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纯粹的艺术信徒”写给中国美学的六封情书——《心游天地外: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面世

2024-08-23 18:34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8374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中国艺术的美学阐释史上,有三本开山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诗论》。近日,一部向这三本开山之作致敬并追随的美学新作隆重面世。“中国好书”作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最新力作《心游天地外: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推出。8月17日上午,“艺术阐释的六个面向:《心游天地外: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仲年,著名电影导演滕俊杰与本书作者顾春芳共同向我们奉献了一场关于中国艺术、中国美学的精彩对话。

《心游天地外: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一书围绕《红楼梦》美学、敦煌美学、戏剧美学、中华美育、艺术美学、电影美学等六个方面深入阐释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带领我们领悟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读懂中国美学的内蕴与神采。书稿中既有《闻香识“红楼”》《了不起的敦煌》《云中谁寄锦书来》《当曹禺遇见契诃夫》《美是心灵的照亮》等美学随笔,也有《京剧艺术的精神品格》《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超然与在世》《布莱希特与中国美学》《敦煌艺术遗产与中国美学精神》等学术随笔,作者力求用简洁明晓的语言来传达美学精神。

作者是《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的执笔人,她把这书背后的故事以及几代敦煌人的情怀向读者一一讲述,令人动容。在《我心归处是敦煌——我与樊锦诗先生的相遇相知》一文中作者写道:直到满天星斗闪耀在我们的头顶,微风从耳际拂过,那壁画里飞天弹奏的音乐也好像弥漫在我们的周围……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的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全书叙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利于普通读者走进中国古典美学世界,走进那些为艺术奉献了毕生心血的杰出人物的心灵世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指出:顾春芳教授的这本新书格局宏大、立意高远,却又处处由细节入手、由小处着眼,研究《红楼梦》美学,阐释《红楼梦》里的生活美学,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二十多年前,骆玉明教授曾为顾春芳老师的第一本书《戏剧交响》写了一篇精彩的书评,给予高度肯定。当时,二人素不相识。骆玉明教授在文章结尾写到:“也许社会确有一种机能——无论在何种情势下,都护育着一些纯粹的艺术信徒,使缪斯的渺远的声音终究能够得到传达。”二十多年后,“纯粹的艺术信徒”顾春芳带给了我们一部更加成熟、令人拍案的精品力作。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仲年认为这本书“诗思合一,情理交融”。如书中阐释敦煌艺术“音乐性图像”以及“飞天”形象时,灵动曼妙的词句带领读者体验天国幻想:飞天“手托鲜花,从天而降”,“长长的飘带拖曳在身后”,“突破了画框的边界”,语言鲜活传神,妙不可言。著名导演滕俊杰指出:顾春芳教授对电影美学的集中阐释,既有对中国电影理论、电影美学源流的追溯,更有自己独到的美学审视,书中提及中国电影需要确立属于自己的美学坐标,对于整个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很大的启示。

北京大学原创话剧《情观红楼梦》,编创、导演:顾春芳,摄影:郑涛

本书更大的特色是全书围绕着“人”展开对中国艺术、中国美学的追问。樊锦诗、宿白、梅兰芳、曹禺、契诃夫、尚长荣、蔡元培、张世英、宗白华,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展示,每个人都是那么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尤其是敦煌大家樊锦诗,顾春芳的叙述烛照人生,直击人心,书中写到:

2019年大年三十,我知道樊老师一个人在敦煌过,没有彭老师在一起过年,一定很孤单,我给她去了电话,她告诉我她把老彭的照片放在餐桌前,她和老彭一起吃了年夜饭,她对老彭说:“老彭,今儿晚上就我们俩过春节,一起看春晚。”

读来,不禁令人热泪盈眶。一个坚守敦煌一辈子的功臣,如此度过大年夜,确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顾春芳读懂了樊锦诗,用“守一不移”四个字概括樊锦诗的一生。“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我心归处是敦煌”。何等高尚的人生境界!

作者在《后记》中写到:“美学在其终极意义上是境界之学。美需要体验和亲证,美学的生命并不仅仅存在于美学课堂,美学并不仅仅表现为研究美的知识、美的概念。没有体验和亲证的美学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为此,顾春芳教授将美学理论付诸实践,在北京大学编导了原创话剧《情观红楼梦》,演出得到了红学家以及观众一致好评。专家认为,这是“最忠实于原著的一次舞台改编”,“成就了红学在北大的当代绽放”,极富现代性,让当下的年轻人跟古典美学有了真切的体验与亲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