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路先锋挑大梁,从交通脉动看“流动崂山”

2024-06-29 21:11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7732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崔璞 通讯员王在峰

历史与现代交织,海天共城乡一色。6月26日,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在青岛世界博览城开幕,大会持续至29日。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配套服务持续改善,助力交通“大动脉”和“微循环”更加畅通有力,有力推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走在前,挑大梁。打头阵,当先锋。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在交通运输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业基础承载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业创新引领作用,推进行业领域科技创新,促进前沿技术、创新理念落地应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新质生产力驱动交通运输创新发展”主题论坛上,崂山区交通运输局局长王妮妮以《开路先锋—中国式现代化的崂山实践》为题,介绍了崂山交通创新实施的“四级联动、四轮驱动”发展战略。

万物勃发,交通运输脉动愈加强劲,“流动城市”焕发更多生机。干线枢纽往来车辆川流不息,更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拔地而起,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大幅增长……

在崂山,聚焦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窗口区建设定位使命,交通运输工作创新实施“四级联动、四轮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提升公路网络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完善“轻轨+地铁+公交+N”的公交出行保障体系、突出“交通+”多业态有机融合、拓展“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发展新空间、推动现代交通物流业集聚发展,全要素聚合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崂山实践,为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崂山方案。

畅通奋进之路

畅通奋进之路,坚持交通先行,拓展崂山发展新空间。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起着“撬动”和“兜底”的重要作用。崂山区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连续开展干线公路改造、农村公路提质增效、生命安全防护、通户道路硬化、农村公路亮化等工程,持续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构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为崂山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交通基础。

实施干线公路市政化改造。崂山区大力实施干线公路市政化改造,同步布设水电气暖等管线,增设智慧交通设施,配套人行道、自行车道、绿道等慢行系统,先后完成崂山路一期、崂山路二期、鱼水路、九水东路等公路升级改造。

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坚持“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实施通户道路硬化工程,崂山区农村通户道路硬化率100%。坚持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大中修改造农村公路134.2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61.2%,“麦窑慢游”“登瀛赏樱”等多条富有崂山气质、乡野韵味的特色农村路成为山海乡村网红路、生态廊。坚持农村公路“路网协同”,农村管网配建、架空线缆入地、农村景观提升等工程随路网同步建设提升,村民享受到与城市同样的现代路网基础配套条件,打造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2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个,织就崂山美丽乡村新图景。

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整治安全隐患点800余处,改造危旧桥涵50余座,砌筑挡墙4800余米,有效保障了山区群众的出行安全。逐批次安装太阳能和风光电互补新型路灯2511盏,形成覆盖230公里的“县乡村”道路亮化网,农村公路亮灯率达到98%,全省最优。

实施城乡一体化管养机制。农村公路列养率100%,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打造“畅、安、舒、美”公路出行环境。优化公路养管体系,采用“人巡+机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路长制APP和社会基层治理网格有机融合,公路巡查检查“人、机、网络”巡查相统一。

融通产业之路

融通产业之路,坚持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坚持公路建设与崂山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美丽乡村融合发展思路,打通断头路、畅通联网路、提升通村路,实现“农村公路通到哪里、风景就延伸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以交通便利带动乡村振兴。“要想富先修路”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公路体系已成为崂山城乡基础绿色配套均衡化、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助推器,为崂山“三农”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交旅游融合激发乡村旅游新动能。对13公里崂山旅游专用路进行集中整治,沿线6个山海相依的社区以路为媒,串珠成链,蝶变为“线上成景、点上美丽”的网红产业村。崂山的公路,特别是沿海公路,敞开的是独有的山海风光和乡村风貌,公路沿线绚丽多姿的绿化、惬意的休闲节点、新奇的荧光步道,丰富了慢行体验“漫游崂山”、交旅融合“公路+”的内涵,乡村引流效应日益强大,打造出青山渔村等独具山海风情魅力的“网红打卡地”,创建省级景区化村庄6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特色村36个,培育出了沙子口流清河沿线、王哥庄仰口一线、北宅九水一带等“两线一带”三大民宿集聚区,为崂山全域全季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交产融合激发特色农业新活力。结合崂山北宅樱桃的产业优势,集中实施北宅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辐射的产业路建设和改造。

交邮融合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全力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农村物流服务网点255个,网点覆盖率100%,畅通消费品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打通了乡村生产、流通、消费的“筋脉”。

贯通为民之路

贯通为民之路,坚持绿色低碳,构建公交出行新场景。

新质生产力的“质优”很大程度体现在绿色发展上。公共交通是公众最基本、最经济的出行方式,是城市充满活力的“血管”。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崂山区把公交服务保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城市交通系统,建立起“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客运出租为补充”公共交通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起崂山城乡低碳出行的便民交通“生态圈”。

