽情展示着各自的风采。游人购买小吃后,纷纷躲入长廊内享用,抬头是缤纷的花灯,眼前是飘落的雪花,边吃边欣赏,别样的风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岛制作的花灯。逄淑才收藏

  元宵节挂花灯在青岛由来已久。

  记者联系了青岛老照片收藏家逄淑才先生,他提供了珍藏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元宵节花灯会和糖球会的老照片,从花灯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花灯悬挂在街头,而且不少是大型花灯,动物花灯有鱼、虎灯等,装饰花灯有花篮、彩灯、纱灯等。涌上街头的人们,那种新奇、快乐的笑容,即便过了40多年,仍然令人动容。

灯画映古韵

青博成果展神工见匠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毫无疑问,无论街头还是家家户户,花灯是正月十五的主角。在青岛市博物馆,正在展出《灯画映古韵 神工见匠心——晚清民国纱灯画修复成果展》,一幅幅绣工精巧的纱灯画惊艳亮相。

  何为纱灯?顾名思义,是以纱糊成的灯笼,具有生活的功能和艺术特色,而绘制在绢纱灯屏上的画,被称为纱灯画,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它源于汉朝,成于隋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风行于民国。一般纱灯画是一盏四面,四盏为一堂,共十六幅画组成,也可以见二十四幅或更多为一堂的。纱灯画创作需要经过制绢、构图、勾线、填色、裱糊等多道工序,因为是灯光映照下的画面效果,灯画更加讲究人物神态和色彩,内容大体可分为人物类、山水类、花鸟类和吉祥寓意类,其中人物类最受欢迎,数量也最多,人物类灯画主要描绘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绘画艺人要抓住故事中最生动、最紧张激烈的情节进行刻画。同时,保持每幅灯画之间故事的连贯性,这类灯画属于连环画的早期形式,常引人看完第一盏,一定要看第二盏,直到看完故事为止。灯笼也成了最接地气的教材。

  展览中,有聊斋故事、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文人故事、山水故事、戏曲故事等,内容选取的大都是精彩的片段,如《关云长五关斩六将》,只见关羽骑着赤兔马,举起青龙偃月刀,向对方砍去……

  元宵佳节期间,张灯结彩,纱上的画,画里的灯,水墨丹青,婆娑摇曳,灯火阑珊处,火影空灵,映照江山明媚,万家和美。

  “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纱灯除了可以带来视觉盛宴外,还寄托着人寿年丰、幸福如意的美好愿望。节日之后,精美的纱灯会被取下,细心拆解,妥善收藏,等着来年重新挂起。

  然而,随着电灯的普及,纱灯画的传统制作工艺濒临灭绝,因而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采访中,半岛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李沧区文物保护中心长期致力于纱灯画的收藏、研究和保护,已经征集了三百余件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纱灯画藏品。“目前在全国也是规模比较大的”,李沧区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室负责人蓝滨说。

花市光相射  

修复室内,修复师妙手回春

  “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正月十五花灯节的喧嚣背后,是纱灯画匠人无数个日夜的付出。精美的纱灯画往往都是当地名家一幅幅画出来的,独一无二,因而收藏的价值也高。只是,由于绢纱较薄,年代久远,加上风吹日晒,大多数的纱灯画或多或少都有些残破,有的甚至酥脆不堪,不能触摸。就是它们,经过修复师的巧手,才得以在橱窗中展示上百年的芳华。

  展览的一角,向游客们公开了修复前后的纱灯画对比,发霉、残破的纱灯画,经过修复师高静之手,焕然一新,令人佩服不已。

  于是,在雪后未消的日子,踏着泥泞,记者来到李沧区文保中心,专访高静。

  修复室内,窗外寒冷,室内通红。红色的修复台上,一堂四面纱灯已经失去了旧日的光彩。破损的绢纱飘荡在木框中,岁月的痕迹尽显。修复台上,几张破损比较严重的纱灯画,在台面上留下了时光的碎屑。绢纱的纹理变得稀疏,画上的人物也已残缺不全。

  一双巧手,拆开紧扣的木框,纱灯变成了四面。高静,90后修复师,凭借着比同龄人多一份的耐心和兴趣,走入了修复师的行列。

  高静2016年于泰山学院博物馆学毕业,2017年进入山东省文保文物修复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学习与古字画文物修复,期间参与了多个修复项目。2018年李沧区文物保护中心建立了区级第一家专业的修复室,包括字画、陶瓷、青铜器修复等,是年4月,高静来到中心担任字画、陶器等文物的修复工作。

  李沧区博物馆多年来致力于纱灯画的收藏、研究和保护,在文保中心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熏画”技艺传承人艾松林主持下,征集了成规模的300多幅纱灯画,纱灯画属于书画类的范畴,自然修复的重任就落在了负责人蓝滨和高静的身上。两人积极配合,高静负责修复,有深厚绘画功底的蓝滨负责绘画填补。

