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游玩警惕“网红”土拨鼠,青岛市疾控中心提醒:被咬伤也会有感染破伤风和狂犬病的风险

2024-10-02 21:28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126038) 扫描到手机

十一小长假到了,不少朋友把广袤的高原和草原列入自己的旅行计划表。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除了晒美景美食,还有一些游客分享抚摸憨态可掬的土拨鼠照片,甚至有投喂土拨鼠的视频。在不少网友看来,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画面,但在专业人士眼中,这样的亲密接触却是不负责的危险行为。青岛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旱獭是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野外游玩时不要接近、投喂、触摸,旱獭还有一对大板牙,被咬伤也会有感染破伤风和狂犬病的风险。

据了解,看似呆萌无害的旱獭,却是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导致的烈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具有毒力强、病死率高的特征。感染者通常在1-7天潜伏期后出现症状,表现为发病急、发热、恶寒、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疼痛等,有时出现头晕呕吐、呼吸困难、咳血、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重症病人早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神志不清、昏睡、步履蹒跚、颜面潮红或苍白、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等表现。

土拨鼠会传播鼠疫吗?会的,可不要被它呆萌的外表蒙蔽!我国的旱獭有4种,分别是阿尔泰旱獭(灰旱獭)、喜马拉雅旱獭、长尾旱獭(红旱獭)和西伯利亚旱獭(蒙古旱獭),外表大同小异,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的草原和高山草甸上。

在自然疫源地,人类感染鼠疫的途径较为明确,一种是在触摸、猎杀、食用旱獭的过程中,病菌通过表皮伤口或黏膜进入人体造成感染。一种是被寄生在旱獭身上、感染有鼠疫菌的蚤类叮咬,包括和旱獭近距离接触、亲亲摸摸都有风险。

亲密接触不可取,旱獭等野生动物本就有自己的栖息地,与人类社会保持距离。但人类的过多干扰,也会改变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游客们频频主动示好,小家伙们对人类警惕性降低,自然而然不再怕人,这样会大大增加鼠疫防治的困难。而且,旱獭还有一对大板牙,被咬伤也会有感染破伤风和狂犬病的风险。

如何避免感染鼠疫?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野外游玩时不接近、投喂、触摸土拨鼠。不要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游玩时可穿长袖衣服,使用驱虫产品,避免蚊虫跳蚤叮咬。不捕猎、贩卖、剥食旱獭。游玩时,避免接触任何不明原因死亡动物,如野兔、狐狸、猫狗等,禁止剥皮食用任何野味。

专家提醒,直接或间接接触过土拨鼠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寒战、淋巴结肿大、咳嗽、血痰等症状,请第一时间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鼠疫一定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就地隔离治疗。

(半岛全媒体记者 滕镜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