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乘客超142万人次!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亮出“满月”成绩单

2024-05-26 19:1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0307)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通讯员 孙志勇 梁建新 王潞瑜 尹壮宇  图/通讯员  兰怀松 王勇

5月26日,青岛地铁6号开通满一个月。这一个月,6号线共运送乘客超142万人次。作为全国第一条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示范线路,这条补齐西海岸新区南北向交通短板的“大动脉”,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出行便捷,也成为青岛地铁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用的生动实践。

6号线列车行驶出库

打通民生路,连通百姓心

“地铁6号线一期开通”列入了今年青岛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的实事。6号线作为贯穿西海岸新区中心城区的大运量骨干线,串联了西海岸新区各重要功能组团并覆盖了主要客流走廊,补齐西海岸新区南北向的交通短板。

市民乘坐6号线

近年来,西海岸快线、1号线、6号线先后开通,在西海岸新区初步形成一个小型地铁网。

家住青岛市区,工作单位在6号线钱塘江路(青职学院)站附近的刘先生深有感触。随着6号线的开通,自己的通勤效率再次提升。“从1号线北岭站上车,在王家港站换乘,下了6号线走5分钟就到单位了,这一个月是我工作这些年来最幸福的时光。”在刘先生眼中,1号线是他告别开车通勤生活的开始,6号线是实现全程地铁通勤的最后一块“拼图”。

6号线开通首月,1、6号线换乘站王家港站客流量为86万人次,同比增长30%。降低通勤时间、提高通勤效率,增长的数据是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感的重要佐证。

而对张女士来说,6号线是一条亲情纽带。张女士家住灵山湾,父母住在福莱社区。6号线开通前,家里两位老人需要乘坐接近两小时的公交前去看望外孙。

“他们一开始不会坐地铁,站里的工作人员对老人特别照顾,坐了几趟他们就熟悉了,现在每周都来看外孙。”张女士说,“这一个月,算是我在爸妈脸上见到笑容最多的一段时间了。”

6号线也是一条民生线,途经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青岛滨海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西海岸第一中学、青岛黄海学院、福莱社区等医院、院校以及大型社区,极大提高沿线居民、学生出行效率,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同学乘坐末班车回家

在6号线钱塘江路(青职学院)站,不少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的同学在下晚自习后乘坐6号线末班车回家。正在读高二的吴同学就是其中一员。"6号线节约了我20分钟的通勤时间。"吴同学说,“每天我都会记录下乘坐的列车车号。希望在高中最后的一年,6号线陪我一路长虹,金榜题名。”

吴同学记录每天乘坐的列车车号

值得一提的是,6号线站外共设港湾式公交站点23处、出租车站点13处、机动车位300余个,各车站出入口外均设有非机动车停车区,高效衔接各种交通方式,促进交通多网融合发展。

6号线还是一条发展线,串联了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中德生态园等西海岸人口集中、产业聚集的重点区域,线路开通大大加强了这些区域之间的联系,全面加强西海岸新区与青岛东岸和北岸城区间的快速交流,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国家级新区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轨道交通支撑。

以“智”提“质”,凝聚幸福出行向“新”力

作为全国首个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示范工程,6号线的开通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6号线实现了智慧运行、智慧运维、智慧建造全场景“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应用。极具特色的驾驶台开放设计更是让6号线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

乘客在6号线列车头部打卡体验

TACS以列车为核心,将地面主要设备功能转移至车载设备上,并将传统“车-地-车”通信架构简化为“车-车”直接通信,直接获知前行列车的状态信息并独立进行计算,实现列车和车载信号的深度融合,具备更智能、更安全、更可靠、更有效率、更为灵活、更有效益、更易互联互通和旧线改造等特点。

TACS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上真正实现国际引领,实现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由“从无到有”到“技术领跑”的跨越,极大提升了“中国智造”在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6号线TACS列车

5月26日,6号线正式开通初期运营1个月,累计客运量超142万人次,TACS列车开行7708列次,总运营里程190408.6公里,列车运行图兑现率100%、列车正点率100%,16项行业关键指标中15项指标零触发,达到了既有线路历史最高水平。

除了不一样的司机视角,6号线智慧车站同样带给市民全新的乘车体验。6号线是全国首条全线采用全功能、全场景、全要素的智慧车站线路,通过运用AI视频分析、物联感知、人员定位、BIM数字孪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4大类、66个场景,实现精细化、主动式的场景化服务。乘客摔倒处置时间已经由既有线的3至5分钟提升至秒级处理,而轮椅等特需乘客的处置时间则可以缩短至2分钟。目前累计为289人次的特需乘客提供精准服务。

车站工作人员进行“一键开站”操作

“巡视车站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作为车站的值班站长,按照规定每2个小时需要到现场巡视一次,每天至少需要走2万步。”钱塘江路(青职学院)站值班站长丁雪介绍说,“6号线智慧车站实现了智能系统自主巡视。单次巡视时间由20至60分钟缩短至10分钟,每日巡视频次由10次减少至2次,大大减轻了车站员工的生产压力。”可以说,6号线的开通运营是新质生产力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生动体现。

青岛地铁在开展数字化转型、智慧城轨建设工作的同时,也在逐“绿”而行,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系统推进绿色城轨九大行动,实现绿色城轨高质量发展。

6号线从刹车能量回收、列车牵引、车站空调等方面全方位应用绿色低碳节能工艺,应用飞轮复合储能、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技术。开通首月,6号线飞轮复合储能装置共节电34万度、减排二氧化碳340吨,光伏发电1.3万度、减排二氧化碳13吨。

横云山路站光伏发电系统

6号线作为三期建设先行试点线路,集绿色、智慧、创新技术应用于一体,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示范应用。

未来,青岛地铁将通过既有线智能化升级和三期线路全面开展智慧、绿色地铁建设,预计全线网年节电约2亿度、降碳20万吨,年均节约成本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