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糖工程药物科技成果转化团队获得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

2024-08-16 12:11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488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8月16日,在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糖工程药物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团队获得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前不久,我们完成免疫抗肿瘤海洋1类新药‘注射用BG136’(以下简称‘BG136’)临床I期安全性爬坡试验,近期在进行II期临床研究工作的筹备。”8月16日,BG136项目总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海药院首席科学家于广利告诉记者。

于广利(右)和团队成员

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是去年新增设的科技奖励项目,旨在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糖工程药物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是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设立以来的首个获奖项目。

万里挑一的过程

此前,记者前往海药院,对团队进行了采访。获奖团队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糖工程药物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团队,在过往的研究中有众多转化成果,当前备受瞩目的要属BG136了。BG136是国际上首次将海藻来源的天然多糖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也是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其基础研究源自于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到2023年启动临床试验,研发已经长达20年。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于广利及其研发团队的心血。海洋糖工程药研发团队是1980年由管华诗院士建立,1984年于广利进入中国海洋大学学习,1988年毕业留校进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跟随管院士从事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至今,他与海洋的缘分也已经有40年了。

最初从购买的1吨海藻中提取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化合物的场景,于广利还记忆犹新,他说,“这真是万里挑一的过程。”

在一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中,他们偶然发现了一种陆生真菌多糖具有很强的免疫抗肿瘤活性,但化合物纯化工艺复杂、产量极低等因素制约了其成药性。此过程也并非一无所获,该类化合物的免疫刺激活性引起了于广利的关注。2005年至2010年间,团队在海藻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项目支持下,采集了世界各个海域百余种海藻,从中获得了不同结构的糖类化合物,构建和丰富了海洋糖库。经过团队不断探索,从一株南极海藻中发现了一种结构新颖且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糖类化合物——它就是 BG136。

那为什么要从海藻中寻找抗癌药物呢?因为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生物量约占地球生物总量的87%。同时,由于高盐、高压、寡营养等特殊海洋环境,能够促使海洋生物产生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天然产物,远比陆生来源的天然产物成药性高,因此,海洋药物研发潜力巨大。

前期研究发现,BG136的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好,免疫抗肿瘤作用强。2015年,BG136项目在海药院研发平台获批立项,完成了成药性评价。2019年起,海药院联合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制药”)协同攻关,聚力推进BG136系统临床前研究。之后于2022年12月,BG136获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并于2023年启动I期临床。在海药院平台的管理推进期内,团队用8年时间完成了BG136重要科学问题的集中攻关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BG136I期临床研究完成

“前不久我们刚刚完成BG136的I期临床研究,实验证明它在人身上的安全性良好。”于广利介绍,4月份他们将总结分析结果,为Ⅱ期临床研究奠定基础。BG136临床I期完成,迈出了新药上市的重要一步,近期在进行II期临床研究工作的筹备。未来有望再为全球贡献出海洋创新药物。

BG136只是在海药院平台上进行成果开发和转化的众多项目的缩影,截至目前,海药院已经成功转化了200多个项目。

近日,由海药院、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抗乙肝病毒药物LY102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审查,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创新转化机制,为“蓝色药库”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开发“蓝色药库”是链条式、多学科交叉、多种技术嫁接的一项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长等特点,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的合作。

“作为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团队,我们在做好研发的同时,离不开一个良性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我们的很多灵感也来自临床需求和企业的市场需求。”于广利介绍。

为了加速海洋药物成果转化,2013年,管华诗院士在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和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联合风投和药企,发起建设了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科技局、崂山区人民政府三方共建了“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至此,海药院二元化法人治理体系玉成,致力于将海药院打造为加快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海洋药物研发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学校的海洋药物学科历经40余年积淀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海药院是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医药学院的基础上创办、以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为显著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对海洋药物学科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学校服务社会的前沿阵地。”海药院执行院长张栋华介绍,海药院根植于中国海洋大学,在校内是学校相对独立的二级单位,学校为海药院提供人才资源和学科支持;同时,其又作为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共建的独立法人单位,可以更好更快地与社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服务并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正大制药的作用非同小可。2019年,正大制药在研发端正式介入BG136项目,与海药院联合推进BG136原料药中试生产,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了生产车间。正大制药能够成为“联合研发者”之一的原因在于,它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8%作为研发费用,支持海洋药物研发。

“正大制药会分期投入5个多亿资金支持我们研发新药,没有他们的支持,BG136的研制很难走得如此顺利。”于广利介绍。

目前,在管华诗院士的带领下,以海药院为主力先锋的“蓝色药库”开发团队已经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200余人,他们正在探索蓝色新药的海洋中不断遨游,相信定能为青岛为中国转化出更多蓝色新药,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