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甲午沉舰

2024-03-23 07:02 大众日报阅读 (36018) 扫描到手机

刻有“來遠”字样的镀银汤勺

本报记者 董方舟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一百多年前,北洋海军在威海卫之战中失利,最终全军覆没。威海卫之战是北洋舰队保卫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海军的最后一战。这些沉没于威海湾的战舰如今情况如何?当年的北洋海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近年来,随着沉舰的武器弹药、船体构件、个人生活物品等文物被陆续打捞出水,那段关于北洋海军和甲午沉舰的历史得以重见天日。

2017年以来,为探明威海湾内北洋海军沉舰状况,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山东威海清北洋水师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通过水下考古发现结合造船档案和战争档案等资料研究,先后发掘“定远”舰、“靖远”舰、“来远”舰遗址,取得了重大收获。

2023年,威海湾内第3艘主力舰“来远”舰的水下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突破,威海“来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也于近日入选了2023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来远”舰遗址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刘公岛海军公所南约500米处的海域内。“来远”舰遗址海底遗迹、遗物分布呈现被拆解的散落状态,遗物夹杂在凝结块、煤渣、碎木板之中,考古人员认为这应该与日军在战后对“来远”舰进行破拆有关。考古人员从近10米深的水下共打捞文物1800余件。文物材质包括骨、陶瓷、铜、铁、木、皮革等,种类包括船体构件、个人生活类物品、武器弹药等。

考古人员从“来远”舰遗址中,发现了三件带有“来远”字样的重要遗物,包括一柄刻有“來遠”字样的镀银汤勺以及两块写有“来遠三等水手于盛元”“来遠一等水手張長發”的身份木牌,这些遗物进一步证实了“来远”舰的身份。目前来看,这两块身份木牌是官兵个人身份的铭牌,有可能是官兵登船的通行证。

值得澄清的是,关于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失败原因,长期以来流传着炮弹大小不符合炮膛口径和炮弹里填充沙子的传言,一些影视作品中还有炮弹需要用锉刀打磨后才能装进大炮的情节。然而,考古人员在北洋海军沉舰打捞出的文物证明,这些都是没有依据的。

根据北洋海军“靖远”舰遗址的水下考古调查成果,考古人员在“靖远”舰遗址发掘出两箱完整的哈乞开司37毫米炮弹,并发现了一枚210毫米克虏伯炮弹。这些出水的弹药证明,当时的制式武器并没有炮弹大小不符合炮膛口径的情况。而在炮弹里填充沙子,则是当时各国海军为穿甲弹配重,从而精确计算发射距离和角度的统一做法。

虽然已经沉入海底一百多年,对北洋海军沉舰进行考古调查仍具有重要意义。专家介绍,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探索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近现代沉舰考古与保护工作方法,填补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空白。系列水下考古成果充实了甲午战争研究实物资料,对于推进甲午战争研究、沉舰遗址原址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