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树立公园城市建设新典范

2024-11-06 19:57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79539) 扫描到手机

市南区自2022年伊始,尽锐出动,全力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历经三年奋力攻坚,牢牢把握好“政府和市场、需求和能力、近期和长远、建设和管理”的关系,推动城市更新建设取得实效。

山海联动,不断增强城市流量向发展增量转变的品牌穿透力

市南的城区品牌,在于“山与海”的融合共生,是“红瓦绿树”和“碧海蓝天”的时空延展。

绿道引领,厚植锦绣山色。市南区遵循“保护为主、生态优先、合理建设、传承发展”的方针,以“绣花功夫”实施山头公园改造提升。一是拆留并举。在浮山、太平山改造建设中,不改变与岛城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通过微扰动、低冲击的“微创手术”,拆除一批、保留一批、提升一批历史建筑,延续片区风貌。共计拆除浮山各类历史遗留建筑约1.72万平方米,保留建筑作为公益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提升登山便利性;拆除太平山违法建筑约3130平方米,完成41户房屋征收工作,保障太平山绿道顺利贯通。二是建管一体。创新引入政企合作新模式,统筹制定空间布局、配套设施、项目计划、融资方案等,整体谋划特色业态,形成滚动现金流,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创新、集成、可持续发展道路。合计新建浮山绿道4.85公里,新增绿化7万平方米,山林抚育26万平方米,打造“巡山探幽,一线十景”,新建驿站、公厕13个,切实完善路灯、坐凳、标示牌等服务设施。实现建管无缝衔接,建设之中便介入管理,提前谋划,成立浮山保护管理分中心,聚焦园区秩序、环境卫生以及绿化景观等重点领域,切实巩固浮山建设成果。科技赋能,AI融合,搭建浮山防灭火一体化平台,整合浮山绿道、各处节点共计114处监控,接入画面154路,人工算法智能监控,实现市南区“零火情”的整体防控目标。自2023年4月浮山开园以来,年度流量约110万人次,进一步让人气旺起来、让消费火起来、让经济活起来。三是有的放矢。采取“一山一策”,兼顾自然风貌和人文技艺,对田家村东山、信号山、小鱼山等8个山头公园进行整治提升,北方首座无偿献血主题公园在辛家庄北山落成,观象山公园打造以科普与展示为主的天文文化公园,挖掘天文宇宙奥秘……众多主题公园以人文为魂为城市注入新韵味,体现市南优雅底色。选取重点历史山头公园开展重点打造,在团岛山打造出如是书屋、松林客厅等景观亮点,荣获全市山头公园整治评比一等奖,并接受《人民日报》团队专题采访。

水文相映,寻美典雅老街。市南区以“景文相映秀,寻美八大关”为主题,对八大关进行系统性的全方位提升。一是做好“水”的文章。锚定“八关十六韵”,对中心湖区进行清淤、排污体系建设,打造“仲林雅庭”“桃林花影”“杉林童趣”等多处主题节点,合计改造提升12.5万平方米,彰显青岛老城区的独特魅力,突出八大关典雅优美的总体氛围,实现公园城市框架下对历史文化名街的有机更新。二是深挖“文”的底蕴。深入挖掘八大关人文历史与艺术内涵,对八大关建筑艺术、相关人物和历史事件深度融合,建立“人文八大关”的完备形象,利用开阔场地设置文化景观空间,充分契合近现代著名文化名人关于青岛及八大关的诗文意境,触摸城市文化印记。

串珠成链,努力提升精致城区向全域景区转变的核心竞争力

市南的竞争核心,在于“繁与简”的交织变化,是“匠心雕琢”和“化零为整”的相辅相成。

星罗棋布,精心打磨特色口袋公园。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实现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用城市边角撬动绿色发展,市南区以顺势而为的设计、与时俱进的改造、多方共建的努力,不断扮靓身边的微空间,以城区环境品质提升助推城市发展,打造高水平宜居宜业的时尚市南新模式,共计新建口袋公园25个,绿化整治提升面积约5万余平方米。一是激发“共建”潜能。从浪漫诗意的滨海休闲花园,到充分运用桥下灰色空间的大尧一路、莘县路口袋公园,从兼具文化、音乐的社区口袋公园,到首个充满浪漫、爱情元素的安娜别墅,市南区坚持顺应民意、响应民心,创新政民共建模式,培养公众参与意识,并探索实践了包括社区见面会、方案评审会及试点互动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机制。二是增强“共治”驱动。在鹊山支路建设“邻里间”主题口袋公园,精雕细琢,设置邻里主题景观小品,打造居民公约长廊,营造诚信守约、邻里互助的社区氛围,推进党员干部融入社区,密切党群联系,切实强化社区共治;在泰州路利用违建拆除空地,通过线性铺装将各个功能空间进行串联,以树池座椅所在空间为核心,由廊架为主体构成儿童娱乐空间,打造一处社区休闲娱乐的邻里空间,获得青岛市“微更新”大赛一等奖。三是焕发“共享”魅力。围绕“被遗忘的角落”,扮靓城市的小微空间。以市南区“三基”工程为契机,一改宁国路12号原土坡杂草丛生、卫生脏乱差的面貌,优化游园线路,设计无障碍坡道,路旁增设扶手,满足适老化需求,以“春花秋实,果香漫坡”为主题,打造果香四溢的邻里花园,使居民共享老社区焕发新生机的硕果;在三明路社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试点打造“繁花三明”样板工程,建设充满浪漫氛围的三明花海和“微笑公园”,以“小改造”凸显“大关怀”,让市民游客在“小而美”中共享属于市南的“微幸福”,并获得央视网采访报道。

