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海洋的怀抱,一定过得很好!”112名海葬逝者家属出海追思,全省生态安葬试点启动仪式举行

2024-03-28 21:2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3216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亚梅

“亲爱的妈妈,咱家一切安好,平安喜乐,请您放心……”一封封书信、一捧捧鲜花、一袋袋黄土、一罐罐粮食……表达着对亲人的爱。3月28日,“山海相依 情寄蓝天”全省生态安葬试点启动仪式暨青岛市殡仪馆开放日活动在青岛市殡仪馆举办,记者跟随112名海葬逝者家属到海上参加追思仪式并出海追思。

书信花瓣撒向大海,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上午10点50,两艘游艇分别载着60多名与50名海葬逝者家属,从飞扬游艇码头乘船出发,出海追思。游艇在湛蓝的海水中一路向前,白色的浪花在船尾翻涌,咸湿的海风吹拂,不时有海鸥飞过。约半小时航程,来到了东经120度24分—26分,北纬36度00分—02分的海域。

随着一声鸣笛,海葬逝者家属拿着由青岛市殡仪馆统一发放的装有鲜花、黄土、五谷杂粮、可降解信纸的塑料袋从船舱走到船两侧。头戴咖色棒球棒,身穿白色羽绒服的徐彬带着自己的女儿前来悼念刚刚安葬在这片大海里的母亲。她拿出花束,一撮一撮捏起花瓣,将菊花的花瓣抛向大海。随后拿出装有黄土的黄色布袋,将巴掌大小的布袋抽绳拉开,黄土源源不断地倾倒海水中。再打开半个手掌高的圆柱形透明塑料盒,将里面盛装的五谷杂粮缓缓撒入大海。

海葬逝者家属撒粮食

最后,徐彬缓缓拿出信封,从中抽出可降解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对母亲的思念。“亲爱的妈妈,咱家一切安好,平安喜乐,请您放心。祝福最美最善良的妈妈在海洋的怀抱中过好每一天,我们永远爱您,祝幸福、安康、开心、平安、健康。”她高高举起信纸,撒向天空,信纸随风飘入了大海……

徐彬向海里撒可降解手写信

徐彬静静地看着大海,若有所思,她的女儿在旁边陪伴着。过了一会,她将塑料袋放到回收处,慢慢走到了二楼的甲板上。“这个月18日,我刚来参加了海葬仪式,把母亲安葬在了这片大海。今天,借着集体出海追思的机会,我重新到这片海域,又能与妈妈有近距离接触,特别好。我女儿也一定要来看看姥姥,特意穿了裙子漂漂亮亮的,让自己有最好的状态。”徐彬的女儿穿着一条淡蓝色的连衣裙,由于海上风大穿了一件外套。

1991年8月28日,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在报纸刊发《关于将骨灰撒向大海的公告》,意味着青岛正式迈出殡葬改革的实际步伐。1991年10月31日上午9时,青岛首次公开海葬举行。低回的哀乐中,北海舰队“天目山号”登陆艇搭载着55位逝者骨灰及150余位亲属缓缓启航。33年前,勇立改革潮头的青岛人开始了最大胆的殡葬改革尝试——海葬。

“妈妈在海洋的怀抱,一定过得很好”

“我觉得海葬这个仪式对于我们全家都很有意义,妈妈和我都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情感。母亲希望海葬的想法,我很支持,觉得水是生命之源,妈妈回到海里在某种意义上是重生。我觉得妈妈在海洋的怀抱里,在家门口的大海里一定可以过得很好,离着后代近。”徐彬轻声告诉记者,“想妈妈的时候,买上一束鲜花,到离妈妈近的海域附近悼念一下,会觉得妈妈离我很近。”

“3月18日,举行完海葬仪式,接着借着这一场隆重的活动来再次看她,我想她一定会很开心。”徐彬认为海葬既环保又能够让子孙后代感受到亲情的延续。

身着白色羽绒服,戴着眼镜留着齐刘海的王女士眼圈里还含着泪水,凝望着大海。她告诉记者,她也是青岛人,“我父亲去年9月海葬了。因为生了一场大病,才69岁就去世了。当时他很坚持海葬,觉得这样既环保,又能不给儿女增加负担。我们家人刚开始接受不了他的决定,总觉得有块墓地能够追思,考虑了一下还是尊重父亲的意愿,选择了海葬。大海是辽阔的,四通八达的,我觉得父亲想去哪就能去哪,弄个骨灰盒放在那里挺压抑的。”

