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医32年,从不敢外出旅游!一家三代“医”脉相承,乡村医生姜云的“家常”
入冬以来,59岁的乡村医生姜云入户随访老人更勤了。姜云在青岛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常家村已奔走32年,一家三代“医”脉相承,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这片热土上,姜云和婆婆赵玉梅两代人肩背医药箱的身影印在每位村民心中,而村民们又是她们最真实的牵挂。近日,记者跟访姜云的日常,感受一家三代人的杏林情怀,感受他们眼中的时代变迁。
克服恐惧
32年坚持夜间出诊
11月18日下午,当记者来到姜云所在的常家社区卫生室时,她正忙着为一位老人测量血压,姜云细心地嘱咐老人,降压药不能断下,要按时服用。整个卫生室收拾得干净整洁,而看病,开药、刷医保、输液都是姜云一人完成,没有助手,从常见的感冒发烧、跌打损伤的处理,再到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姜云全都游刃有余。
居民来到卫生室找姜云
“当时上的卫校,毕业以后,就是干乡医,这个就是在村里干”,选择留在乡村工作,姜云从不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一晃干了32年,姜云开玩笑说自己也从大姑娘变成老太太了。
“其实也感觉累,但是静下心想想,病人更渴望能够得到帮助”,姜云跟记者回忆起这32年的过往。“现在想起那一晚的经历,还会感觉害怕,不由心头一酸。”姜云跟记者回忆,16年前的一天她在夜间出诊,在病人家里结束看诊以后,途经一片竹林,下雨声掺杂风声、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漆黑的寒夜让姜云不由心里发怵。想到病人家属也跟在自己的身后护送,她感到了一些心安,但当姜云尝试与家属聊天缓解紧张心情时,却发觉并无人回应,回头看去,空无一人,此刻姜云十分害怕,那滋味此生难忘。
姜云上门看诊
在姜云家里,记者看到一个手电筒,放在最明显的位置。以前,乡村道路还未实现全部夜间亮化,姜云夜间出诊,都需要随身带着手电筒照明,而如今乡村主要道路全部亮化,就连很多小胡同都有照明,这为姜云的夜间出诊也提供了很多便利。
姜云告诉记者,特别是冬天,睡到夜里十一二点或者是凌晨一两点的时候,确实是谁也不愿意起来,但当她接到电话,就知道这时候一旦叫她,就是紧急情况!每次想到这,姜云还是能够硬着头皮坚持夜间出诊。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姜云便会不断提醒自己,要读懂每一张面孔背后的渴望和对一个个家庭的意义。
精准预判
成了老人的“医”靠
“大娘我这就去,你不用急。”正当记者跟姜云聊天的时候,姜云接到了常家社区居民张敦香的电话,姜云收拾好医疗箱,急匆匆拿着血压表出门了,穿过一条又一条胡同,路上碰到好几位居民,都热心地跟姜云打招呼,询问她又是出诊了。
只要病人她,姜云就会上门
“随叫随到,不管白天黑夜,她婆婆也来过,他们这一家可好了!”长期卧床的张敦香老人告诉记者,她刚从医院治疗回来,需要密切观察,姜云便经常上门。张敦香跟记者感慨,她得到过姜云一家两代人的帮助,就连自己的两个孩子都是姜云婆婆给接生的,这些恩情她都记在心里。
姜云入户为居民测量血压
姜云嘱咐居民吃药注意事项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下雪,只要病人叫到了我就去,这就是我的工作!”
