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弦歌不辍,以致未来

2024-12-02 20:04 海报新闻阅读 (5064) 扫描到手机

  海报新闻评论员 李士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用这17字直白而热烈地表达了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敬仰之情。两千多年间,一批又一批文人志士来到山东曲阜,登临尼山,拜谒孔子,探寻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而今,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这里,寻根溯源,叩问何以中国的答案。

  11月30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探寻文化根脉,传播儒韵新风,带领人们开启了一场精神巡礼。

  溯源,方能知来处

  中华大地,名山无数,但尼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原因何在?与众多名山大川相比,尼山可谓“其山不高,其水不深”,但它依旧是钟灵毓秀之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两千多年前,孔子诞生于此,并创立儒家学说。当我们站在21世纪回望来时路,儒家学说始终在漫长的时代洪流中成为支撑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为民族的发展提供着丰盛的文化滋养,至今依旧熠熠生辉。无论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这些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在民族发展、国家治理中提供着广泛而厚重的思想根基。不仅如此,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早已内化为普通大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成长、成人、成才提供着精神的指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些根植在中华儿女精神内核中的价值观,均发源自尼山。我们看到,在“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中,儒风儒韵如春风细雨,在这里,人们找到了思想源头和精神依归。

  传承,方能护长青

  “华夏泱泱,其道煌煌,斯文在兹,厥后克昌……”今年9月底,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人们或在现场一齐向至圣先师行鞠躬礼,或在网端“云祭孔”。千百年来,祭孔大典何以代代相传?在“何以中国”的追寻中,我们体悟到,思想的光芒足以穿透历史,文化根脉的延续生生不息。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坚守中,中华文明才得以绵延不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山东,除了整理出版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还计划以十年之毅力,完成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让传统文化典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赓续中华文脉;在曲阜,“老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与“新三孔”(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遥遥相望,在接续与对话中实现文化的传承;而在鲁源新村,人们可以诵读儒家经典,学习儒家“五常”以及品尝孔府美食、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处处“流淌”的儒家文化,在儒风鲁韵中体味“何以中国”。

  创新,方能致未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是根本要素。惟其不因循守旧、革故鼎新,传统文化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而这,也正是传统文化能够打动现代人的独特密码。为此,山东全力聚焦一个“新”字,将文化的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写出了“新”意、绘出了“新”篇章。

  尼山圣境景区里,游客们可以利用AI技术,来一场跨越时空的穿越,与孔夫子对话、互动;在“山东手造”展区,传统技艺搭乘新时代的流行元素,成为备受喜爱的文创产品;一座座博物馆里,借助数字技术与现代科技手段,文物们纷纷变身“网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打卡;“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上,文化+旅游的融合让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消费更加鲜活地走进人们的心里……

  齐风鲁韵,文脉悠长。时光可以标记来路,也见证未来所向。在“何以中国”的追问中,我们愈加笃定,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弦歌不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