东经120度24分—26分,北纬36度00分—02分,这片不到11.1平方公里的蓝色海域,无暇、透明、纯洁、安静。

向海里撒花瓣

20多年后重新选择海葬,完成父母遗愿

张阿姨的父母去世已有20多年了,去年张阿姨参加了海葬,将她父母的骨灰撒向大海。“我的父母都很开明,他们还在世时说,如果未来去世了,希望自己能海葬。那时,我们对海葬不是特别了解,就将父母安置在墓地了。”

去年,张阿姨家的亲戚去世了,考虑如何安葬,让她接触到了各种生态安葬的模式,“来青岛市殡仪馆详细了解如何海葬,知道登记就可免费办理,觉得这是能完成父母遗愿的好机会,在去年给父母办理了海葬。”

献祭鲜花

“去年,我儿子和我一起参加父母的海葬仪式,船鸣笛时,他查找到了岸边的大体方位,距离八大关不远。之后,我总会到那边看海,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张阿姨说,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完成父母的遗愿,去年她在那给父母办理手续时,有不少外地人来咨询如何海葬。“我想对我的父母说,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了,但是我永远记得爸爸和妈妈,永远想念你们。”说罢,张阿姨抬起眼镜,拭去眼角的泪水。

当日,海上有雾,放眼望去只能模糊看见海岸,“这里北望是栈桥、小渔山、八大关、五四广场、小麦岛、石老人……青岛沿海美景、城市魅力尽收眼底,西望则是西海岸新区,远眺东南,则是大公岛。”海葬逝者家属说。

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田安峰介绍,青岛从1991年10月31日开始海葬,经历了33年的发展,青岛的海葬模式和工作在全国也做到了领先。海葬的骨灰数量,也从1991年的几十具,到现在的每年2500具骨灰,到今年2月底在共海葬1499批次29453名逝者;范围上除了与省内的济南、潍坊、淄博等城市开展长期海葬合作外,还与省外的西安和呼和浩特开展了官方合作海葬,也有一些其他城市的群众来自费参加海葬;服务模式上也有了变化,从之前的集中春秋两季大规模海葬到现在常态化、小规模的海葬。

“此外,从2018年底开始,青岛还推出了陆地生态葬,到今年3月中旬共有2250位逝者长眠于树木之下、花丛之内、草坪之中,回归自然。生态葬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能够给我们的子孙留下更多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符合我们提倡的移风易俗。” 田安峰。

链接:

全省生态安葬试点启动仪式暨青岛市殡仪馆开放日活动举行

3月28日,山东省民政厅、青岛市民政局在青岛市殡仪馆共同举办“山海相依 情寄蓝天”全省生态安葬试点启动仪式暨青岛市殡仪馆开放日活动。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殡葬管理处处长张晓峰,山东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李卉、社会事务处二级调研员刘东,青岛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车景华,青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市民代表、媒体记者等15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分为集体观摩、启动仪式、海上追思三个环节。活动开始,青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市民代表、媒体记者现场观摩了青岛市殡仪馆的殡葬服务环境和生态安葬改革成果。

启动仪式上,山东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李卉公布了全省“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安葬100个试点项目名单,青岛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海春发布了青岛市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和清明节祭扫工作7项惠民便民措施,青岛市殡仪馆等8家试点单位做出争创优秀试点承诺。最后,112名海葬逝者家属在海葬纪念广场举办了追思仪式并出海追思。

近年来,青岛市借助沿海优势,聚焦绿色发展,“青蓝一体”统筹陆海资源(青:绿色、陆地,蓝:大海),在市殡仪馆仅99亩的地块上,倾力打造服务主城区580万人口,集火化、殡仪、安葬、祭祀于一体的市级生态葬示范基地,努力解决好“逝有所葬、迁有所去”基本民生问题,更好满足广大群众“逝有所安”需求。

在全国率先开展海葬。推出“海之情”海葬服务品牌,为本地逝者免费提供海葬服务,完成海葬骨灰2.9万余具,配套建设海葬纪念广场2处,让蓝色大海成为安息家园。并积极推广陆地自然葬,建成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园区25个,开展以“绿色让生命更美丽”为主题的免费自然葬活动,2200余户家庭积极参与,让碧树芳草相伴逝者长眠。践行节地安葬理念。利用边界墙打造壁葬区,建设地上4处、地下1处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总面积1.7万平方米,格位20万个,满足未来20年基本殡葬需求。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服务质效。

同时,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安葬、祭祀等场景的深度应用,建设全国首家电子祭祀广场,配套电子祭祀台134个,群众可使用手机个性化设计追思方式进行祭祀;引入AI、3D投影、全息影像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追思厅2处;开通96444热线服务,同步开发微信服务平台,提供集殡仪车预约、殡葬用品选购等10余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努力让群众“伤心事”办的暖心、舒心。

视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