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两山相拥,巨龙盘卧——齐东路上的故居和往事

2024-05-13 00:0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7124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初夏的漫步继续。

  齐东路的风情,因为一大簇牡丹而令人向往。春末夏初,两次探访,不过一周之隔,牡丹花儿已不见,“无可奈何花落去”。不过,齐东路的风景是树,是建筑,是半山腰的蜿蜒。

  地处伏龙山公园和信号山公园之间,齐东路的地势偏高,沿路探索,总有意想不到的岔路,著名的大台阶就在这条路下。半岛全媒体记者探访齐东路,采访专家和老居民,再现老街新生。

起伏蜿蜒

齐东路如巨龙盘卧

 从4号线观象山站出来,路过七岔路口。

  路口之处,萧红萧军故居地势较高,这栋曾经记录了一对恋人甜蜜时代的小楼,也成为了一处景点。路过的游客,对着故居的挂牌拍摄,记录下了他们的行踪。

  而他们脚下的路,也是当年萧红萧军以及作家舒群走过的路。短短的几个月,却成为了他们人生的重要历程。因此,故居的一砖一瓦,都刻印在萧军的脑海中。多年之后,他曾回忆这处温馨的港湾:“它位于观象山的北脚下一带突出的山梁上,从这里左右两面全可以看到海的:一边是青岛有名的大港;一边则是湛山湾和炮台山、海滨浴场”,他还写过两句诗:“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岔。”后来,青山傍户的路口由三岔发展为了七岔,成为繁忙的一处转角。

  故居对面是齐东路的入口,齐东路的地势非常特殊,因为两侧房屋都是依照着山势而建的。介于伏龙山和信号山之间,造就了山坡上下的如画景观。无论是住在上坡还是下坡,都非常惬意,有一种俯瞰半城的优越感。尤其是双号的一侧,建筑位于高墙之上,窄小的门后是迂回的台阶,绿树植于院落中,仿若悬在半空中,这种隐匿于市区的桃源,踏进去就不想离开。

  对于许多青岛人来说,齐东路只是由登州路至莱芜二路间的一小段,因为有几条公交车线在这里设有“齐东路站”。

  其实,齐东路比较长,追溯它的过往,可以从城市初建时期开始,齐东路因为开发得比较晚,所以没有德国路名,只有日本路名“小仓通”。1928年的《胶澳志》上记载,当时齐东路上仅有6座建筑。齐东路虽然已不在原青岛区范围内,但这条路上的建筑几乎都是单体小楼,这在原青岛区以外的马路中是很少见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齐东路的建筑日益增多,那种转弯又是一番新天地的景象,让这条路成为了青岛美丽的街道之一。“齐东路之所以美,一个它是围着山转,起伏蜿蜒,并且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岔道——有通往山上的波螺油子,也有通往山下的石条台阶,使齐东路不单调。岂止是不单调,实在是趣味盎然。二是那些样式各异,造型奇特的别墅洋楼。三还有曾经住在齐东路上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有曾经的居民如此描述。

  描绘青岛建筑的文章很多,刘白羽离休后曾三次来青岛疗养并进行文学创作,住在位于八大关的部队疗养院里,可以就近尽情地欣赏八大关的美景。1982年他来青岛创作了散文《翡翠城》,他如此描述齐东路:“路右旁是石砌的岩壁,有着曲折上升的深巷伸向山巅,路左边是向下倾斜的陡坡,窄窄的小巷带着一磴磴石阶弯曲而下,引向深谷。车停住下车来,望着那一道道小巷摇曳着各式各样的楼影、树影、花影、人影,在烟雨的迷离朦胧中,这山城是何等的美呵!我原以为青岛就那样一片平坦的碧绿丛丛,其实青岛中间横贯着一条山脉,而且是巉石嵯峨的花岗石山脉,峰峰相通,岭岭相连,这山城才是青岛的中心……我一任雨雾淋湿了,只凝望着想:这多像重庆市!这多像鼓浪屿!”

  刘白羽的描述让齐东路对游客有了足够的吸引力。

  正是因为山势的险要,所以齐东路上,才有了那个著名的大台阶,连接着翠绿与山峰。

  半岛全媒体记者曾经仔细走过,132级台阶分成了10段,每一段都有10到22步左右的平台,缓解劳累。台阶路连接着华山路与齐东路,中间信号山路横穿而过,成“王”字形。站在山顶回望,半城红瓦半城树,分布在碧蓝画布的底端,是天然的写生基地,所以,大量的画家和美术生都慕名而来。

两山相拥

一为信号山,一为伏龙山

  齐东路连接着两座山。

  伏龙山在北,信号山在南。

  当年,信号山和伏龙山是一座山,也就是龙山,后来修建齐东路,将山“一劈为二”,就形成了信号山和伏龙山。信号山的名字失去了原有的“龙”字,伏龙山则接下了传承棒,将“龙”字保留下来,它山下的路也起名为伏龙路。

