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政协在线”丨沉浸式情景剧重现抗战沂蒙老区!成沂南文旅“金名片”,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2024-09-11 07:56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2958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黄滢滢

9月10日, “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临沂。 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的农村小院内,一场沉浸式剧目《妇救会》正精彩上演。这是近年来临沂市沂南县推出的国内首个红色文献史诗情景剧。

作为沂蒙革命根据地,也是沂蒙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沂南按照“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扎实推进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

“我们不断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做亮红色文化教育旅游‘加减法’,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新引擎。”沂南县政协委员、沂南县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李顺利说。

沉浸式演出重现抗战沂蒙老区

9月的沂蒙大地秋高气爽,天地清朗。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绿树环绕,村庄依山而建,用石块垒成的农舍错落有致。

在这样独具沂蒙山区特色的古村内,一部红色主题沉浸式短剧《妇救会》正在上演。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绚烂的灯光,他们以蓝天为幕,以土墙、农舍为舞台,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妇女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

“老乡们都来了哈,很好很好。”一口朴实的沂南普通话瞬间将观众们拉回了抗战年代的沂蒙老区。

为了完成筹集军粮的任务,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大家一致抗日,将要做种子的一包玉米、要去换盐的两个鸡蛋都拿出来送到前线。生动演绎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人民支援人民军队的革命担当。

观众们坐在院墙边,表演者在土院子里演出,观众席和舞台近在咫尺,仿佛台上的大姐们一抬手就能将观众拉进舞台。尽管没有绚丽的舞美,但妇女们生动的演绎、亲切的家乡话深深打动着现场观众。在这沉浸式舞台,观众们仿佛隔着80年隔空参加了一场抗战时期的妇救会会议。

“以当地人、说当地话、演当地事。我们引进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韩生团队,打造了国内首部实景沉浸文献史诗剧《沂蒙四季》,包含《妇救会》、《跟着共产党走》在内共10余部沉浸式情景小院短剧。”李顺利介绍,小剧演出时间为10分钟左右,以“小切口”展现抗战时期沂蒙大地发生的感人故事,而这些演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和文艺爱好者,沉浸式情景剧成为沂南文旅发展的“金名片”。

据了解,沂蒙四季艺术团成立于2021年,演职人员多是沂南县及周边县区的文艺爱好者。艺术团副团长燕兵说,本地人演本地事,甚至是发生在祖辈身上的故事,能更好地呈现沂蒙人民的精神面貌。

截止今年上半年,小院演出1016场次,接待50800人次,大剧场演出76场次,接待36887人次。《妇救会》获评全省群众性小戏小剧一等奖。

沂南县政协委员、沂南县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李顺利

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2023年,沂南县抓住创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主动担当作为,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第一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统筹全县的红色资源,全面提升融合效率,进一步弘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李顺利说。

李顺利介绍,沂南红色资源富集,县域内红色革命遗迹151处,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红色场馆“三权分置”改革,是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地实行“一馆一策、分类实施”,对全县红色场馆探索推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明确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范围、内容和标准等,建立事权边界清单,厘清事权边界,用红色旅游融合“大格局”谋求红色旅游产业“大发展”。

据了解,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集影视拍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教育、餐饮住宿、研学旅行、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自2008年建园至今,累计接待《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红高梁》等400多部红色影视剧各类剧组。接待党政干部教育培训150万人次。首部为平民战争画像的电视剧《沂蒙》成功打造,让全国重新认识了沂蒙,实现了一部电视剧带动一个村,一个影视产业链富裕了一方人。沂南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得到整体提升。

“在县政协领导下,我们积极参与政协文化“两创”工作,作为文体新界政协委员,我结合自身工作,目前共举办多次走进红色沂南、政协调研工作,把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和推动红色旅游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充分融合,整体推进。”李顺利说,有赖于当地政协长期以来对推动红色旅游教育事业的指导,沂南红色旅游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要守住沂南红色根脉,传播沂南红色文化,将我们的红色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红色沂蒙做出沂南的贡献,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进一步擦亮了红色沂南精神家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