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好诗的模样”!“作家的写作课”第五期开课,“农民诗人”陈亮为大家开讲

2024-07-27 13:4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33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几乎每个人的青春都曾有一个“诗人之梦”,诗意的栖居在纷繁的世界,可能是每个人的人生理想。7月26日,青岛市信号山路25号,青岛市作协“信号沙龙”迎来第五期“作家的写作课”。“作家的写作课”第五课邀请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农民诗人”陈亮为大家开讲“好诗的模样”,分享他多年来创作诗歌的体会,与文朋诗友们互动交流。

“我从一名农民诗人,一路辗转崎岖,走到今天,新诗写作也有三十多年了,后来有机会去了北京,做诗歌编辑的工作也有十几年,其间也走过很多弯路,遭遇很多迷茫,也刺激着我产生了很多思考,深知诗歌艺术之路的不易,基层诗歌写作者的不易。”在讲座中,陈亮以自身的“诗歌探索”经历为基础和现场的文学爱好者倾心交流。

对于这位从胶州走出的“农民诗人”陈亮来说,诗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诗歌,陈亮或许还是胶州北平原上一个守着十亩田地过活的普通农民。现在作为成为诗歌杂志社的编辑、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陈亮还是会一直提醒自己保有一颗“农民”的平常心,是家乡故土的乡野之美带给他质朴而又丰沛的纵横诗意。

在讲座中,陈亮分享了他在《诗探索》或《新诗选》做编辑地时候编发过的五首诗歌,以沈浩波的《诗有时是小麦有时不是》,杜涯的《无限》,大解的《画手表》,金戈的《去外婆家的路》以及陆燕姜的《指兰为竹》为例,带领大家赏析感悟诗歌的本质,感受诗歌中的“无限感”,在诗人眼里,“时间”是什么,陈亮认为,深处诗歌的时代未名作者也能写出好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本命”诗。

陈亮认为,青岛的诗歌作品在全国都产生过强烈的反响,高建刚的《那是藤椅中的我》,江红霞的《他们都睡了》,毛秀璞的《母亲的黑头发》,小西的《卖针》,刘成爱的《萤火虫》等就是陈亮眼里“好诗”的模样。“在创作迷茫的时候,希望大家找到常识这个灯塔,尽管有时候它很土,很不高级,总被许多貌似闪闪发光的东西所遮蔽。”陈亮表示。

此次参与讲座的诗歌爱好者们也积极在现场与陈亮互动。喜欢写诗的外卖小哥贠海特别有感触,他表示,“陈亮的诗歌创作经历让我非常能够感同身受,我自己也经常写诗,碰到过很多次写作的瓶颈,也总是会迷茫,陈亮的很多关于诗歌的创作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青岛市作协秘书长孙洁介绍,这是作家的写作课首次邀请诗人来为大家讲授诗歌创作。陈亮拥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尤其是近些年身处诗歌编辑现场,理论知识也日渐丰厚,讲授正当其时。陈亮的诗歌为我们描绘了北方乡村的生活和人文图景,从《乡间书》到《北平原上》再到《桃花园记》,他不断挑战自己,在诗的体式上不断创新,从诗到长诗,抓取乡村诗意又神性的意象,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呈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坚守和抵达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