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94亿元到1974亿元!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十年翻两番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6月6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经略海洋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区获批十年来经略海洋总体情况。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9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重大历史使命。这十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总量从2013年的49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974亿元、翻了2番,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46%,占青岛市、山东省、全国的海洋经济总量比重分别为40.4%、11.6%、2%,总量和贡献度均稳居全市首位。新区先后获得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实现世界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零”的突破
新区聚焦产业强海,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提升。坚持特色引领、错位竞争、链主带动、集聚发展,重点打造深远海养殖与冷链、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命健康、航运贸易金融、海洋化工与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进一步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
放牧深远海,建设“蓝色粮仓”。持续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创建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实现了世界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零”的突破。积极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达16处、占全国十分之一,成为全国县(区、市)级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群。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刺参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等,创建国家级刺参良种场1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5处,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2个。
聚力高精尖,打造“千亿集群”。依托海西湾国家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船舶和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推出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P70、世界最大的圆筒形“企鹅”FPSO、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一批“大国重器”从新区扬帆出海、驶向世界。实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倍增计划,推动海洋生物医药向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发展,衣康酸、异麦芽酮糖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正大制药建成全国唯一海洋药物中试基地。
探索新赛道,布局“新兴产业”。围绕海洋新材料在船舶海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加强项目招引与企业培育。依托驻区院校高能级平台技术、数据优势,加速培育发展海洋物联网产业,打造智慧海洋管理平台。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揭牌,首批总投资229亿元的1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集聚海洋人才7.6万人,涉海合作院士27名
新区突出科技兴海,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统筹全区海洋科技资源,深化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联动,加速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更多成果转化落地。
打造涉海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高地。瞄准海洋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引进涉海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集资源、聚人气、汇底气。通过布局“人才窗口”、搭建“人才飞地”、组建“校友联盟”等方式,提升招才引才聚才能力。推动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等11家涉海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2所涉海高校在新区布局,集聚海洋人才7.6万人,涉海合作院士27名,涉海创新平台数量达243家。新区省泰山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实现五年来“零”的突破,现代海洋英才数量占全市一半。
打造关键技术攻关前沿阵地。面向海洋科学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优质科研资源和骨干企业,成立海洋产业创新联盟,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靶向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先导性技术攻关。积极参与“透明海洋”“蓝色药库”大科学计划,藻酸双酯钠片成为中国首个、世界第五个海洋原创药物,国际首个抗结肠癌新药(BG136)进入临床试验。建设青岛华大时空基因谷,启动“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万种软体生物基因组计划”等大科学计划,建成全球最大综合性海洋基因库,基因测序能力全球第一,对全球贡献度达到28%。
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探索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立1亿元的高校校长基金,累计支持53个项目在新区转移转化。制定实施《关于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的意见》,推动院所高校向区集聚、向海发展,探索出“企业出题、校所答题、联合攻关、政府服务”新模式,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举办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搭建海洋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在新区揭牌启用。
海铁联运箱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港口第一
新区深耕向海开放,打造海上合作高地,在海洋领域国际合作上取得新跨越。紧紧围绕“一带一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实施海洋领域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与合作。
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制定印发《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的实施意见》,前湾港建成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董家口港建成我国首个40万吨矿石码头,“双港口”发展能级不断提升,航线总数达223条,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居东北亚首位,海铁联运箱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港口第一。
高水平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紧抓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重大机遇,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新区,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顶层海洋科技倡议,助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引领力、话语权。成功举办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国际启动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国家管辖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BBNJ)研讨会、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培训和研究中心培训班等重要国际性活动;受邀出席2024年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助推青岛成为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亚洲唯一创始城市。法国驻华大使、法国总统联合国海洋大会特使等500余名政商学界高级别人士先后到访合作中心,共商全球海洋合作发展路径。
构筑海洋领域改革开放高地。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获批建设,以制度型开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蓝色自贸”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海域使用权及海上构(建)筑物所有权登记改革、海洋经济活动商事主体登记即认机制等创新成果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健全完善航运政策体系,集聚航运资源要素,建成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和国内最专业的拖轮、租船交易平台。加快建设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基地,打造航贸金耦合创新主阵地,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打造世界最美海湾,累计清理岸线137公里
实施生态养海,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在建设美丽海洋上取得新成效。大力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污染防治、风险防范和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打造世界最美海湾。持续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累计清理岸线137公里,修建蓝湾慢行系统及视觉通廊78公里,灵山湾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实施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和灵山岛等海岛生态岸线保护与修复,完善“河长制”“湾长制”“岛长制”等长效机制,落实好海洋生态红线监管制度,试点开展“海上环卫”,新区的海更蓝、滩更净、岸更绿、湾更美。
实施海洋碳汇工程,增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能力。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实施海洋碳汇工程,推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设健康海洋、美丽海洋。开展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研究,探索碳汇交易路径,落地全国首家自然碳汇研究院,促成山东省首笔海洋碳汇交易。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全域先行试点“碳普惠”机制,获评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实施海岛保护性开发,发展海岛生态特色经济。高水平编制海岸带及海岛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海域及海岛精细化管理,重点打造竹岔岛休闲旅居岛、灵山岛生态保护岛、斋堂岛能源科技岛。依托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及凤凰岛、连三岛等海岛资源,打造常态化运行的海上旅游航线,加快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海洋主题公园、游艇旅游、海岛旅游等海洋旅游业态,打造世界级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