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造楼机!山东省首台“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上线,5天一层楼

2024-05-30 11:36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2416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郭振亮

5月29日,山东省首台套“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正式发布,并在青岛黄埠岭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落地应用,迎来国家省市专家观摩。近年来,借力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机遇,青岛市加速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与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建造工作破题起势、纵深展开,致力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在位于青岛胶州的黄埠岭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记者看到,以往繁忙嘈杂的工地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包裹在楼顶的蓝色“箱子”。“这个蓝色‘箱子’,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全称叫‘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在这个箱子里,我们将传统的建筑施工工序集成整合,一体化推进施工生产。”中建八局技术负责人黄运昌告诉记者,“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可以覆盖整个施工作业面,并实现自动爬行,在“天蝉”系统内部,不同分工的自动化机器人群被悬挂在空间顶部的精密轨道上运行,工人则在底部辅助作业,通过人机协同,共同完成放线、钢筋绑扎、支模、浇筑、振捣、养护等各项施工工序,实现流水化作业,待本层施工任务完成,“天蝉”系统仅用1小时即可准确爬升至下一层,实现工序的循环往复,直至整栋楼完成建造,该套系统的成功应用将用工数量缩减50%以上,工期缩短约30%,施工速度最快可达5天1层。

“天蝉”系统的高质高效运行,得益于其“智慧大脑”和“灵活四肢”,也即由BIM、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形成的智能控制系统和机器人集群。系统在主要工序中的智能装备化率超过60%,其首创的分布式智能施工系统,将混凝土振捣机器人、整平机器人、覆膜机器人、凿毛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整合在标准化集成基座上,在智能控制系统的统一调配下,机器人群可协同作业,配合智能布料系统、高精准放线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物料提升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如同人脑控制四肢,高效协同完成建设目标。

在此基础上,“天蝉”系统采用挂架与围护体系,极大降低了高空作业的施工危险性;面对恶劣天气时,系统顶部的折叠天幕可覆盖整个作业面,将曝晒、下雨等恶劣天气隔离在外,为工人提供舒适的作业空间,同时也为成品质量养护提供可控的环境条件。系统还采用标准化构件设计与模块化拼装模式,可像拼积木一样轻松实现安装、拆卸,以便周转利用,助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天蝉’系统的应用,是我们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赋能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们希望以‘天蝉’系统为支点,启发更多科技创新的产生,进一步助推建筑业整体发展。”提及新技术应用的发展愿景,中建八局四公司负责人丁灏告诉记者。无疑,在力求打造“好住、好料、好省、好看、好值”的“五好”房屋的当下,“天蝉”将让房屋的质量情况、绿色建造水平、成型效果实现有效提升,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房屋整体性价比,从而真正让“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房屋建筑方针落地实现。

2023年年末,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四好”建设,即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日前,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布了青岛市2024年住房发展计划,明确了“三大目标”——突出住房保障属性,加快实现“住有所居”;全面提升住房品质,努力实现“住有宜居”;优化住房空间布局,引导逐步实现“职住平衡”。新的战略引领新的布局,建筑业也亟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当下,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正面临着整体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偏低的难题,制约着行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智能建造正在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它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为建筑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机遇。

据悉,此次搭载“天蝉”的黄埠岭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建筑面积20.3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住宅楼、服务用房、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给排水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是响应国家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举措,将建成一批高品质保障性住房,一改原有棚户区脏乱差的局面,对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周边配套水平及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