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特别策划|老报纸里的中秋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青岛中秋景象

2024-09-15 12:11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30532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实习生 葛晓彤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临,无论是超市,还是市场上,过节的时令食品和水果,以及节庆的灯笼等装饰,都在向市民展示节日的风采。

那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秋节,老青岛人是怎样过节的呢?半岛全媒体记者赴青岛市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老报纸,有趣的是,当年的报纸设有中秋节的专刊专号,刊发了不同题材、不同角度的中秋节解读作品,内容生动活泼,有的文章观点犀利,虽然时代已经发生巨变,但当年报纸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至今仍在流传。另外,专版上还有一些插图,简洁而生动。

1

食在中秋

中秋团圆夜,赏月吃月饼,是必备的过节仪式。

在青岛新民报1948年10月8日的中秋专号上,第一篇文章就是《嘴运亨通话中秋》,作者龙公称:“世界上要谈起吃的这一门来,我们中国人看首屈一指,吃的花样之多,足令人目眩神迷,而狼吞虎咽的情绪尤令人钦佩不已!”作者觉得,到了某一个季节,即有某一种食品出现,你一见到元宵、粽子、月饼等等,即不啻在对你暗示季节。无论过节也好,过年也好,反正不出“嘴运亨通”四个字的范围。

而在引鸣创作的《一年容易又中秋》中,则对吃的食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当你看到“月饼上市”的字样,你便理会到这是快到中秋了,中秋节,是一年之中多么好的一个季节呀!天气虽然是在秋令,别看那飒爽的球风在吹着,人们只感觉到有点清凉,并不怎样难过,在这时候,田地里的农作物都已获到场院里了。所有的果实,也全在这时候长成,鲜艳的苹果,硕大的桃子,那金黄色的柿子,或紫或白的葡萄,五光十色的在那果贩摊子上陈列着,只要你从旁走过,那一股子说不出的清香气味,会由你的鼻孔中,沁入了心脏。

在1948年9月17日的《民治报》中,作者鲁莽写了《谈吃中秋节》一文,作者认为中国人好吃成性,由来已久,往往假借着良辰佳节,大吃特吃一顿。“你看看市上的鸡鸭鱼肉,以及水果月饼,堆积的如丘如陵,完全是应节而来的,如果不是好吃的话,这些东西,究竟到哪里去了?我敢武断说一句,绝不会把它填了海,喂了鱼,早晚都得装了有钱人的肚子里去,你放心,一点也不能留剩”。

当然,中秋节吃的是一种心境,尤其是需要月圆,更需要团圆。

“到了夜晚,那蔚蓝的天空,高高的挂着一轮冰盘似的月亮,着时候的月色,好像比较平日格外光亮些”。我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引鸣看来,这似乎是可以令人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我觉得这一定是人们的心理作用。欣逢佳节,在这美景良辰中,仿佛一切的一切,全都发在特别的活跃着,我相信在这中秋佳日,那真是普天同庆,将没有一个人不是在欢欣鼓舞着,大抵人们在这将近佳节的前几日,全都是在计划着,将怎样过这一年之中唯一的好佳节,沽酒买肉,更有那应时的月饼,到了这明月当歌的时候,一家老幼团聚,天上月圆,地下人圆,人生览月当头,有一种从内心里发出来的愉快,实在不是可以言传,更不是语言所能形容得出的。我爱中秋节,我更爱有中秋节的明月,这虽不是千载难逢的月夜,一年之中,又难的有第二个这样的季节呢!”

是的,在当年时局动荡的青岛,一度人们无心过节,尤其是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引鸣记得,当时正在风声鹤唳之时,一个大好的中秋节,也不知有多少人白白地丢失了。“那时青岛五十多万的居民,差不多逃走了三分之一,那一轮分外明的秋月,似乎是受了人间的影响,好像减去了不少的光彩,仰首而望,不但没有什么好看的,反使人感到凄凉起来,一样天边月,怎么会那样的今夕不同呢?我知道,这全是人们情绪的关系,各样的果实,各色的月饼,一点也感觉不出美味,更说不出是辛酸,是苦辣来”。

2

乐在中秋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赏月,还有一项就是娱乐。

“中国自古是以农立国的,所以二十四个季节,都是对于农事有关。后来人们便把它当做专门享乐的日子了。如立春吃薄饼等,都慢慢地由劳作而变为享乐。中秋也是这样,因为农民们有这种经验”。当然,之所以能够在饮食上有如此多的乐趣,就是因为中秋是个节气,能够祈求丰收。自古便以中秋夜之晴雨上次年元宵之阴晴,故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蔡云《吴歈》云:闷闷中秋云罩月,哓哓元夜雨淋灯。谁知篱豆花开日,养稻正需水满塍。可见在从前这种季节,并非专为人们享乐的。

中秋节期间,青岛天后宫柳茂腔艺术团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了《民俗戏曲展演》,在9月15日-17日(9:30-11:30)期间为观众带来青岛地方戏曲柳腔、茂腔的精彩曲目。

