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苗从不足20万斤到500多万斤,毛蚶缘何成胶州湾养殖户新宠?

2024-11-26 08:34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阅读 (4463) 扫描到手机

2022年以前,胶州湾海域养毛蚶的也就一两户,一年撒苗不超过20万斤。从去年开始,养殖规模开始极速扩大,今年撒苗量超过500万斤。肉质好、成活率高、一年四季都能捞、收益稳定,让毛蚶成为胶州湾养殖户的新宠。高峰时期,红岛渔港码头上一天上岸超过1万斤,成为蛤蜊、海蛎子之后的最新爆款海鲜。

高峰期一天上岸1万斤,毛蚶成新宠

11月24日上午10时许,在胶州湾红岛码头上,一艘渔船正靠岸。船上载着红岛传统海鲜毛蚶,个头要比蛤蜊大不少。

记者看到,毛蚶上岸以后,渔民坐在码头上就地进行分拣装袋。养殖户赵先生说,这是早晨刚出海回来的渔船,大约在海上三四个小时,一船能收获4000斤左右。

“每年从五六月份开始收获,冬天也不停。”养殖户赵先生说,此前的养殖规模不大,毛蚶不像红岛蛤蜊、海蛎子那样出名,但是很早就养殖了。

此前,毛蚶的养殖规模比较小,密度也不大。养殖户要销售,要请来猛子下海潜水捞。四个猛子一天忙下来,能收获两三千斤,成本贵效率也不高。从去年开始,伴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户开始改装原来捞蛤蜊的工具。

“在海里像铁耙那样将毛蚶收集起来,然后运到船上进行清洗。”赵先生说,捕捞的效率大幅提高。每天的捕捞量根据客户下的订单大小,高峰期一天能上岸1万斤。而且,毛蚶一年四季都能捕捞,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季海鲜。

“胶州湾水质好,个头大、味道鲜美。”赵先生说,十三四个就差不多一斤,市场上售价4元一斤,比普通的毛蚶要贵1元。

养殖规模翻倍增长,生长一年即可捕捞上市

一边是成熟的毛蚶陆续上岸,另外一边是新进的苗种陆续撒到海田。在码头上,记者看到卡车里装满了小毛蚶,有拇指那么大。

养殖户赵先生说,这些都是从河北引进的苗种,一斤大概50个左右,属于生长了一年左右的大苗。放养到海里以后,生长一年左右就可以上市了。此前,养殖户多半放养刚出生的小苗,一斤大概5000个左右,价格更便宜。但是,一年的小苗死亡风险更高,养殖户们更愿意选择大苗。

放养新苗

从去年开始,养殖面积开始翻倍增长。红岛码头负责人赵宇昌说,2022年以前,养殖户也就一两家。一年播种不到20万斤,去年直接增长到300多万斤。现在养毛蚶的渔民增加到几十户,今年的放养规模再次翻倍,超过500万斤。

为何养殖规模扩大如此之快?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底播养殖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此前,海蛎子的收益比较好,养殖规模扩张比较快。但受到一些自然因素影响,部分养殖户遭遇减产。2022年,半岛也曾进行过相应报道。水产专家也指出,海蛎子养殖存在盲目性、投机性,缺乏科学的环境评估和合理的养殖品种布局。

因为产量不稳定,不少养殖户的收益波动很大,陆续开始关注其他的养殖水产品。相比于蛤蜊、海蛎子,毛蚶的市场收益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小,不少养殖户纷纷转行。

放养新苗

昔日小众产品,如今盼望打通更多销路

“以前养殖规模小,销售不用愁,现在规模上来了,市场还没完全打开。” 红岛码头负责人赵宇昌说,此前,毛蚶属于小众养殖产品,整片海域也就一两家,在本地就能销售一空。

“蛤蜊一天最多能上岸20万斤,现在最多就能卖1万斤左右,差距还是比较大。”赵宇昌说,不像蛤蜊、海蛎子那样,市场认可度比较高,红岛毛蚶的知名度相对较小,再加上养殖规模突然翻倍增长,原来的销售渠道增长速度跟不上。

“我们希望能拓宽销路,养殖户的收益也能更有保障。”赵宇昌说,其实跟蛤蜊、海蛎子一样,毛蚶也得益于优良的水质,味道很鲜美,只是短时间内还没打响知名度。随着规模逐渐扩大,未来毛蚶有望成为红岛的一张新名片。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