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长大了 | 第十辑 祖国之光

2024-09-30 15:16 网瞰青岛阅读 (32796) 扫描到手机

特聘撰稿人:王铎

统筹:胡明月

视觉:王文超

朋友,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的民族。

明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第75个生日。为此,我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和自己多年来的采访笔记,将青岛有关“国家战略”“国家概念”,以及具有“国家意义”和“国家象征”的故事,编成一辑,以展现青岛对于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特殊贡献。

一、收回中国主权

1922年12月10日,在“五四运动”红色风暴的席卷和抗争之下,中国政府成功从日本列强手中收回了军事占领长达八年的青岛。

航拍五四广场(图片 |刘硕提供)

就是在这一天,原胶澳总督府上的日本国旗速速坠地,代表中华民族的五色国旗,伴随着太阳,冉冉升起。

从此,青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二、路名记录中国

1923年,是青岛回归祖国的第一年。为了记录青岛回到祖国大家庭的这一历史性时刻,让历史告诉未来,青岛即将当时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名称,同时按照其所在的方位,写进了青岛的路名。而将日本守备军统治下“带有殖民色彩”的“日本路名”,全部替换、清除。

比如,现在青岛老城的“西部”,仍旧还保留着“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等路名。而其“北部”,仍有“新疆”“宁夏”“甘肃”和“吉林”等路名。诸如“中部”的“热河”等等。这些,都是佐证。

1947年,青岛市街道图(图片 |王铎提供)

小时候,就听老青岛人说,当时你走在青岛的大街上,心里只要装着一张“中国地图”,保证就不会迷路。

也就是在这一年,青岛命名了一条属于自己城市的路名:青岛路。而日本的“不入斗町”路名,便当即废除。因为这条路,一直是青岛的一条“标尺路”、“中轴线路”和“中央大街”,承载着青岛的诸多风风雨雨,以及命运和未来。

三、中国子午线测量

自1926年至1928年的三年间,青岛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万国经度测量”科学活动,从而第一次确定中国的时间标尺——中国的子午线。

四、青岛第一面红旗

1949年6月2日,国民党盘踞在长江以北的最后一座城市——青岛,终于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宣布解放。

解放当天,欢庆的人群拥上街道

这天中午,年轻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聂希文,随着解放大军一进城,就迅速爬上了青岛市政府那高高的瓦顶,将一面代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红旗,插了上去……

现场的青岛人,都在热烈鼓掌。他们说:“这是青岛升起的第一面革命红旗。这说明,天快要亮了,新中国即将诞生了!”

五、中国水准原点

1954年11月,青岛观象山设立了“中国水准原点”,命名为“黄海平均海平面”,其高度为72.289米。接下来,从1957年起,中国大地的地球物理高程,便以此为原点。

六、国庆献礼:火车头

在1952年和1959年两年的国庆节期间,青岛四方机厂曾经两次自行研发、制造了“中国第一台火车头”和“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向共和国的国庆节,隆重献礼。

1952年,四方机场制造中国第一台火车头(图片 | 张岩提供)

这两个火车头制造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为新中国的机车制造,开辟了一条新路。

七、勇闯“死亡之海”

众所周知,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了整个世界。

回顾中国的原子弹试验,还是走过了一段很艰难的历程。其中,青岛的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朱树屏的孤胆勇闯“死亡之海”的故事,至今还被青岛人津津乐道。

1964年,原子弹试验成功

谁都知道,二战结束后,自1946年至1958年期间,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曾秘密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岛上,进行了23次大规模的核试验。从此,比基尼岛就成了“死亡之海”的代名词,无人涉足。

可是,为了给中国的原子弹爆炸尽可能降低“环境污染”方面的科学数据,朱树屏曾经几次面对死亡、不畏艰险,前往比基尼岛采集科学样本和数据,为我国的第一次核试验“选址罗布泊”,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八、“东方红一号”上的青岛元素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可是,现在的青年人也许不知,在这颗直径只有1米,重达173公斤的卫星中,有不少精密的电器元件是出自青岛人之手。为此,当年青岛的电器元件厂还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嘉奖。

1970年4月26日,青岛市十万军民举行庆祝大会

还记得观看这颗人造卫星划破星空的那个晚上:全城的人,刚吃过晚饭,就都跑到大街上,举头仰望着茫茫夜空……

也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看,卫星出来了!”

整个街道,一下子就变得鸦雀无声。似乎那首熟悉的《东方红》乐曲,便立即回响在人们的耳畔……

好像仅仅过了几秒钟,整个青岛便成了万众欢腾的海洋……

还记得,当时青岛有位名叫歌星的诗人,他的一句描写“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诗,是这样写的。他说:“天上有一颗会唱歌的星……”

哎哟,这诗句太传神了!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中国的人造卫星。因为那时外国的人造卫星都不会“唱歌”,只有中国的“东方红一号”,是它把这首优美的乐曲,带到了太空,传遍了全世界。

九、南极考察

自1984年至1985年,青岛的许多科学工作者,乘坐着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航程 26433.7海里,历时142天,参加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

他们不仅进行了生物、地质、地貌、高层大气物理、地震、气象、测绘和海洋科学等领域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而且还于1985年2月20日,首次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

后来,1989年2月26日,又在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2009年1月27日,还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处,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这也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的综合性科学考察站。

1985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调查船在太平洋采样

至今年1月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了深水生态潜标,成为中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的生态潜标,标志着中国的南极考察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直到现在,青岛人还清楚地记得,在青岛市博物馆内,曾经还存放着一块“南极石”,这是第一次南极考察所获得的一块宝贵的实物见证。

当年,当“南极石”在大学路博物馆“老馆”展览的时候,许多青岛人都来了,大家也都亲手摸过这块褐色的岩石。

记得有人还兴奋地大叫一声:“快来看——我终于摸到南极了!”

十、奥帆赛,升国旗

2008年夏天,青岛国际奥运会帆船比赛的许多激动人心的时刻和情景,皆历历在目,青岛人至今不忘。

2008年8月9日,奥帆赛开幕式(图片 |张岩提供)

尤其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在浮山湾上空高高升起的时候,那一幕,简直是太美了、太叫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了!

2008年,帆船比赛(图片 |张岩提供)

可许多人并不知道,为了能够在青岛举行除北京之外的升旗仪式,国际奥组委是专门举行会议,进行特批的。因为在这之前的许多届奥运会帆船比赛,是从来不异地举行升旗仪式的。

也就是因为我们青岛,也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富饶的、壮美的中国!现在说来,这是青岛之幸,也是祖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