  在修复室内,高静给记者演示并讲解了修复的全过程。

修复师蓝滨和高静展示未经修复的纱灯。张文艳摄

  开始修复之前要先给纱灯拍照。“拍照需要拍得很详细,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上色的时候有依据,否则等去色后,就不知道如何填补了,因为文物和藏品是不能臆造的,需要尽量还原它们本来的面貌”,蓝滨先生解释说。拍照完成后,只见高静将一面纱灯画轻轻地放在台面上,用棉棒蘸水,将绢纱与木框连接处打湿,使黏结处得以软化,然后用镊子小心截取,避免损伤画心。这就完成了第一步:揭。

  接下来,她要用50摄氏度到60摄氏度的温水清洗画心,清洗前,先要查看画心是否有脱色走色的情况,如果有,就要提前做好固色,清洗主要是洗掉画心上的灰尘以及四周黏着的浆糊,清洗时水流要轻柔,避免水流冲走细小的碎片。这是洗。

  湿好的绢纱铺在台面上,要进行第三步补线了。这也是比较难的一步,画心缺损的洞口要补齐,所需材料应与画心材料相同或相似,补时要注意经纬线之间的连接。如何才能获得相同的绢纱呢?高静说,经过了百年的时间,老绢纱市面上已经很少了,为此他们还到厂家去定制,但要找到完全一样的绢纱很难,而且绢的目数是不一样的,经过长时间室外悬挂的风吹日晒,目数的缝隙也会变大。虽然也可以让厂家制作目数较大的绢纱,但毕竟与自然形成的缝隙不同,自然形成的目数不均匀,有粗有细,而定做的太过均匀。“后来我们决定购买相似的绢纱,放在室外进行自然老化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风雨侵袭,与原来的纱灯画材料接近,韧性又较好,这样再去修补,就会缩小差距,与画面能够融合了”。

  再接下来要全色,全色之前要先打胶矾水,胶矾水打到八分熟,以不漏矾不浮色为最佳,全色时要根据画意而走不可臆造,缺损面积过大且没有资料可考时,缺损部位需空缺,待后续有资料可查时再行补齐。这个时候经常是蓝滨与高静相互配合,蓝滨先生有国画的绘画功底,两人联合将纱灯上的画作尽量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一切完成后,最后就是装裱工序了。纱灯画原本的形制不利于保存,经过多位专家的商讨,把原来的木框结构改成镜片装,这样既利于保护又利于保存。

烟火在人间

展览、灯会尽现花灯魅力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古诗词中,描述元宵花灯的诗句有很多,为了将这种浪漫与情怀保存下来,有不少修复师默默地在修复台上为破损的纱灯“做手术”。

  高静说,这些纱灯画来源于全国各地,“北方有,南方更多,而且各地的特色也不相同,我们是通过征集的方式把它们集中到青岛,进行修复保护,纱灯画主要是达官贵人或者有钱人家逢年过节重大日子挂的,纱灯画上的内容、木框都带有时代的特征,具有收藏的价值。只是,因为保存不当,加上纱灯挂在外面容易损坏,因此很多纱灯画破损挺严重的,因此,李沧区文保中心决定在书画修复门类中,增加纱灯画修复的项目”。

  在高静看来,修复的过程是一个忘我的过程,沉浸其中,有苦有乐。

  “在初期的时候,会有沮丧,尤其是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有时候心里边也会焦躁,晚上睡觉的时候也睡不好,遇到一幅破损比较严重的纱灯画,整个一天都会担心它修复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问题,带着问题回家后,晚上睡觉就会做噩梦,梦到修复一半的纱灯画修复不了了,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天的工作下来,往往特别得累”。

  当然,也有开心的时候,那就是修复完之后,作品原貌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看着对比图片,“我就会想,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仿佛已经遗忘了过程中的焦虑和疲惫,一下子就调整到了另一个状态,有时候感觉自己还挺厉害、挺骄傲的”。

  经过很长时间的商讨和摸索,咨询请教了很多专家后,纱灯画的修复工作逐渐走上了轨道,李沧区文物保护中心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修复经验,接下来的工作也就越来越顺利了。随着时间的推移,200多幅纱灯画在修复师的巧手下,焕发了往日的风采,中心决定展示给市民看看。

  于是,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于2020年在李沧区档案馆筹备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展览,作为一项修复成果展,向公众展示了李沧区的这一项既彰显民俗特色又具有节日氛围的特殊修复门类成果。

  又经过三年的沉淀,李沧区文物保护中心决定将这一成果推到青岛市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近九个月的紧急筹备,80多幅精心修复和挑选的纱灯画在春节前亮相,二楼展厅里,百年风霜洗礼后的纱灯画,焕然一新,它们讲述的传统故事正在上演,展览将持续到4月14日,市民可以前往一睹纱灯画的真容。

  大鲍岛的花灯节即将落下帷幕,汇泉广场的“龙腾盛世 烟火人间——2024青岛新春头彩花灯会”,将持续至2024年3月11日龙抬头的日子,大家也可以沉浸式感受花灯流传千年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