化繁为简,滨海步行道串联全域发展。市南区充分发挥滨海步行道串联作用,实现“百步一景”、打造“滨海画廊”,呈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美海岸线。一是坚持以点串线。聚焦新时代发展要求、新阶段人民需求,统筹规划、合理排布,打造沿海公园景观游览线、内陆自然生态观光线,有效融合西部历史城区人文底色及东部新城区发展澎湃活力,滨海沿线打造海乐园、海汇园、海晏园等景观节点,联通景观脉络,提升绿化层次,合计完成绿化提升2万余平;打通海军博物馆段步道,联通栈桥与小青岛景区板块,让市民真正领略“半城街景、半城海”的城市风貌。二是坚持以线带面。依托“山、海、湾”自然优势,擦亮“世界最美海湾”城市品牌。建设提升滨海绿道共计27.1千米,并创新性使用沥路力进行铺装,增加休闲座椅与划线引导,西起团岛山、东至燕儿岛山,涵盖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等五大海湾,融合吃、住、行、游、购等多元消费形态,滨海一线景区日均人流量约30万人次,同比增长500%。

全域融合,切实强化生态优势向文旅优势转变的示范带动力

市南的先驱示范,在于“远与近”的情景切换,是“生态美丽”和“幸福生活”的相得益彰。

着力搭建文旅市南广阔舞台。自公园城市建设开展以来,市南区擦亮了“世界最美海湾”的闪亮名片,近年来各类点击量不断突破新高,山海湾岛城美景霸屏热搜,文旅融合项目顶流出圈,市南的影响更加出众、形象更加出彩,正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一是精彩呈现,服务驿站培树示范形象。充分利用13.5公里沿海一线自然景观资源,完成8处旅游驿站建设并进行各类消费业态植入,全面融合“山、海、城”等青岛特色元素,营造宜人的时尚活力空间,塑造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如兼具生态效能的森林驿站、突出青岛特色的海洋驿站、旨在打造热门IP的“海誓山盟”婚恋主题驿站……服务驿站的有力建设使市南区的文旅发展之景更加火热,新文旅、新消费、新发展蔚然成势。二是持续发力,码头整治激发市场活力。高标准完成中苑码头整治、青岛湾旅游码头建设,落地成型游客集散中心,全新布局码头驿站、公共厕所、售票中心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整合船企票务,破解黄牛拉客、欺客、宰客难题,进一步规范市南区前海旅游业态,实现月度客流量17.5万人,月度票务等旅游消费达530万元,切实推动文旅发展打造亮点、聚集人气、优化环境、激发活力。三是接续荣光,浴场提升焕发老城记忆。以海为根,以文为脉,演绎出山海一体的古韵新潮;以水为魂,以景为媒,铺陈出前海一线的人间烟火。第六海水浴场钟表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兼具计时、瞭望以及办公等功能,是弥足珍贵的“80记忆”,本次浴场提升为这座“历史印记”重换新衣,提升后形似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船,意味着钟表楼实现了“向海而生,重新出发”,除此之外本次浴场整治还涵盖了补沙、设施更新等系列提升,衔接了老青岛“钟表楼下有人等”的历史传承,提升浴场质感、焕发老城记忆,营造新晋网红打卡地。

着力塑造公园城市大美形态。绿色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嵌套耦合、公园形态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在不断往纵深推进,在市南碰撞出“公园城市”的新场景、新品牌,成为公园城市品质生活的切片,更成为市民幸福生活的符号,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和对一座城市的认同感。一是匠心雕琢,换来美丽的城区街景。市南区全力开展“花韵缀城”系列行动,依托“八横八纵”城区布局,对海岸线、历史建筑群、老街、道路等节点进行花卉营造,点缀扮靓,累计栽植、更换各类时令及宿根花卉400余万株,建设特色主题立体绿雕6处,烘托青岛自然文化风貌,展现市南旅游新风貌、新名片。二是整体谋划,换来绿色的城区格局。新增林草湿地等自然资源共计4800亩,实现公园绿地面积544.57公顷、绿化覆盖率35.89%,坚持“点上成花海,线上成绿廊”的理念,纵深推进23条林荫廊道和29处立体绿化建设,综合提升城市道路合计约25公里,与滨海步行道共同将沿海景色、城区景观进行有机并联,构建“绿色、生态、开放、共享”的公园城市新格局,切实塑造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吕肖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