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弦歌不辍丨探秘地心的造“梦”者

2024-12-02 20:36 人民网阅读 (8699) 扫描到手机

2024年11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梦想’号不只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给全人类提供了一把打开地心的钥匙。”近日,在“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活动现场,“梦想”号副总设计师赵建亭如此介绍。

开拓创新:打造海上的移动“国家实验室”

赵建亭在“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活动现场进行演讲。人民视频供图

深海深渊,一度被认为是海洋科考的“禁区”,但同时又是科学研究的“富矿”。近年来,随着各类深海探测“神兵利器”不断问世,这个“未知世界”的大门正被逐步推开。

利用大洋钻探船钻获地球深部岩心,正是科学探秘地心的路径之一。

“以前人类对地球深部知道得太少了,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一点算一点。”赵建亭表示,“梦想”号的最大钻深达到11000米,科学家今后有望在茫茫大海上寻找到合适的位置,实现“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梦想。

如果将“梦想”号比作一艘渔船,“捕鱼”仅是它的主要功能之一,船上的“厨房”同样颇具匠心——这条被形容为海上移动“国家实验室”的科考船,拥有9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装配了150多台精密实验仪器,配备的先进综合信息化系统可以实时汇聚分析2万余个监测点数据。

“就像汽车能监测到胎压、零部件损耗一样,对于‘梦想’号而言,这个系统也能详细监测到这条船每个系统、每个设备的运行状态。”赵建亭形象地举例。

花更少的时间,做更大的事。“梦想”号为科学家们带来了充足信心。但赵建亭坦言,深钻就像在海底开一个“盲盒”,能够获得的结果是未知的。“但这也是最大的吸引力!”

团结协作:汇聚深海探测的中国力量

赵建亭在“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活动现场进行演讲。人民视频供图

2017年底正式立项,2020年5月完成初步设计,2021年11月启动建造,2024年10月完成综合海试,11月正式入列。造“梦”并非一蹴而就。

“海上钻探就像在汹涌的波涛里扎马步,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底盘,不然船就像在大风天走钢丝的醉汉。”“向更深处作业,还需要一杆强有力的钻探头,犹如标枪直插海底。”……赵建亭用一系列生动语言,形容设计制造梦想号的难点。

“这种船型此前国内没有先例,需要重新整合技术资源,从零开始设计制造。但这也是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一次好契机。”

谈及最初接到任务时的感受,赵建亭的语气竟意外地有几分“云淡风轻”。

这份底气何来?他告诉我们,我国在工业制造能力上的跃升和各领域设计研发经验的积累,让他始终相信建造这艘“梦想之舟”必将美梦成真。

研发设计过程类似于“拼积木”:在立项之初,研发设计和建造团队分解出大约10大类5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此后,全国150多家参研参建单位联合攻关。

在国际上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搭载全球最先进的新型30兆瓦蓄能闭环电网,全船综合能耗降低15%……百余项发明专利、多项首次首创,最初的构想在通力协作下,从设计蓝图成为国之重器。

如今“梦想”号已扬帆起航,但造“梦”者的脚步仍未停歇。赵建亭告诉我们,当科学家找到合适的钻探位置后,地壳和钻机要“硬碰硬”,这还将给钻探系统作业的工艺设计带来一轮全新挑战。

拓展国际合作:开启全球海洋科考新篇章

赵建亭在“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活动现场进行演讲。人民视频供图

从数千米的深海海底向下钻探,作业环境特殊,对钻探平台的要求极高。曾经,全球唯二的大洋钻探船美国“决心”号和日本“地球”号,是深海研究人员钻获岩心为数不多的平台选择。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等专家在南海取得高质量连续岩心共计5500米,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研究取得了3200万年的深海记录。随后,中国科学家参与了多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但并未担任过“主导者”的角色。

“过去咱们国家的科学家,只能搭乘外国的船去研究,想上船,要先报方案,再缴纳千万美元的巨额会费‘买船票’,打到的岩心还得放在别国的岩心库,憋屈啊!”赵建亭表示,“梦想”号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大洋钻探船的国家,将具备自主组织航次的实力,从而在国际大洋钻探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来,赵建亭认为,主导并不意味着封闭,“梦想”号今后能为全球开展大洋钻探研究提供重大平台支撑,进而拓展国际海洋合作。

“在这个中国科技工作者精心搭建的‘舞台’上,期待全球科学家‘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