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奥运特别策划丨奥运来了,来看那些被文学耽误的“准奥运”选手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宜庆 孟秀丽
说起作家,人们想到的多是晨昏颠倒伏首案前码字的形象,或者画书斋为“牢”埋首故纸堆中皓首穷经的身影。人们印象中,作家往往也是窝在书斋里的“坐家”。西汉大儒董仲舒因钻研典籍三年不看园子里的美景,留下“目不窥园”的典故;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潜心学术,吃饭、授课外从不轻易下楼,被同事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但实际上,作家中不乏善于运动的高手,或为爱好,或为特长。巴黎奥运会即将启幕,必将牵惹整个世界的目光,文学圈里也曾有很多“体育迷”,让我们一起来爬梳那些被文学耽误的“准奥运”选手。
托尔斯泰:大文豪也是“体操专家”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伟大作品。托尔斯泰是个爱运动的人,他爱好的运动很多,喜欢骑马、打猎、游泳、滑冰、划船、击木、下棋等。他热衷体育运动,每天要骑马散步二十多公里,在俄罗斯的寒冬中坚持滑冰。不管有多忙,他总会抽出时间做运动,还很喜欢劳动,经常下地干活,他说:“一来能锻炼身体,二来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在诸多体育运动中,托尔斯泰最钟爱体操。他在自己住宅的书房旁边,专门安排了一间“体操房”,对单杠、双杠、高低杠都很擅长,还以“体操专家”而闻名。曾有记录他写作累了到公园一角的单杠上活动,“托尔斯泰来到单杠前,敏捷地轻轻一跃,双手握杠,两腿挺直,朝前一冲,连续绕了几个漂亮利落的‘大翻车’,随后又轻松自如地做了几个难度很大的动作。他的动作娴熟,像轻巧翻飞的燕子,又像敏捷的猿猴,而且神态自如……”他还将治学之道与运动相互借鉴,认为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
托尔斯泰甚至还在自己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中打造了俄罗斯最早的网球场之一。他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是步行:作家曾多次从莫斯科步行至亚斯纳亚波良纳,跨越了近200公里。托尔斯泰直到晚年都保持着极好的体型。他的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在日记中写道,在托尔斯泰七十岁生日前不久,他买了“两个七磅重的壶铃”用来锻炼身体。
除了上述运动项目外,自行车运动对于托尔斯泰的意义非凡。托尔斯泰在67岁时学会了骑自行车!他这项新运动爱好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莫斯科杂志《骑自行车者》报道说:“上周我们看到他穿着传统衬衣在马涅日广场上骑自行车。掌握骑车的技巧对伯爵来说很容易,现在他可以完全自如地骑车了。”美国科普刊物《科学美国人》报道说:“托尔斯泰伯爵……现在会骑自行车,这让他庄园里的农民感到惊讶。”托尔斯泰身边人的反应也并不尴尬:他不仅教孩子们骑车,他自己还在自行车旁愉快地拍照凹造型。
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体育爱好者: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人物之一基蒂是滑冰爱好者,而渥伦斯基则喜欢骑马并曾参加赛马竞赛。在托尔斯泰看来,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人要经常运动锻炼,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什么事也做不成。”正因为托尔斯泰有爱好运动的习惯,所以才能使他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一个又一个著名作品,被称为世界文学巨匠!
