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泊里红席编织忙!从业近70年的老手艺人赶春节订单,年轻人不愿再“入行”
在农村老家,过年铺一领新席,是祖辈传下来的习惯。谈到席子,在青岛就绕不开泊里红席,凭借着冬暖夏凉、绿色天然纯手工的独特优势,泊里红席传承千年。年关将至,编织泊里红席的老手艺人肖长全的订单也早已经排满,从早上五点多到晚上七点多,老两口都在“地屋子”里赶工,忙活9天能够制作出一领红席,卖2000多块钱。虽说名声在外,但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做泊里红席的性价比并不高,如今专门编织泊里红席的手艺人不断减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断档的风险。
肖长文夫妇正在编织泊里红席
订单排到春节后,老手艺人“地屋子”里编制红席
12月11日,记者驱车来到泊里镇张家庄村,在村庄东南侧有几处半地下的低矮房子,这种房子被当地人称作是“地屋子”。
“编我们的泊里红席,不能在干燥的房子里,房间的湿度需要足够,我们这种半地下的地屋子,能够达到要求,一会进去的时候一定要低着头弯着腰,不然很容易碰头。”进入地屋子前,74岁的肖长全特意嘱咐记者。
地屋子
进门后,肖长全赶紧把低矮的屋门关上,“外边干,开着门地屋子里的湿度就不够了,编席的篾子就容易断。”
走进地屋子,记者注意到,屋内还是几十年前的土地面,并没有用水泥找平。“你看地面都是湿润的,这样的地面才能编席。”肖长全向记者继续介绍。
在地屋子里,除了肖长全外,还有他的叔伯兄弟肖长文夫妻俩,肖长文同样也已经74岁了,这样一个地屋子,恰好能容纳两家人编席。
当天肖长全正在刮篾子,他们一家人正在赶制别人前段时间定制的一领席。“我们这个是一个特大号的,客户找我们定制准备拿来送礼的,泊里红席也是我们这里的特色,送礼有面子,尤其是家里的老人特别喜欢。”肖长文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随着年关将近,编织泊里红席的手艺人订单也多了起来。“我手里压着好几个订单,需要春节前做出来,人家都等着过年用。”肖长全说。
一领席卖2000元,老两口五点起床干活要忙9天
泊里红席,是用红、白两色的席高粱桔制作而成的,肖长全家的高粱都是自己家种的。秋天高粱收货后,将高粱杆保存好,经过去根、剔梢、破坯子、刮篾子、编隔子和挑席子等多道工序之后,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纹饰的图案。
编织红席的篾子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肖长全拿起一根根破坯的条子,放在长条木头上用一把长刀剔除里面的瓤,只保留下光滑有韧性的皮。“这个就叫作刮篾子,刮出来的篾子才是我们编席需要的最终材料。”
在一旁,肖长文夫妻俩正在忙碌地编隔子,所有的篾子都是一根根用手穿插在一起的,隔一两根就要压一下,百余根篾子在他们手中起舞。
手工编织
“每天早上五点多,我们两个就来到地屋子干活,一直到晚上7点多,这一领席我们两个人大概要用9天的时间,一平米卖500元,一领席就2000多元。”肖长全说,自己从六岁就跟着父母编席,到今年已经将近70年了。“六岁的时候在旁边看父母编席,一来二去就中了父母的‘圈套’,让帮着收边,从那时候一直干到现在,在生产队的时候,我们也是编席挣公分,后来大包干了,也是自己编了自己卖。”
肖长文妻子正在收边
肖长全正在刮篾子
肖长文夫妇正在编织泊里红席
肖长全告诉记者,他们老两口一年能编30多个泊里红席,几乎全年无休。“儿媳妇也在给我发抖音宣传,有各地的客户来定。一年挣个6万块钱,对我们两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也可以了。”
年轻人不愿再“入行”,以前全村编席目前只剩不足十户
两个人忙活9天编出的席卖2000多元,这2000多元是包含了所有的人工费、材料费在内,也包含了自己种高粱的时间成本。“合算下来一人一天毛利润是100元出点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根本没有愿意干的。”肖长全说,村里四五十岁的人有不少会的,但是都不干了,“不如出去打个工挣得多。”
肖长全告诉记者,张家庄村有大约200户村民,原先村里有八成多的人家编红席,如今还干这个营生的只有四五户了。
不挣钱,也卖不动。记者了解到,像肖长全这样在十里八乡比较有名气的泊里红席手艺人全年都有订单,但是还有不少手艺人自己编了席到泊里大集上卖也卖不上价钱。
“集市上有卖1500元左右一张的,来赶集的老百姓也不愿意买,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纯手工编织的泊里红席跟现在流水线制作的人造革的席面相比贵了不是一星半点,那些成品的席子几百块钱就能买个很好看的。”肖长全说。
列入非遗,老手艺人盼着泊里红席重放光芒
肖长全告诉记者,前些年想要通过机械编织的方式替代人工编织,扩大泊里红席的生产,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些篾子太脆弱了,经不住机械的编排。”
“我们村很快也要搬迁了,到时候地就没了,也不能种高粱了,不知道泊里红席我还能编多久。”肖长全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为了传承泊里红席,多方也都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2009年,泊里镇张家庄村成立了红席专业合作社;2011年,“泊里红席”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为了对泊里红席进行保护和进一步传承,“泊里红席”商标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为国家地理商标。
“现在希望我们泊里红席能被全国更多的网友知道,来采购,打开市场,这样,放下这门手艺的编席人就会重新入行,年轻人也能继续做这件事。”74岁的肖长全说出了自己的期盼,“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在我们手里。”
(半岛全媒体记者 尹彦鑫)
- 半岛V视|一张席编9天!年关将至泊里红席编织忙,七旬老手艺人赶制春节订单
- 封面人物|默默耕耘70载 “中国好人”李振华资助两千余名学生走出大山
- 泊里镇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开展出租汽车驾驶员普法宣传活动
- 新时代美德信用 | 泊里镇开展“老有所忆 定格时光”老年人爱心拍照志愿服务活动
- 新时代美德信用 | 泊里镇开展“老有所忆 定格时光”老年人爱心拍照志愿服务活动
- 青岛西海岸新区2025年“优选计划”选聘70人
- 三代人的传承!老手艺人坚守香油坊
- 何以中国|在山东手艺人的案头 一把刻刀能解锁多少种可能?
- 何以中国|泊里红席——走进泊里,探寻指尖上舞动的千年技艺
- 习近平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