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时评|胶州新春秧歌会: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与文旅融合新契机
半岛网2月21日讯(记者 于千千)在华夏大地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姿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山东胶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众的情感记忆。2月12日(正月十五)上午,2025年胶州市新春秧歌会举行,来自胶州市各镇(街道)的60支秧歌表演队伍、1100余名演职人员,轮番登场,奉献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古韵新姿,春节舞台上的文化盛宴
春节,向来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欢庆喜乐的重要时刻,也是各类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黄金契机。“咚咚锵,咚咚锵!”随着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刘家村鼓乐团带来的《迎宾鼓乐》响起,秧歌会拉开帷幕。胶州市新春秧歌会由来已久,至今已连续举办35年。2025年新春秧歌会以各镇(街道)和村(社区)及胶州市民广场、秧歌城广场为活动阵地,采用主会场展演和基层展演相结合的形式,组织秧歌队伍和民俗表演队伍展演,营造“全城欢动,全民共享”的节日氛围。
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堪称一绝,其核心动作“扭、摆、拧、翻”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韵律的舞蹈语言。舞者们通过灵活多变的腰肢扭动,展现出如风中杨柳般的婀娜之态;夸张有力的手臂摆动,释放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巧妙细腻的身体拧转,勾勒出优美的“S”形曲线,尽显胶州秧歌独特的体态之美;利落干脆的翻身动作,则为整个表演增添了灵动与洒脱之感。不同角色的舞者在表演中各司其职,又相互呼应。现场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与热闹的秧歌表演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年味的文化画卷。
岁月沉淀,非遗传承的历史脉络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相传起源于清朝民间卖唱形式,后加改进定型,以“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独特艺术魅力而著称于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融入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经代代传承与发展,逐渐演变成如今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在过去,胶州秧歌的传承主要依赖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和家族传承。老一辈的艺人凭借对秧歌的热爱与执着,将这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他们在田间地头、庭院街巷中,耐心地教导着后生们每一个动作、每一段节奏,使得胶州秧歌的火种得以在民间延续。 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代文化和娱乐方式的冲击给胶州秧歌的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关注逐渐减少,传承人才出现断层,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现代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导致胶州秧歌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
面对这些困境,胶州市政府与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胶州秧歌。2006年,胶州秧歌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市被评为“中国秧歌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5年春节,胶州秧歌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非遗晚会》,再次向全国人民展现新时代的秧歌风采。
融合创新,探寻非遗发展新路径
今年的胶州新春秧歌会,不仅是一次传统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对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胶州秧歌积极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胶州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胶州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我们要积极探索胶州秧歌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之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和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欣赏到胶州秧歌的魅力。同时,要将胶州秧歌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胶州秧歌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文创饰品、动漫作品、影视作品等,进一步拓展胶州秧歌的市场空间。
胶州新春秧歌会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它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和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胶州秧歌为纽带,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让胶州秧歌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