普希金:运动的狂热爱好者+全能型选手
亚历山大·普希金作为俄罗斯的著名诗人,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是一位全能选手。他擅长马术、射击和击剑,并且在这些领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普希金身体发育良好,自小就热爱运动,十二岁时,未来的诗人被送进皇村贵胄学校读书。该校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学生需要学习游泳、骑马、击剑、跳舞等,冬天还有滑冰课。当时,俄国正在进行抗击拿破仑入侵的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为了有朝一日能投笔从戎,为国杀敌,少年的普希金不仅认真学习文化科学,还特别重视体育锻炼。他在考场上风流倜傥,学习能力出众,在操场上生龙活虎,身手不凡。他的密友称当时的普希金是“跑步、跳椅子、打球和其他活动的健将”。
皇村学校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普希金每天早起早睡,定时进餐,锻炼身体,讲究卫生,这些好习惯伴随着普希金度过了他的一生。回忆录作者帕维尔·安年科夫在他的《亚历山大·普希金传记材料》一书中写道,诗人普希金年轻时以“强壮、肌肉发达和身体灵活”而著称。普希金以“不知疲倦的步行者”而闻名,他还是游泳、骑马等运动的狂热爱好者。
成为诗人之后,普希金常常在写作的间歇到郊外去散步。散步时,他总是随身带一根锻炼臂力用的铁手杖,手杖有九磅重,诗人一边漫步,一边将手杖高高地抛向空中,然后再把它接住。普希金还喜欢长途旅行,每次旅行前,他都像孩子一样高兴。他说:“旅行对我的身心都是必需的。”
成年后普希金也继续保持着体育爱好。他开始对拳击产生兴趣,并且他也是俄罗斯拳击运动的第一批铁粉之一。诗人的朋友彼得·维亚泽姆斯基回忆说,1827年,普希金教他学会了“英式拳击”。历史学家认为,这一爱好是普希金从他的偶像英国诗人拜伦那里习得的。19世纪初,俄罗斯还没有拳击训练师,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普希金是借助相关的法语书籍自学从成才的。
文质彬彬的普希金还是一名高明的剑客和神枪手。他很擅长击剑,甚至也被认为是著名击剑老师瓦尔维尔的第一个学生。他在击剑时反应格外灵敏,动作迅疾有力。一名叫做鲁基宁的青年军官曾不止一次同诗人比过剑,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同普希金用轻剑斗打过,被他当胸重重地劈了一下。”“他的剑术比我高明。”
为了练习射击,普希金特地在米海洛夫斯科耶修建了一个地下靶场,他的枪法达到了百发百中的程度。有一次,普希金写的一首戏谑诗激怒了他的好友玖赫尔别格尔,二人举行了决斗。玖赫尔别格尔首先开枪,没有打中普希金;轮到普希金开枪了,他本无意伤害朋友,所以只是朝着对手的制帽“砰”地开了一枪,烟雾散去,人们看到玖赫尔别格尔安然无恙,只是他的制帽被枪弹穿了一个洞。大家风范夸奖普希金的枪法和侠义精神。两位朋友又和好如初了。
由于常年从事体育锻炼,普希金成年后一直筋骨强健,体型匀称。俄罗斯的冬天滴水成冰,正是普希金进行冷水浴的好时候,普希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冷水浴。他走进没有生活的浴室,用拳头打碎“浴缸”——一只盛水的大木桶——里的冰块,坐进去连头带身在冰水中浸一会儿,然后爬出“浴缸”,飞身上马,在草原上疾驰。
体育运动也在诗人的诗歌中有所体现,如《论投钉者像》《论打拐者像》等。有传言说,这两首诗都是普希金在参观展览上的雕塑时即兴创作的。普希金的运动才能和文学才华相得益彰,展现了他多才多艺的一面。
海明威:整个世界就像一个拳击场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以“文坛硬汉”的形象著称于世。海明威一生参与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留下的237处创伤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也促使他写下了《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的海明威热衷于拳击、斗牛、探险等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运动。
海明威说过:“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就像一个拳击场。每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所以我时刻准备着拿起拳击手套戴上就打。我当然一直参加拳击,我要打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时我要跟自己打,目的是要把死亡当做一种美的事物来接受,这也是你每个星期天见到的那种壮美”。
村上春树:长跑是与过去的自己比赛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是作家中著名的长跑者。村上春树是著名的爱运动的作家之一,其运动生涯主要集中在跑步上。村上春树从1982年开始将跑步作为一个持之以恒的健身方式,并且逐渐将其发展成一项专业运动。他不仅参加了多次全程马拉松比赛,还曾专门飞到希腊,在马拉松的原始路线上完成了42公里的全程。
最初,促使村上春树跑步的动因与大多数人类似——减肥。“我想减肥。刚刚成为作家的那几年,我吸烟吸得很凶,差不多一天要吸60支,借此来集中精力写作。吸烟让我的牙齿和手指甲都变黄了。33岁时,我决定戒烟,结果腰胯周围冒出不少赘肉,于是我开始跑步。在我看来跑步是最可行的减肥方式。”
