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日照:推动海岸线修复治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2024-06-13 07:52 人民日报阅读 (620492) 扫描到手机

山东日照推动海岸线修复治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王 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动手,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

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对沿海裸露场地及岸线破损处进行生态修复,建成约28公里的阳光海岸绿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运动休闲好去处。当地以生态修复和绿道建设为依托,不断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日前,本报记者实地探访日照海岸线,了解当地修复治理海岸线生态环境的成果和经验,记录工程建设者、保护者和当地村民的故事。

——编  者

日照海岸线风光。日照市委宣传部供图

工业岸线新生:东煤南移,退岸还海

“这片沙滩可是我们填出来的嘞”

地点:山东港口日照港石臼港区煤炭作业区码头

人物:山东港口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专家孟凌峰

沿着海岸公路,驱车进入日照港石臼港区煤炭作业区码头。穿行码头作业区,只见一片海滩波光粼粼,岸边步道旁花开正艳,水面上海鸟自由翱翔……

孟凌峰带着记者踏进软软的沙滩,“你瞧,这片沙滩可是我们填出来的嘞!”

“这里以前是煤炭堆场东护岸。”孟凌峰从文件包里翻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中黑黢黢一片,护面块体无序堆放在海岸边,沙滩上布满煤渣、碎石。

2017年10月,日照港启动“东煤南移”工程,将靠近主城区的石臼港区东区煤炭运输功能逐步搬迁到远离城区的石臼港区南区,海边护面块体拆除,开放的海面逐渐显现。

“退港”容易,“造滩”却面临一些技术难题。

沙子从哪里来?“如果从陆地挖沙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施工成本也高。”孟凌峰把视线转向大海。当时,日照港正在实施石臼港区南区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疏浚航道的废弃物中包含大量沙子。孟凌峰实地勘测取样,经过反复试验证实其符合造滩条件,且体量满足整个沙滩用量。“我们从深水航道疏浚过程中取沙,去除上层淤泥后,将沙子直接吹填到海中,形成沙滩。”孟凌峰说,整个项目使用了460万立方米沙子,吹填平均深度超过10米。

孟凌峰(中)与同事在研究海岸线修复工程图。张海鹏摄

沙子怎么留?为了实现沙子在海岸边充分沉积、避免被潮水冲散的目标,建设团队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等多个科研院所,根据海浪、洋流运行规律,进行数模、物模实验,创新性提出以曲线形长堤制造沙滩的方法。海岸北侧建设274米连接平台、160米拦沙堤,南侧建设294米潜堤、885.4米曲线形拦沙堤。

2019年,项目竣工,共计恢复1882米的生态岸线,新增沙滩面积约46万平方米,海岸线生态环境和周边海域水质显著提升。孟凌峰笑着说,在海岸线生态修复过程中,他见到了许多之前不曾见过的动物,“环境变好了,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了,这里面有我一份贡献,我很自豪。”

郊野岸线蝶变:河海共治,清淤增绿

“让植被更好地涵养水土、守护岸线”

地点:日照市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

人物:日照山海集团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迟帅

日照海岸线北端,两城河从这里奔流入海。岸边的湿地公园内,松柏苍苍,花飞蝶舞,不时有市民骑行而过……

岸上,迟帅手握粗枝剪,正在修剪绿篱。近期,他组织工人养护湿地公园植被,对倾斜的树木进行扶正加固并重新绑扎。

迟帅在修剪海边植被。本报记者王者摄

日照市北部海岸线大多为郊野岸线,散落着众多传统渔村。两城河入海口本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自然湿地,但当地村民大量私搭乱建,过度发展养殖业,导致河口滨水植被退化,入海口堵塞,海岸线急剧萎缩。

2019年,日照市启动两城河口湿地整治修复工程。“治海先治河,要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迟帅与同事们一起进入滩涂,首先拆除违规占用河道的码头、水塘,然后进行清淤。

清淤过程中,若淤泥清运不及时,很容易被潮水冲散。因此,迟帅带领工人们每天赶在涨潮之前开足马力清运淤泥,半年时间清淤41.8万立方米,两城河的水又奔涌了起来。

接着,施工团队在两岸修整护坡。“护坡有助于涵养水土,还能有效防止风暴大潮带来的自然灾害,生态治理和防灾减灾功能融为一体。”迟帅介绍,护坡坡度为1∶2.5,护坡下部铺设生态土工布,框架内回填种植土,种植盐松等植物。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团队针对不同种植条件进行分类设计。比如,随着治理的进行,9个河心岛重新露出水面。为了扮绿小岛,施工单位起先在上面试种碱蓬草,但潮汐冲刷力强,难以达到预期的生态效果,于是又换种更合适的海芦苇。

2022年9月,两城河口湿地整治修复工程竣工,两城河口南侧河岸建设生态护坡1730米,恢复湿地植被42.7万平方米,入海口一带的海岸线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扭转。

“我们要精心呵护,让植被更好地涵养水土、守护岸线。”见证两城河入海口由泥沙淤积、河道干涸的滩涂变成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迟帅深有感触地说。

巩固治理成果:加强巡查,共同守护

“生态好,发展底气才更足”

