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再提速!青岛地铁9号线最深的车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12月29日,随着最后一组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由青岛地铁集团第一建设分公司建设,中建青岛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承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青岛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埋深最深的车站-正阳中路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标志着9号线建设进入了“加速跑”新阶段,为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使用不锈钢模板,将“高颜值”混凝土从地上搬到地下
在正阳中路站现场,可以看到主体结构采用了饰面高性能混凝土,其表面颜色均匀,如镜面般光滑平整,明缝、蝉缝规律排列,就像给建筑结构物穿上了一件自然又漂亮的外衣。
以往,清水混凝土常被用于博物馆等地上结构的公共建筑,外观质量呈现自然质感基本不涉及渗漏问题。而地铁车站站身处地下,环境复杂,面临土壤压力、地下水渗透等多重挑战。那么,究竟是如何将“高颜值”混凝土从地上“搬”到地下呢?
据青岛地铁集团第一建设分公司业主代表李壮介绍,饰面高性能混凝土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能够满足地铁车站等结构的承载要求。与此同时,其耐久性能出色,可以抵抗盐碱、地下水等各种环境因素的侵蚀。
不过,相比传统混凝土,饰面高性能混凝土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也有‘闹脾气’的时候。业主代表李壮表示,“饰面高性能混凝土”容易出现外观质量不佳、出现裂缝、渗水等“顽症”,影响地铁车站的整体美观和耐久性。
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难题,项目管理团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严格把控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精确配比混凝土混合料,并进行多次施工参数试验。通过缩尺试验确定了EP-06脱模剂、脱模剂的施工方式(喷涂)以及有效时间,透明箱试验确定了混凝土振捣方式、振捣时间,样板墙施作确定了布料孔间距,采用不锈钢覆面模板,确保混凝土表面的光泽度和平整度。不仅如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钢筋方面通过钢筋优化“三道合一”,钢筋安装“1234”法则,钢筋精细处理一扎一标一安装等措施保证混凝土实体质量,降低结构开裂的风险。模板方面通过采用1+5不锈钢模板、模板背后填充保温岩棉、定位销等措施满足模板“五不”要求(不变形、不沉降、不漏浆、不污染、不流动)的同时,周转利用率可实现最大化。在混凝土方面通过对商混站实行四专管理:专线管理、专仓管理、专料管理、专班调度,实现混凝土“不渗不漏、内实外美”优质目标的源头把控。在浇筑养护方面通过创新性引入冷却降温系统、智能恒温养护设备和一拖四高频振捣棒等先进技术有效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期间的峰值温度,减少有害裂缝产生;智能恒温养护设备采用“五度联控养护机制”,给混凝土穿上了自适应、自调节的“新衣服”,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恒温恒湿,确保混凝土在养护期间可以正常发育,减少温差裂缝和干缩裂缝;而一拖四振捣棒则可以提高振捣效率和质量,不仅美观、高效、安全、环保,还最终实现了混凝土成品色泽一致、表面光滑,达到了镜面般的完美效果。
创新引领,班组建设激发一线活力
正阳中路站为地下四层双柱三跨框架结构,是9号线唯一的四层车站,也是基坑最深的车站,负一层侧墙高度为4.3-6.5米,比标准车站的墙要高很多,这就导致模板承受的侧向压力大,矮边墙与侧墙接茬部位总是存在错台情况,直接影响侧墙的观感质量,对此项目两进人员与班组作业人员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案。
为解决这一问题,混凝土班组“两进”人员带领班组成员到其他优秀站点观摩学习,组织研讨会。经过多轮讨论,班组长刘宗泽提出了将保护层剔凿掉,侧墙与矮边墙保护层一起浇筑的方案,从技术上彻底解决接茬错台问题,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一个小优化,解决大难题。问题的解决带来的不仅带来了施工质量的提高,更是从根本上提高了班组作业人员的积极性。从问题的发生到观摩观学习、专题研讨、提出方案、落地实施,一系列的过程都有班组成员的参与,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中建一局青岛地铁9号线项目自开工以来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扎实推进班组建设,通过浇筑、振捣、养护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全过程控制,将高品质混凝土施工工艺的每一步细节都融入“小立法”当中,继而通过深化“二次分配”,对侧墙采用单板考核,进行兑现,成功激发了班组成员标准化施工作业热情,从而确保了混凝土施工的高质量完成。
作为2023年山东省重大项目,青岛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是青岛市北岸城区的东西骨干线路,项目建成后将串联起青岛市城阳主城区、高新区上马街道、惜福街道等重要区域,可有效破解交通拥堵难题,大幅提升路面交通疏解能力,对于推进城阳区与东岸中心城区的深入融合,加速实现城阳区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中心城区功能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在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的监督及青岛地铁第一建设分公司的指导下,中建青岛投资建设有限公司项目总部及中建一局青岛地铁9号线项目部将继续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目标,以班组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速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各项施工任务。(通讯员 宋雷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