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城市蓝图绘就,青岛如何发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解读本轮青岛总规
近日,《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获得批复,该总体规划是青岛历史上首个“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青岛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青岛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22日下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从青岛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格局中战略地位、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青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优势等角度,对本轮青岛总规进行了解读。
谈城市战略地位
四个城市性质、三个核心功能
本轮《青岛总规》明确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本轮规划立足青岛资源禀赋和国家战略赋予的责任使命,延续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定位,确定青岛城市性质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李晓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和一些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总体性的要求,所以城市发展一定要放在国家发展的大格局里面去看。本轮青岛总规提出了四个城市性质、三个重要的核心功能定位,反映了国家对青岛的要求,也可以看出青岛在国家发展、城市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本轮青岛总规中,放在第一位的城市性质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目前,我们国家60%~70%的经济和人口聚集在海岸带上,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是率先从4个特区城市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开始的。所以沿海城市的发展在国家发展大格局当中,是最重要的。如今城镇化、工业化进入“下半场”,沿海城市作为先行区,更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本轮青岛总规中将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放在青岛城市性质的第一条,也说明了青岛作为国家的沿海中心城市对于我们国家沿海地区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北方地区的发展,对于环渤海区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集中体现了青岛在国家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青岛作为中心城市的引领性和带动性作用。其次,历史文化名城,青岛作为第三批国务院批复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30年了。本轮青岛总规延续了历版总规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次纳入,体现出国家要求青岛保护好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历史文化、凸显历史文化的价值。再次,现代海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是沿海城市相互之间非常重视的一个命名和角色。“十三五”国家海洋规划明确提出了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上海、深圳、广州等滨海城市纷纷确立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我认为,如果国家要在沿海地区试点海洋城市或者海洋中心城市的话,青岛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海洋科研,青岛有海洋大学和海洋实验室;海洋航运,青岛有北方最重要的港口资源。但是作为一个海洋城市,青岛在海洋环境治理、海洋应急救援等方面还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港口建设,对标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港,在港口专业化程度和功能综合性上都需要提高。最后一条城市性质也非常重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无论是全球化、还是区域一体化,最重要的是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各种要素流动,需要有网络、有走廊、有节点、有枢纽。青岛叠加了门户和枢纽这两个要素,是典型的门户枢纽城市。青岛市整个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出海口,门户开放作用突出。近几年航运、航空发展迅速,铁路系统逐步完善,城市枢纽功能不断提升,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相匹配,这也迎来了城市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总体而言四个定位,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青岛的要求,明确了青岛承担的使命和担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青岛的特质,反映了青岛的既有优势和未来机会。
此外还有三个核心功能定位,制造业一直是胶东半岛以及青岛很重要的产业基础,也是青岛的优势;对外开放门户,青岛是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发展是城市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基因;国际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青岛拥有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世界最美的海湾,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谈环湾引领
确定“一核两轴三城”空间结构
本轮《青岛总规》强调构筑全域国土空间格局。规划基于青岛市自然地理格局、人口经济分布和城镇化阶段等特征,健全完善了“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节点城市-新市镇-一般镇”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不断增强环胶州湾城镇密集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提升平度、莱西两市产业人口综合承载力,打造蓝色硅谷海洋科学城、董家口临港产业新城,高标准推进南村、姜山等新市镇建设,构筑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
李晓江:环湾和沿海是青岛城市空间发展的两个关键词,青岛(东岸城区、黄岛、红岛)是围绕胶州湾展开的,同时东西两翼海岸带也很重要,东边有蓝谷科学城,西边有董家口港城,滨海沿线还布局了各类重要的城市公共设施。本轮青岛总规,“环湾引领”是核心空间发展战略,我认为首先要保护好胶州湾,利用好“环湾”这样一个滨水优势、自然景观优势、交通优势的同时,保持好胶州湾的生态环境,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子。其次,环湾沿海的布局特征,也带来了城市过于分散,增加了交通成本和服务成本。所以如何利用好环湾沿海的自然优势,彰显城市自然特色,同时又把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功能在空间上更加有效、更加高效、更加便利地组织起来,形成合理的城市框架,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轮总规确定了“一核两轴三城”的空间结构,在这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这个方案是基本契合青岛自然山海地理格局和一直以来的空间发展规律。同时,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一点是进行全域全要素各类资源的统筹安排,本轮总规空间布局结构层面规划过程中,考虑了城市性质定位和核心功能的承载空间布局的统筹安排,比如蓝色硅谷重点承担海洋科技创新功能,董家口港城重点承担港口航运和临港产业功能。