  伏龙山“海拔九十公尺,松林丛翠,花草蒙茸,环行山腰有伏龙路,随山势之盘陀呈自然之曲线形”。如今的伏龙山公园位于伏龙路5号甲南侧,其实,公园有四个入口,海拔86米,比1935年的测量结果矮了4米,东靠齐东路,西临伏龙路。南与信号山公园一路之隔,北与青岛气象局为邻。园址原为国有林地,生长部分刺槐、青松,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伏龙路与齐东路,形成一条曲折的闭环,盘桓于伏龙山周围,犹如沉睡的巨龙,伴山而卧,平静安详。

  信号山的入口,在齐东路上可以找到。而且爬上去是省很多力的。

“信号山旧称大石头山,海拔98米,占地95亩”,如果从龙山路16号甲入口处登山,可以看到矗立有“信号山公园建园记”的大石碑,绿色的标题、蓝色的字迹,俨然是这座山头公园的底色。

大石头山,或者大石山,顾名思义,远观此山,仅有巨石而已,林木尚少。明清时期,青岛村民聚居在山下,山周边还有大片的耕地和山场。然而,平静的生活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早晨被打破了。1897年11月14日,德国军舰在铁码头靠岸,从船上下来一批金发碧眼的德国兵,他们以操练为名,迅速侵占了青岛的衙门和信号山。1903年以后,为了引导船只自由出入胶州湾,德国人还在山顶上设立了“信号所”和“无线电台”,设立了指挥船舶进出胶州湾的信号导向台。台上悬挂五颜六色的旗帜,用旗语表示气候、风力等,因此大石头山便有了新名字:挂旗山或旗台山。德国胶澳总督则将山命名为“齐格纳山(德语‘信号’的意思)”。

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德军战败,日本强行侵占青岛。日本的“青岛攻城军司长官”、第十八师团长神尾光臣,也效仿德军以自己的名字,给信号山命名为“神尾山”。

之后,随着先进的导航技术的运用,无线电技术取代了信号导向旗,信号山逐步结束了信号导航的历史使命。1923年初,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即将此山命名为“信号山”。1984年,青岛市将其辟为公园,并在山顶建有三座火炬式的观景楼,以寓意“最古老的信号”。

故居林立

有实业家,也有植物学家

  沿路而行,从七岔口进入。

  萧红萧军故居的对面,是齐东路2号的丛良弼故居,如今的新龙源皇家酒店。

  丛良弼的名字,给游客带来了好奇。年轻的女孩们,提出了疑问,半岛全媒体记者做了解答,她们恍然大悟,如此漂亮的建筑原来是一位实业家所有!

  齐东路2号被称作“丛公馆”,第一代主人丛良弼是民族资本家,建筑的风格是独特的,青岛文史专家李明先生如此形容丛良弼公馆:“公馆的主楼前有以高墙遮挡的较大的庭院,所以,公馆的主人可以在其中尽情地享受到一份都市中的安静”。这里不是丛良弼的第一处故居,但是他非常看重的家园。

  丛良弼,蓬莱人,被称为“中国的火柴大王”、“中国版的辛德勒”。他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先后在烟台、上海等地东顺泰商号为店员,因勤于事业又精明诚信,被派往日本大坂川口九十六番东顺泰任资方代理人,负责收购火柴向中国贩运。其时,国内火柴主要依赖进口,俗称洋火。丛良弼深为中国工业落后,大量资金外流而感到痛心。他考察了日本的实业状况,发起组织北帮商会公所,并出任董事。大坂中华商务总会成立后,他被推选为总理。1913年,丛良弼凭着对火柴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资料的长期积累,在济南投资20万元创建振业火柴有限公司,“国火”兴起,山东的“洋火”独霸时代得以终结。由于青岛是原料进入的重要港口,在青岛主权收回之后,丛良弼迅速行动,斥资30万元在青岛曹县路29号筹办振业火柴公司青岛分厂。

  1924年,56岁的丛良弼携妻带子搬进济阳路17号,此时的石头楼朝气蓬勃,丛良弼的儿子们也都已成年。这一年,他还同时买下了齐东路2号的一片地,“这栋房子是1925年到1927年盖的,1928年搬进去的。1927年的时候,在大连旅顺口也盖了一栋几乎一模一样的房子”,丛良弼的孙子丛兆桓告诉记者,他就出生于大连旅顺口的别墅里。在搬家这一年,建于曹县路29号的青岛振业火柴厂也正式投产,丛良弼开启了在青岛的事业。火柴厂不断发展壮大,确立了“丛良弼及其创建的振业火柴公司在山东甚至北方民族火柴工业中的龙头地位”。他还曾任青岛红卍字会会长。孙子丛兆桓改换门庭,成为昆曲表演艺术家,曾任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昆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是“北昆”传承人之一。电影明星丛珊是丛兆桓的女儿。