姜云说,她除了定期随访老人,还有一些从医院回来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需要坚持上门护管,直到病人康复。
作为乡医,姜云其实是身兼数职,既要诊断疾病,又要宣传保健知识。
“我去上门测,他一分钟心跳就33次,我寻思是表不好使嘛,我又给他量了一遍,又测出32次,我直接就联系他儿子了。”姜云说,她在一次慢性病随访中发现高大爷的心率不正常,也正是这次及时发现挽救了老人。因为到医院治疗及时,安了两个起搏器,现在老人恢复良好,姜云也会经常按时上门提醒老人及时服药注意饮食防止病情反复。
“姜大夫真是人好脾气好,为人服务态度好!”随后记者跟随姜云又来到高孝环老人家中测量血压,老人热情地招呼姜云把她好一顿夸,姜云嘱咐老人降温了要多穿衣避免感冒。
即便是没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救死扶伤事迹,但姜云是乡村百姓离不开的“生命守护者”。慢性病也是“杀手”,每一种轻微的病症反应背后,可能有潜在的健康风险,姜云需要预判这些风险。“现在根据老人们的症状,就能预判是不是血栓、脑梗。”姜云说,每次发现老人有相关症状的时候,她都会及时提醒老人的家人去医院确诊治疗,结果90%都符合她的预判,帮助很多老人及早干预治疗。
这些年,政府为农民就医创造了更多便利条件,让当地群众看病更省心了,但是姜云依旧没有停下忙碌的身影。
“常家村有1400多人,但是别的社区居民来就诊也不能拒绝。”作为常家村的乡村医生,姜云不仅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治疗保健,周边的几个社区也常有人奔走到此寻求治疗。伴随着城镇化,年轻人多数外出工作搬离,现在村里中老年人占比较多,每当听闻老人腿脚不便甚至是无法下床行走时,姜云便会带上医疗箱上门服务,每一户老人的身体状况她都了熟于心,村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有她的足迹,在她眼中,能做的就是守护好百姓的健康线。
家风如斯
三代人的医道传承
医者如光,虽微至远。在姜云婆婆家中,还有姜云为其拍下的工作照,记者看到,照片上是赵玉梅老人举着注射器正在配药的场景。
其实,姜云有求必应的奉献精神也源于婆婆赵玉梅的影响,84岁的赵玉梅年轻时就是村里的乡医和经验丰富的接生婆,从医长达52年之久,姜云也接过了婆婆的接力棒,毅然走上行医之路,两代人加起来84年的乡医工作,也成为全国无数乡医的缩影。如今,三代人都在为乡亲们服务。
姜云与婆婆合影
“碰巧了,一晚上能跑三家,刚接生完这家就要往下一家赶!”赵玉梅对记者回忆,当时的医疗条件相较于今天要艰苦很多,那时的“赤脚医生”也常常充当着接生的角色。在许多出诊赶路的过程中,很多山路路况复杂,崎岖泥泞,经常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出诊有接近四公里山路,都是赵玉梅一步一步走过去的。
“不管是老的少的,穷的富的,只要人家一叫门,我就赶紧跑。”赵玉梅说,儿媳姜云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跟她当年的选择是一样的。
几十年来,常家村的卫生室从老式的砖瓦房变成标准化社区卫生室,医疗水平不断完善;道路硬化环境设施不断提升,交通更加便利;新生儿出生都会提前到专业化医院待产,既科学又方便,乡村居民幸福感日益增强,姜云一家是见证者。
“我们的家风是仁心仁术、德医双馨!”能够促使孩子们在毕业后选择继续从事医疗工作,自然也离不开姜云的言传身教,姜云拿着家里的全家福跟记者介绍,自己大女儿毕业后在青大附院从事护理工作,小女儿毕业后在幼儿园当保健医生,外甥女毕业后也在医院从事药剂师工作。
一代代言传身教,让三代人始终不负所托。
“每次孩子们休假回来,村民们找她们打听什么病去什么医院科室,哪位专家技术高超,她们都给问得清清楚楚的。”赵玉梅告诉记者,家里的孩子们都是热心肠,对于这些询问,孩子们也是都放在心上,及时给出答复。
“这份工作就是觉得走不出去。”姜云说完笑了笑,在记者离开之前,姜云告诉记者,她也羡慕朋友从桂林等地游玩发来的照片。做乡医的32年里,姜云从未出过远门旅游,尽管孩子们多次劝说她,她最多能接受出去一天,早上出门,下午早早回到卫生室,她怕老人们找她等得发急。
“因为放不下这些常家村的乡里乡亲,如果出去时间太久了,会收到许多人的问诊电话。”姜云说,两个女儿都是带着爸爸去旅游,而她留在家里为老人坐诊,时间长了,孩子们也能真正理解她了。
32年,没有轰轰烈烈,只有每天的忙忙碌碌甚至唠唠叨叨。对乡医姜云来说,这是自己的家常,更是自己的“常家”……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迎雪 实习生 王阔)
- 半岛V视 | 当乡医32年,从不敢外出旅游!一家三代“医”脉相承,乡村医生姜云的“家常”
- 从借教室到7层教学楼!青岛市老年大学成立40周年,32年教龄教师讲述发展故事
- 第32届金鹰奖揭晓!范伟、赵丽颖分获最佳男、女主角奖
- 32岁网红“云南阿奎”脑溢血昏迷8天离世,此前患高血压经常熬夜,妻子:4个孩子和爸妈,我们该怎么办
- 青岛滨海学院喜迎32周年华诞,凝心聚力铸就内涵发展新篇章
- 我国成功发射天启星座29~32星
- 山东32款产品入选中国好礼,多项好品首次入选
- 今日有雨!青岛今天市区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7℃
- 青岛今天北部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雨,市区最高气温32℃
- 医脉相承 薪火相传 |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召开资深专家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