谈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做好海洋的保护、研究、开发
本轮《青岛总规》提到合理保护与利用海域空间。坚持集约用海、保护优先,严守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到2025年不低于41.68%;划定严格保护、限制开发、优化利用3类岸线,实施海岸线分类保护;落实海岸建筑退缩线分级管理制度,保护滨海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田横岛、灵山岛、竹岔岛等7个有居民海岛,对113个无居民海岛实施用途管控。协同布局陆海产业空间,合理保障交通运输用海、渔业用海和特殊用海需求。
李晓江:建设好现代海洋城市,就是做好海洋的保护、海洋的研究、海洋的开发等。目前青岛在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方面做较为突出。下一步建议青岛在建设海洋城市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海洋科研创新,关键是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尤其是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的海洋人才在此集聚,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海洋科研和科创基地。同时,要做好海洋运输、海洋捕捞、海洋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各类产业发展都需要岸线和滨海空间资源,但是滨海岸线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重点是如何统筹好生活和生产对于滨海岸线资源的需求。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坚持陆海统筹,对于滨海岸线和空间资源进行了全面安排,尽最大可能保护好自然岸线;居民生活区所在的城市地区岸线规划生活岸线,提高亲海性;合理安排生产岸线为未来潜在的海洋产业预留一定的空间,注重港产城融合发展。另外,青岛港作为山东港群的核心枢纽港,未来还需要往国际航运中心方向发展,强化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作用的契机,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出海口的作用,提高港口的集疏运体系,加大与沿黄内陆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合作,通过在西安、兰州等地设置无水港,推进多式联运,增强港口枢纽功能,提升港口能级。
谈宜居城市建设
构建公平共享、弹性包容的城市生活圈
本轮《青岛总规》强调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按照公平共享、弹性包容、分级配置、适度超前的原则,以管理服务人口为基础,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福利、商业设施,构建都市、城镇和社区三级生活圈,满足市民高质量生活要求。结合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优化居住用地布局,新增保障性住房优先在轨道站点、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节点周边选址,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口袋公园为补充的多层次公园体系,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休闲游憩空间达到人均15平方米,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
李晓江:城市如何让老百姓满意,这是一个核心话题,也是个难题。本次规划提出构建公平共享、弹性包容的城市生活圈,强调了要提供全龄友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发展到新的阶段,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很大,要充分了解城市新市民、旅游人口、商务人士、创业人群等不同诉求,提供精细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和特色空间,使城市能够体现公平、共享理念,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对于城市新市民,要帮助他们解决好住房、医疗、养老,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游客,首先要提供他们没有看过和体验过的东西,这样对他才会有吸引力,另外还要能够提供安全、方便、性价比高的出行、住宿环境等;对于商务人群,要能够提供便捷的航运交通、铁路交通。另外,还要保留一定的低成本空间给低收入群体。城市建设还要体现对生命全过程的关注,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推进儿童友好型、养老型的设施建设。本次规划也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相融合、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最后,青岛还有国际化的要求,要成为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要能够吸引国际的旅游者、商务人群,需要城市更加包容,提供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设施和服务。
谈文化旅游特色
把历史文化渗透到青岛骨子里
本轮《青岛总规》强调彰显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保护好齐长城遗址、琅琊台遗址及崂山等风景名胜区,完整保留历史城区空间肌理和街道格局,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有序利用,传承历史文脉,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统筹“山海岛城湾、田园林水乡”各类景观要素,加强滨海、近山、临河、沿路等重点地区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构建“延山透海、城景相融”的国土景观格局,延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特色。
李晓江:国家授予青岛历史文化名城已有30年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一直是青岛的城市特色,“碧海蓝天”代表着自然环境,“红瓦绿树”代表的是文化风貌。所以青岛最大的旅游价值,一方面是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自然遗产。本轮规划提出系统完整保护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国际旅游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具有人文和自然双重价值,把物质文化保护好的同时,挖掘和弘扬非物质文化,突出背后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的审美。发展国际旅游和保护历史文化应该密切相关,把历史文化渗透到青岛的骨子里,变成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一种城市的风尚、城市的风气、城市的审美。一方面保护、传承、挖掘弘扬好既有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响应老百姓的需求,思考不同人群的需要,培育新的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包容和多样性。
(半岛全媒体记者 于红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