  可以说,丛公馆走出去的实业家和艺术家,为这条路上打开了我们认识他们的大门。

  参观齐东路,第一次是植物专家于涛先生陪同,他带领半岛全媒体记者专门进入齐东路6号去看牡丹。彼时,耀眼的牡丹开得十分灿烂,花朵们簇拥在枝头,“这里有青岛比较大的牡丹花”,于涛先生说。而对面齐东路7号,就是他的恩师王凤亭的故居。

  再次踏入院中,正在整修的院落让他感慨万千。虽然旧日的模样不复存在,但哪怕是一个角落都能激起他深深的回忆。“这个石凳我坐过,这个角落以前是鸡窝”。

  齐东路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恩师居住的地方。所以再访齐东路,他内心非常激动。

  而在采访王凤亭的女儿王岱骊时,她就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齐东路7号里经常高朋满座,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同行,也有知识界名人,见面就备下两个小菜喝酒畅聊,因为父亲从来不攒钱,有点钱就喝酒,母亲也不说他,家里有什么就往外拿什么。来的人有学者、教授、工程师、书画家,也有工人、农民。记得有朋友的孩子落难,住在了家里,2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吃完饭随便一躺,仿佛就是家里的一员。

  王凤亭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所以齐东路7号,一度是朋友们心中温暖的地标。就连孩子们的同学都会得到盛情款待,无论是王岱骊的同学,还是宋箴的同学,都深深记得齐东路7号曾经带给他们家的温馨。

别样风情

错落有致的绿意

  齐东路因为地势特殊,是独栋建筑,且有车库,所以当年居住的人非富即贵。

  齐东路8号,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专门做过考证。美国人詹姆斯1927年来青岛,任美孚火油公司青岛分公司经理,在齐东路8号建了住宅。1934年颐中烟草公司收购了大英烟草公司,聘他任青岛分公司经理。他的儿子詹姆斯·罗德里克1928年生在这里,所以自称是青岛人,并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李洁明”。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他们全家返回美国,李洁明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李洁明任美国驻华大使,全家一起曾来访旧居。栾宝德曾任胶济铁路局副局长,四方机厂总工程师、厂长。他在詹姆斯一家回美国时买下了齐东路8号。

  当然,栾宝德在青岛的功绩之一,就是从日本人手里抢回了北魏大佛,如今安放在青岛市博物馆里,成为了镇馆之宝。

  齐东路16号最早是傅炳昭的家。

  傅炳昭1865年生于莱州府黄县。作为黄县帮中闯荡青岛的第一人,“傅炳昭早在章高元驻防胶澳时代,就已在总兵衙门附近的青岛口开办了经营商品杂货的源泰商号”。傅炳昭在青岛,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修建胶济铁路时,德人侵犯中国农民利益,爆发抗德斗争,中德官方无能为力,中方以傅炳昭为代表,德方以卫礼贤为代表进行调节工作,平息了武装斗争,从这时二人成为了好友”,第二,他联合天津籍成通号经理朱子兴(朱杰)成立了青岛的第一家行会机构——齐燕会馆。他善于也敢于投资,有钱就买地皮、盖房子,短短几年时间,变身岛城房产大亨。1910年,他当选青岛总商会首任会长,成为公认的华商领袖。

  1924年5月,胶澳督办高恩洪发起筹办私立青岛大学,“傅炳昭和刘子山、宋雨亭等著名商人成为了校董。现在看,这是本地商人的一次慷慨的集体善举”。1946年,82岁的傅炳昭在上海病逝,被尊称为青岛一代“人瑞”的他,不仅担任过齐燕会馆会长,还是首任青岛商会会长,中华商务公局董事,是一位叱咤商场的头面人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傅炳昭的后人还住在齐东路的老宅里。

  齐东路上,有悠扬的琴声传出,这条路上,也住过不少艺术家,青岛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董吉亭曾住在齐东路27号。董吉亭因做过牧师,被人们称为董牧师。著名指挥家吴灵芬、李传韵的父亲李厚义,也都曾师从董吉亭。因为他的学生水平高,中央音乐学院还专门在青岛设了考点。1975年以后董吉亭不再招收学生,唯一破例的是1977年前后又教了吕思清一年,直到1979年病逝。

  齐东路上很长,建筑也风格各异,尤其是路上的老槐树,用沧桑书写了一条路的过往。探访老街,不仅仅是建筑,还有人,无需多言,却有错落有致的风情,给青岛的夏季带来别样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