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良田,育良种,用良技——山东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见闻
记者近日在山东采访发现,多地不断探索农业生产新技术,着力提升土地与种质资源质量,推动农业种植智能化,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万亩试验田一望无际,各类试验大豆品种破土出苗,豆苗又匀又壮,经受着盐渍考验的同时还在向上生长。
多年前,就在同一片盐碱地上,生存环境恶劣,作物难以培育。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李林波告诉记者,近百支试验团队的持续攻关让这片贫瘠之地变成沃土。
“试验团队研发的盐碱地长效阻盐技术可使土壤平均降盐47.8%,有机质增加6%至12%。”李林波说,基地收集、种植耐盐碱大豆、小麦、花生等147种作物1044个品种,在作物耐盐碱能力、单产水平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这是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新华社记者周昊瑾 摄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滕双兴介绍说,山东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改造利用潜力很大,是增产增收的“后备粮仓”。预计到2035年实现新增耕地24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410万亩。
荒地变良田,高产需良种。“集团已累计成功培育出33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乐陵基地总经理孔海明介绍,优势土豆品种“希森6号”薯形好,产量高,单季亩产突破9.5吨。优异的表现也让“希森6号”走出国门,目前该品种已在哈萨克斯坦3个州27.5万亩土地进行示范种植。
好种不止于高产,更能“抗造”。一说到本省小麦新品种“鲁研951”,诸城市相州镇种粮大户王静赞不绝口:“这个品种的抗病性、抗倒性、抗冻性都非常好,比往年种植的品种亩产能高出200来斤。”凭借优异的适应能力,“鲁研951”成为继父本高产品种“济麦22”后的又一个“明星”。
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人士介绍,多年来,山东连续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种业提升工程,成功培育“济麦”“登海”等多个骨干系列优良品种,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菏泽市定陶区一处高标准农田,自动监测系统正在对田地中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新华社记者周昊瑾 摄
如今,“智慧+”让种地更省心。在菏泽市定陶区一处高标准农田,一套自动监测系统正在对田地中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温度、光照、风速等数据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定陶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程大龙说,依托“卫星天眼+物联网地眼”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农户只需一部手机就能个性化设置水肥灌溉参数,足不出户即可管理千亩农田。
无人拖拉机、自动播种机、自走式打药机……在滕州市鑫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智能化农机设备让人眼前一亮。“播种效率大幅提升,干起活来省时省力。”“农机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就算无人驾驶也能走得很稳。”智慧农机的表现让社员们频频称赞。合作社理事长满高剑介绍,土地托管让“小田变大田”,大型智慧农机因此能够“一展拳脚”,年作业服务面积达7万亩。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山东数字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省创建智慧农业应用基地730多家。今年以来,山东为5801台大型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加装了辅助驾驶系统,实现自动驾驶,不断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