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侄兵”备战开海季,“渔二代”开始唱主角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随着村里老一辈渔民陆续退出,“渔二代”们开始唱主角,这其中有小部分是“90后”,更多的是“80后”的船老大,他们占据了近半壁江山。
修补渔网、加油加水……今年34岁的王兵是一名90后“渔二代”,2010年开始就跟着父亲出海打鱼。2017年,他花费近300万元购买了一艘大铁船选择“单飞”,此后跟叔叔王金欣两个人组成了船队,一起到海里拖网捕捞。
>>>忙碌
提前十五天修补渔船,一次加油要20多万
8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胡家山码头。临近开海,渔民早已经忙碌起来。近海的“坛子网”渔船已经开捕,数十艘拖网渔船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
“早在半多月前我们就开始修补渔网,检查机器是否正常。”船长王兵说,他们是双拖网的渔船,也就是两条大船拖一张网。出海24小时的话,油费加上人工成本就要3万多元,因此,他们提前准备了3条渔网。
大型渔船马力大,也是出了名的“油老虎”,出海之前,需要加满油。下午,附近的加油站开了满满一辆车,给两艘船加了20多吨油。
“这一次就得20多万元,也只能跑半个月左右。”王兵说,除此之外,水也是必需品,一条船上8个人,出海之后所有用水都要靠这些储备水,他们必须将水箱装满。
开海的前几天,海洋渔业资源比较丰富,他们会在近海作业。因为最近天气比较热,为了保障渔获的新鲜,他们两三天就得回来一趟。等到8月31日,所有船员都要上船,提前适应出海的节奏。9月1日中午12点开海时间一到,他们将会第一时间冲到捕捞海区。
>>>变化
80后“渔二代”唱主角,叔侄携手备战第五个开海季
1990年出生的王兵,是村里最年轻的“渔二代”之一。初中毕业以后,王兵到工厂里上了两年班。因为收入少,他回家跟着父亲一起出海捕鱼。干了两年以后,他又承包了一块海田,专门养殖海参。
2015年,父亲决定不再出远海,而是换了一艘小渔船在近海从事“坛子网”捕捞。“当时也没有其他活干,就借钱找人造了一艘新渔船。”王兵说,新船2017年正式下海,前后花了将近300万元,大部分都是借款。
他介绍说,当时也想着买一艘木壳船,各类费用加起来也得近200万元,而且每年的保养等费用也不少,抗风浪能力又差。所以,他干脆买了一艘大船。
双拖网船,需要两艘渔船一起合作。从2020年开始,王兵跟亲叔叔王金欣一起合作。“打虎亲兄弟,我们是叔侄兵。”王兵说,两个人在海上还有个照应,这些年他们就一直这么干下来了。
记者在码头上看到,不少船老大的面孔都比较年轻。王兵说,他们村里总共有30多条船,船主有5个是“90后”,这些都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而“80后”则有10多个人,都是从父辈那里接过这个行当。王兵说,出海是个体力活,过了60岁身体慢慢就适应不了这个强度了,因此,很多跟他父亲一样的人就陆续退出了。
总体上来说,他们村里现在出海的年轻一代比较多。
>>>期盼
出海能迎开门红,返港鱼虾装满仓
经过4个月的休渔期,海洋渔业资源恢复得很好。从往年的捕捞情况来看,前两个月的渔获都不错。王兵说,总体上渔民的收获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刀鱼、鲳鱼这些鱼类。比如到了七八月份,很多海钓的人经常能钓到二三十斤海货,开海的前几天,近海捕捞的收获也不少。
作为双拖渔船,他们四五个小时才会起一次网,因为出海一次的费用比较高,一般会在海上过一夜,第二天一大早返回码头。开海后的头几天海鲜的价格还有销售情况都比较好,有些拖网渔船也会赶在当天回来,争取卖个好价。
“我们出去一晚上,捕捞量肯定会更大一点。”王兵说,歇了四个月,他们早已经摩拳擦掌。希望第一次出海,所有的渔民都能有一个鱼虾满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