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袁丁:让“第二故乡”的乡亲有“医”靠

2024-07-17 13:37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48352)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7月17日讯  (记者 孙贴静)他有一个顺口且好记的名字——袁丁,乍一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辛勤的园丁,事实上他也确实很勤劳,4个小时的车程,240公里的往返距离,无论春秋冬夏、刮风下雨,这条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镇的路,他一走就是6年,只为让“第二故乡”的乡亲有“医”靠。

袁丁获评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并在2024年7月1日举行的青岛市“两优一先”表彰大会暨“强党性、打头阵、当先锋”主题党日上作为“两优一先”代表进行先进事迹汇报。

袁丁的故事要从2018年讲起。彼时,袁丁硕士毕业刚满一年,妻子刚刚转正,女儿还不到一岁,家庭和事业都刚刚起步。也是这一年,面向薄弱乡镇卫生院,山东省推出了选派“挂职院长”这一举措。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第一感想是:“要去!我是农村出来的,知道村民看病不容易。”医院经过考察后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就这样,袁丁成为了山东省首批挂职业务院长。

为了保证自己的本专业不脱节,在院领导支持协助下,袁丁争取到一项“特殊政策”:每周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回医院上一套白班和夜班。就这样,带着一丝忐忑与初生牛犊的一股子干劲儿,袁丁开始了每周来回240公里的城乡迁徙。

水不试不知深浅。袁丁要去的大场镇,地处黄岛区西南部,一个毗邻日照的偏远乡镇,大场中心卫生院辖区内卫生室40处,担负着全镇87个村5万余人口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袁丁来挂职之前已陆续有多名职工借调或辞职离开。卫生院大量的床位空着,病人来到医院也基本只做一件事情——让医生照单开药;医生也不愿意收治病人,他们尤其怕值夜班,害怕极端状况处理不了,更怕因此导致医疗纠纷。

“病人不信任,医生不自信。”这是卫生院留给袁丁的第一印象。该如何破局?

与其冥思苦想,倒不如去调查,去下乡,答案或许就藏在调研中。于是袁丁开始连续走访每个村的村民,与周围每个乡医同事聊问题。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摸底调查,他真实地了解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处境,对乡亲们的健康需求也做到了心中有数,破局的答案渐渐清晰,那就是让医生自信,让患者信任。

他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决定从急危重症的快速识别与处理入手。他迅速制定了计划,急救培训讲座,急救演练……将市立医院的急救培训模式移植到大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基层大夫急危重症识别和处理能力。培训取得了相当好的反响,勾起了一线大夫的学习兴趣,很多人也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检验培训效果的实战不期而至。就在培训刚刚结束不久,两场惊心动魄的抢救,大大鼓舞了他们的士气。

那晚迎来了袁丁挂职后的第一场雪,刚钻进被窝准备睡觉的他被窗外一声刺耳的刹车声惊了一个激灵,“不好!”职业的直觉促使他本能地爬起来冲向诊室。推开门,只见值班医生正抱着一个软塌塌的小孩,用刚刚培训过的海姆立克法尝试着抢救。3岁的孩子气管被花生米卡住,呼吸、脉搏都没了。哈姆立克不行,必须上气管插管,他们翻遍整个卫生院,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插管。病床旁,孩子的母亲瘫在地上嚎啕大哭,急诊室门口也挤满了老师、家长。

袁丁当机立断,紧紧扣住呼吸面罩,硬着头皮狠捏了一下气囊,这口气顺着气管把异物挤到肺叶一侧的支气管。配合着一轮的心肺复苏,只听“哇”的一声,孩子大哭起来,有了呼吸。

孩子出院后,他的父母为表达感激之情,给卫生院送来了锦旗,袁丁的眼睛湿润了。

“就冲着这失而复得的幼小生命,自己来大场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另一个是电击伤心跳骤停的病人,18次电除颤,成功让患者起死回生,卫生院的急救能力又一次被成功验证。

这两次抢救,让卫生院名声大振,大夫们腰板直了,敢上手了。袁丁趁热打铁,实施他的第二个计划:管好治好常见病多发病,做基层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走访中,袁丁发现周边农村有大量颈肩腰腿痛的病人,这种疾病通过简单的治疗就可以减轻痛苦甚至恢复正常生活,然而很多人默默地捱着。为什么?舍不得花钱。

以膝关节疼痛病人为例,单纯注射玻璃酸钠治疗,需要到城里去,一个疗程接近3000块钱,对于以种地为生的老农民来说,这可能是一年的生活费,而且还得子女陪着。如果在卫生院,由于报销比例高、基础收费低,再加上没有额外的交通费用,一个疗程500块钱就够了。

为解决这一难题,袁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萌生了在卫生院设立了以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农村常见疾病为主的特色专科的想法,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市立医院、西海岸新区健共体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中西医结合疼痛专科于2019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随后,玻璃酸钠注射、神经阻滞下软组织松解术、局部痛点封闭等多项新技术在卫生院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颈肩腰腿痛的病人在家门口就获得了便捷优惠的救治,就医获得感大幅提升,渐渐地,周边多个乡镇的村民也都慕名前来。截至目前,专科已累计诊疗疼痛病人万余人次,2020年,该专科获评青岛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卫生院全体职工备受鼓舞。

“强基”关键在于“强人”。为充分发掘每个人的专业潜力,袁丁牵头制定“一人一技术”的规划,轮番派人到市立医院进修。不到两年,一系列新技术在卫生院开展了起来,基本形成了以全科业务为基础,中西医结合疼痛、眩晕康复及卒中早期筛查为专攻方向,并有强有力的院前急救团队做保障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卫生院活了,业务辐射到了周边多个乡镇,潍坊、日照的老百姓都慕名而来,连住院都需要预约了。

转眼两年的挂职期满,袁丁回到医院,又成了急诊科进出三班的小医生。然而,大场的电话经常打来:

“小袁,你上哪了?”

“小袁,你几时回来?”

“小袁,我有个片子你帮我看看”

……

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乡亲们早已把这个城里来的年轻医生当做自己的亲人,袁丁也把大场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心中始终牵挂着乡亲。于是,他决定利用周末时间再回到大场,为乡亲们义诊。

“医生下乡比病人奔波好。”这句话袁丁常挂在嘴边,他曾做过一个简单计算:一名医生下乡一次,至少可以让30多个家庭免于奔波。简单的账本背后却是艰辛的付出。

挂职两年里,袁丁每周往返7个小时240公里,换乘8次公交车。急诊值班强度很高,他经常晕车,呕吐不止,有时吃了晕车药在大巴车上睡着了,坐过了站再倒回来。即便如此,他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再回大场。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袁丁和爱人商量,贷款买了车,有时周末也带着家人一同前往大场出诊,权当带孩子去玩。就这样,袁丁又开启了候鸟之旅。出诊的地点,从大场延伸到了莱西姜山、马连庄,3年的时间,车子跑了10万公里。家人心疼他,把自己搞这么累,母亲不忍心他这么奔波劳累,语重心长地找他谈了好久,问他这么做值得吗?图什么?“我图什么呢?”袁丁也问自己,两年在基层摸索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基层工作的意义:基层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也是离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最近的地方。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基层卫生工作需要动员更多的青年医生投入。2023年袁丁成为一名基层医疗管理者,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基层工作站、志愿巡诊团、专家故乡行等一系列措施落地,一大批青年医生积极响应,周末都像候鸟一样,迁徙到各个乡村卫生院,由候鸟单飞发展成候鸟群飞,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医者,该如何扛起“强基层”的使命,以袁丁为代表的“候鸟医生”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