地点: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刘家湾村

人物:刘家湾村湾段湾长滕军

晨光熹微,挎上水壶,戴上遮阳帽,滕军出门前对老伴说:“俺今天要巡湾去,中午就别留饭了。”

滕军是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自打2019年当上湾长,他每个星期都要抽时间巡护辖区海湾。“有破坏海岸生态的现象第一时间制止、上报。”他说,“生态好,发展底气才更足。”

日照市将全市海岸线划分为13个海湾,每个海湾分成若干湾段,每个湾段设置一名湾长,负责管护海洋岸线、维护海滩清洁。

涛雒镇天台山一处民宿。日照市委宣传部供图

刘家湾村湾段全长近3公里,全程走下来,滕军要花一个半小时。遇到养殖塘,要仔细检查是否出现新的排污口;海滩上有垃圾,小块的就顺手捡起,大件的一时不好处理就及时上报……

巡至刘家湾赶海园北侧,滕军看到海滩尽头堆积着一些垃圾。他用手机打开“智慧湾长”综合信息平台,对现场进行拍照上传,并发送实时定位信息。滕军说:“后台收到信息后,会及时把情况派单到日照市东港区湾长制办公室,会同属地镇(街)当天进行清理。”

巡湾结束,临近中午,来不及吃饭,滕军就直奔村里的众邦水产养殖公司。前段时间,公司新上尾水循环利用设备,建设生物砂滤处理池,对养殖水实现循环再利用,从源头上杜绝污水向海排放。水质达标不达标?处理符合不符合要求?滕军一定要来现场看一看,心里才踏实。

据了解,日照全市共有海水养殖排口1208个,各区县生态环境部门逐户、逐棚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按照一场(棚)一池的要求配备治污设备;上个月,山东省地方标准《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实施,对处理标准、监测要求等作出详细规定。

来到众邦水产养殖公司,日照市生态环境局东港分局工作人员丁明明正在循环池中取样。“我们将委托第三方检测,及时将检测结果通报企业。”丁明明说。

这时,滕军的电话响起,清理垃圾的工作人员已在赶往海滩的路上,他放下电话,也赶了过去……

共享发展机遇:赋能产业,助力增收

“我们吃上了旅游饭,多了条致富路”

地点: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张家台村

人物:张家台村村民申璐

“嘟——”一艘游轮缓缓停靠在张家台村外的码头上,申璐时不时探头张望……

前不久,日照市开通世帆赛基地码头到张家台村的游轮线路,全程8.6公里,沿途海岸线风景尽收眼底。“现在,我们吃上了旅游饭,多了条致富路。这不,我今天就来接住宿的游客。”申璐说。

“马路对面就是我们村,这是我们的阳光海岸绿道……”看到游客王婷一家三口拉着行李箱走来,申璐赶忙迎上前去,介绍村里的情况,“沿着这条阳光绿道,咱们可以听海边音乐会,还能看沉浸式演出,体验一把星空露营。”

跟随申璐的脚步走进村里,各式民宿鳞次栉比,外墙上的彩绘显示出村庄的活力。

近几年,伴随海岸线生态修复持续向好,海边修建了不少景观设施,前来张家台村旅游的游客日渐增多。截至目前,全村共有100多家民宿,1/3以上村民从事文旅相关产业。

今年2月,申璐翻新老房子开办民宿。上个月,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文化与旅游局召集全区2500多名民宿从业人员,开展免费业务培训。培训班上,申璐掌握了插花、茶艺等技能,还学到不少短视频运营的方法。课程结束后,申璐开设了新媒体账号,宣传自己的民宿,平台上持续增加的订单,给了申璐信心。

申璐在晾晒客房床单。本报记者王者摄

“走,带你们去海岸上的海洋美学馆瞧一瞧。”在民宿餐厅吃过午饭,申璐邀请王婷一家去海边走走看看。

海洋美学馆原来是一处废弃的育苗场,在海岸线整治过程中,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盘活原有设施资源,将其打造成一处临海景点。近年来,度假区打造了海洋美学馆、城市书房等多个景点,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

海岸上传来阵阵欢笑,日照市生态环境局正在举办“唤绿之旅”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环保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展海洋知识科普问答,制作环保主题手工制品。王婷的孩子也被吸引过去,加入其中。“提升青少年的海洋生态环保意识,日照这一点做得真不错。”王婷竖起大拇指。

“海岸线就是我们的名片,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申璐望向与她从小相伴的海岸线,海浪拍打礁石,水花飞溅在空中,晶莹剔透。

延伸阅读

近年来,日照加强海洋生态治理与保护,建立各类海洋类保护区11个,划定全海域海洋生态红线,并深入实施入海河口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截至目前,累计修复形成生态岸线约24千米,修复沙滩约128万平方米,修复植被超过110万平方米。

依托治理与保护成效,日照不断推动滨海旅游资源提质增效,建设28公里阳光海岸绿道,将万平口景区、桃花岛风景区、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穿点成线,逐渐发展成为一条文旅产业轴线,演艺、市集、露营、民宿等多种业态分布在绿道周围,为市民游客带来多样化文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