在正式成为作家之后,由于之前长期伏案写作,村上春树体重明显增加,体力也随之下降。为了改善身体状况,1982年开始,村上春树下定决心开始长跑。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每年参加一次马拉松。这一习惯他已坚持了30余年,并他把自己跑步的历程和在途中的感悟,写成了一本散文集:《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正如他自己所写:“跑步,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养成的诸多习惯里,恐怕是最为有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村上春树的运动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身体素质上,还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墓碑上能够刻上:“村上春树,作家(兼跑者),1949-20××,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这段话充分展现了他对跑步的热爱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史铁生: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21岁时,史铁生的双腿彻底背叛了他。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开始与轮椅为伴的生涯。但他却依旧热爱体育,自称是一个“全能体育迷”。
史铁生在为郑也夫《游戏人生》所作的序中写道:“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我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是由谁保持的,保持的时间长还是短。譬如说男子跳远纪录是由比蒙保持的,二十年了还没有人能破……”
在史铁生看来,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纪录,人反正是干不过上帝;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比任何舞蹈都好看,任何舞蹈跟它比起来都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故弄玄虚。
为了让史铁生过把“瘾”,余华、莫言、刘震云、马原等好友还曾推着史铁生加了一场足球赛,给他安排了个守门员的任务。事后,史铁生异常兴奋地说:“我是最差劲但是最快乐的守门员。”
汪兆骞:“体育带给我很多乐趣”
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汪兆骞,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审,《当代》杂志副主编。著有《民国清流》系列、《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往事流光》《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启幕:中国当代文学与文人》《别来沧海事:我的租界往事》等多部作品。
汪兆骞很小就展现出运动天赋。“学校运动会上我给我们班争荣誉,百米第一、跳远第一、跳高第二、游泳第一,三大球三小球也没有不会的,是排球校队队长,篮球打到区队……”一项项历数起学生时代的骄人“战绩”,他脸上溢满年轻人一般的光辉。很小就学会了游泳和滑冰,能在海河里游来回。冬天还热衷于和小伙伴们到什刹海上打冰球。
从幼年起培养的运动爱好,渐渐成为汪兆骞一种多年的习惯,融入日常,一直坚持到如今。他现在生活极为规律,新居大楼里有个空中花园,周长三百多米,他每天六点出门,去那里快走慢跑一小时,大约六千多米。一边快走,一边构思、梳理今天要写的文章内容,锻炼完了,也想清楚了,回家不打草稿,坐下就写。最近他在写一部弘一大师的传记,“一举两得,不然光坐家里想,三个小时就没了。”每天他固定写作六小时,上午三小时,下午三小时,大约两千到三千字。时间到了就搁笔,吃晚饭后再去楼下散步,每天加起来能走一万米。晚上回来看一会儿电视,看时也不闲着——他一边说一边示范,两腿向前平伸,脚腕向内勾,“抻筋,强迫血液循环,不得脑血栓心绞痛。”
从人民文学出版社退休后,他迎来了创作的巅峰期,大量阅读写作,出了十多本书。精力和记忆力虽比年轻时有所衰退,但与同辈人相比,算是相当不错,在最新出版的《别来沧海事》中,还能清楚地一件件回忆半个多世纪前在天津的种种童年往事。汪老觉得,这和他多年坚持运动分不开关系,“成习惯了,不锻炼不舒服。”
“我喜欢体育,体育带给我很多乐趣。”对汪老来说,年轻时候,运动是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争强好胜的精神,去运动场上比比,“碴”一场球,就是好朋友,爱运动的人一般都性格开朗。到了晚年,坚持锻炼,更是延长寿命、对抗时间给生命造成损害的唯一方式,让人不得病,思维神智不退化,和社会保持联系,不封闭自己。采访中,他再三嘱咐说:“你们年轻人工作忙也要注意多锻炼,强身健体,健全思维。”
运动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此外,《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坚持跑步的习惯,每隔两个小时就会到山丘上跑半英里;西蒙娜·德·波伏娃喜欢登山与户外运动;三岛由纪夫酷爱健身;诗人W.H.奥登,作家威廉·亚瑟·沃德、路易莎·梅·奥尔科特都痴迷于跑步……生命在于运动。或许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在体育竞技中挥汗如雨,但拼搏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会是运动平等给予每个人的馈赠。
这些作家或在体育方面有特长,或非常热爱运动,若专于运动未必不能有特别的成就或贡献,可以说,是被文学“耽误”了的准运动员、准奥运选手。而同时,这些作家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方式,还能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通过坚持运动,这些作家们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个人生活中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著名作家梁实秋在其散文《时间即生命》中的这段真挚的话,就是最好的注解:“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因为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目前以散步活动筋骨而言。寄语年轻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