这种传统由来已久,作者罗麟在《中秋节之应景戏》一文中,就提到了我国年有多节,“每节有神话存焉。余喜观剧,惟于应景戏则虽不欲费此功夫,以其年年如此,而剧中情节,千篇一律”,比如点缀七夕之天河配,七月十五之盂兰会等。中秋旧京戏班,也会在寻常戏中寻找带有八月中秋词句点缀的曲目。如含有中秋意味者首曰《捉放曹》,以曹操上场即唱“八月十五桂花香”,而吕伯奢亦唱“月到中秋分外光”之句。武家坡老生唱“八月十五月光明”为述说往事,而白蟒台南天门生旦各有“八月十五把寿拜”之唱词。长生殿遨月宫,当为点缀中秋佳剧。嫦娥奔月虽不必在八月中秋,但既剧中有月,似亦不妨引为应时佳剧。至贵妃醉酒中既有“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与“奴本嫦娥离月宫”之句,似亦在八月中也。

3

醉在中秋

中秋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中秋节有的是美食,也有娱乐和心境,更有那流传下来的传说,甚至有作者都走入梦境,如《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一般,闯入天上广寒宫,与嫦娥对话。

作者名叫景生,他很喜欢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所以先后在两家报纸分别发表了不同内容的文章。

在《月中胜迹》中,作者提到“光阴如水,又届中秋矣,爰述月中胜迹,以博君子一乐”,随后便描述了月中胜迹,如:

月中仙桂——月中有仙桂一株,四时皆花,高五百尺,粗数十圈,荫散满庭,叶厚如玻璃,色透明,风起时,铿锵作响,声闻数里云。

月中樵夫——月中有樵夫,持巨斧砍桂树,其创口随砍随合,盖河西有吴刚者,奉令砍此树也。

月中宫殿——月中有宫殿巍峨高峻,为人际罕到之所,玉宇琼楼,高不胜寒,门上有字题曰“广寒清虚之府”,昔唐明皇与申天师,当于中秋之夜,游赏此宫。

月中蟾蜍——月中有蟾蜍,其形如蛤蟆,背黑色,寿长三千岁,颌下有丹书八字,头上有肉角,或谓为嫦娥之化身云。

月里嫦娥——月中有嫦娥,貌若仙子,盖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既归,其妻嫦娥窃其药而食之,遂奔入月宫,为仙子云。

月外银河——月外有银河绕之,波涛万顷,茫茫无际,每年七月七日,群鹊填河,以翼架桥使牛郎织女相会于此。

月中玉兔——月中有玉兔,红眼,长耳白毛,其身直立高于人等,依桂树根下,以二前足抱杵捣药,终年不休,盖为月中瑞兽云。

这些传说,至今仍在流传。或许因为喜欢读书,也对传说十分熟悉,所以景生在一日读书时,梦见了进入广寒宫的情形。写下了《月宫游记》。

“中秋之夜,露重风寒,扶几牍书,倦极欲寝,恍惚至一新境界,经大梭罗树下,遇一银河,两岸山姿挺秀,河腹怪石突兀,波浪掀天,踏波而过,道路平坦,光明如镜,沉香亭畔,白玉栏杆,万紫千红,落英缤纷,目为所眩,无何瞥见楼宇虫虫,云雾弥漫,非复人世间也”,梦中闯入广寒宫,景生的所见所闻与那些胜迹全部重合,圆门上有篆书题曰“广寒宫清虚之府”,“既闻宫墙内音乐嘹亮,悦耳荡心,盖奏倪裳羽衣曲也,入一宝殿,玳瑁为梁,珊瑚作挂,烧巨烛如画,光芒万丈,即昔唐明皇遨游之地耳。有宫女数十,罗衣单榖,珠翠明珰,导嫦娥降玉阶出迎,余举目上看,容华绝代,似曾相识者,邀余至深宫,玛璃铺地,金碧辉煌,衾枕帐幔,兰麝薰心,水晶庭上,酒果纷陈,酌我以巨觥”。

进入仙境的景生遇到了嫦娥,并与她攀谈起来,听嫦娥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凄苦:私述中秋寂寞月宫清冷,举目苦笑,无人无欢,继述与其夫意见相左,昔年曾赴王母大筵,窃得仙丹一壶而还,交伊收藏,香入心脾,伊窃食之过半,飞升天上,原翼脱此梏械智家庭,谁知受此天上之孤另,言下唏嘘,自叹命薄,若不胜苦者,余谓卿置身天上,群仙领袖,亦复何恨,百端慰藉,依依难舍。

两人相谈正欢,突然来了天兵天将,把作者围了起来,“正倾谈间忽传有值年神,巡视广寒宫,谓有藏匿下界人者,既至深宫,指余曰,前度狂郎今又来也,面面相觑,无可逃避,乃掣壁上宝剑,且战且走,风火轮哪吒,神犬杨二郎,托塔李天王,率领天兵十万,相继而来,余身陷重围,力战六将”。这段描写与《西游记》中的场景如出一辙。

“忽闻一声鸡鸣,张目四望,树梢滴翠,斜月犹明,墙根蟋蟀唧唧,似助余之愁思者,所谓天宫也者,一无所有,原来一场大梦也。”

梦醒后,仍是中秋明月夜,这篇文章描写得非常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