公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轨道交通3条,在建2条,运营里程63公里,车站38座,形成崂山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针对农村缺少公交场站规划的难题,采取租赁社区用地的方式建设场站11座,调头站6个,构建起了地面公交的网络结点。围绕3条轨道交通和16座场站,开通公交线路102条,崂山地铁与公交站点50米内换乘接驳比例达到80%以上,构建起“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以主城区为中心辐射四个街道的公共交通服务保障网络。

崂山农村社区实现公交全覆盖。至2023年底,实现崂山80个农村社区公交全覆盖,构建起城乡30分钟低碳出行“生态圈”,让群众乘公交进城、下乡像串门一样便利。

创优公交服务模式。在农村建设公交候车亭380余座、建设港湾式公交站点180余个,农民群众候车也能享受到城市般的候车标准。大力推进绿色出行,2024年崂山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90%以上。创建“公交+地铁+文旅”“公交+地铁+园区”等公交服务模式,探索开通了城市社区微循环线路,农村社区赶集公交、旅游公交、上学公交等具有崂山特色的公交线路,乘坐公交旅游、赶大集、上学等成为更多市民居民新的出行选择。

联通数字之路

联通数字之路,坚持聚合赋能,延展智慧管理新平台。

数字交通,启智未来。崂山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加强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深化信息化资源整合,构建“1+7+N”数字化管理服务总架构,即以1个“崂山区交通运输一体化应用平台”为基础,7个不同专业领域应用系统为支撑,结合行业需求建立N个应用场景,在“数智赋能、数实融合”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走好新质生产力引领的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之路注入强劲动力。

系统搭建智慧交通数字模型。深度整合交通、文旅、公安等关联行业信息,围绕“建、管、养、运、安”五个维度搭建智慧交通管理底座,构建起崂山区交通运输一体化应用平台,先后建成了路灯远程监控、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桥梁“云医生”贴身健康监测、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等子系统,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载运工具、运输服务多层次、一体化监测、预测与预警,智慧交通实现由“模拟场景”向“现实场景”的转化运用,为决策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持。

全面汇集交通数字资源,创新数智交通应用场景。在农村公路路灯管理上,创新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新建和存量的2511盏太阳能路灯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崂山区公路路灯智能管理平台,实现远程控制、自动巡检、故障报警、历史数据统计、实时数据分析、节能减排效益核算等功能,并且可以通过手机或计算机终端随时随地、远程观察设备的运行状况。

打通蝶变之路

打通蝶变之路,坚持抢抓机遇,布局交通发展新赛道。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下,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崂山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示范窗口区发展定位,坚持前瞻性思维,加强系统性谋划,“向海图强”“向天图强”,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了“稳”的基础、积蓄了“进”的动能。

大力推进地铁TOD建设。崂山区紧抓地铁建设开发有利时机,按照“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功能复合”的原则,初步建成了青铁华润城项目,全面启动石老人海水浴场地铁TOD开发,同步推进麦岛站等TOD项目前期论证及策划方案研究,着力打造出行、商务、购物、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效集约、舒适绿色的城市空间,构建城市发展新地标,加快培育崂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加速现代物流业总部聚集。在良好营商环境保障下,交通运输产业规模屡创新高,增速连续保持在18%以上,形成了以日日顺供应链科技、中创物流、新协航国际物流等一批全国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优质高效现代物流产业链,产业规模超过250亿元,“物流链智联、产业链融合、价值链高端”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生态高地正在加速形成。

“向海图强”延展海上交通。海洋是青岛旅游的突出优势。崂山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称。按照青岛市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崂山区全面启动小麦岛、仰口、极地西旅游码头整合建设,建成后将推出有效串联海岸、海湾、海岛和沿海主要景点的“一程多站”式海上旅游线路,构建海上巴士新赛道,形成崂山观海、海上观山“两翼齐飞”旅游新格局。

崂山交通运输事业一直是崂山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行动上冲锋在前、发展上率先突破、交通上先行引领。当前正把培育路衍经济产业体系,推动交旅融合、现代物流、智慧交通等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着力点,加速传统产业和管理模式升级,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崂山区副区长刘凌副区长表示,崂山将立足崂山、依托青岛、放眼全国、联通世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统筹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创新协同,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合作增创新之效,为更多国内外科技成果在崂山转化提供强有力支持、创造最好条件,共迎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有力契机,共谋青岛交通运输事业创新发展。

在青岛层面,青岛交通坚决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建设为抓手,实施动力、质量、效率“三大变革”,大力发展交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培育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以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在青举办为契机,青岛全面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