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多地气温突破40℃,这些消暑误区要规避

2024-06-12 13:1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39893) 扫描到手机

连日来,北方多地遭遇了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全国十余省份均遭遇高温炙烤。截至11日,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续五天发布高温预警,其中,高温橙色预警已连续三天发布。

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全国气温实况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部分,也就是气温超过35摄氏度以上的区域明显扩展。

具体来看,11日白天,河北石家庄、保定、大城、深州、河南温县、新疆吐鲁番等地最高气温,都已突破40℃。

11日下午,河北省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12日白天,保定、廊坊及以南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37~40℃,部分地区可达41~43℃。为应对持续的高温天气,石家庄市加大道路喷洒作业频次,降低路面温度,减少扬尘。在廊坊市,环卫部门调整了作业时间和作业频次,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工作。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环境卫生事务中心工作人员 邢浩川:根据高温天气变化,在中午高温时段,增加机械清扫频次,提高道路机械化作业率。最大限度使用机械代替人工作业,降低一线环卫工人劳动强度。

截至11日下午2点,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最高气温已达35℃,全北京最高温出现在西部的门头沟区,达40.3℃。预计这样的高温天气还将持续到后天。阳光猛烈,热浪滚滚,路上行人纷纷戴上遮阳帽,打上遮阳伞,以躲避灼热的阳光。此外,气象部门还提醒,午后路面温度高,车辆爆胎风险增加,需做好防范。

11日下午,山西省气象台升级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12日白天:太原、晋中、阳泉、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等地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气象分析:北方正经历今年最强高温天气

本轮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影响范围到底有多广,又将持续多长时间呢?

高温来袭 这些消暑误区需要规避

面对近期的高温天气,我们该如何应对防护,有哪些消暑误区需要规避?一起来了解。

误区一:消暑主要靠空调

天气一热,很多人都离不开空调。事实上,长期在空调带来的恒温下生活,身体的温度调节能力、免疫力都会降低,一旦置于高温环境中,反而更容易中暑。

正确做法是:室内外温度差,以不高于10℃为宜。在进室内后10分钟再开启空调,出门前10分钟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

误区二:午睡贪凉睡地上

夏天,有人喜欢在地板上睡午觉。虽然感觉凉爽,但坚硬的地面不仅透气性差,而且聚湿性强,容易受寒、受潮。

正确做法是:选择凉席加上舒适的卧姿,配合室内流动的空气,风扇不要对着人直接吹。

误区三:穿得少又不动 “稳稳”度夏

夏天,不少人喜欢穿得少,同时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其实,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

此外,炎炎夏日,我们还能通过哪些方式抵御高温,守护健康呢?

首先,建议增加室内湿度,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高温天气中,室内湿度过低,可能会导致皮肤干燥、呼吸道不适。其次,在浑身大汗时,不宜冲冷水澡。出行方面,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10-16时不要在烈日下运动。当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至39℃以下时,户外露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12-16时应当暂停户外露天作业。当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时,应当停止户外露天工作。

尤其提示,需要预防热射病。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最严重类型,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两种。

第一种多发生在户外活动、运动和工作过程中,患者很快会出现多器官功能的衰竭,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第二种则多出现在年老、体弱等群体中。临床曾出现过老年人在高温天,因为不使用空调而导致送医的病例。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