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学习方法让他受益终生 听青岛50后退休教师韩钢回忆高考经历

2019-06-07 21:42 半岛网阅读 (193602)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刘恺琦

出生于1958年的韩钢,是青岛市中心聋校退休教科室主任,一名高级教师,回想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仍历历在目。1978年夏,是恢复高考后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的第一年。“高考,上大学!”这是1978年里最令人激动的事情。那年,正值韩钢高中毕业。考大学,是他最大的愿望。

韩钢告诉记者,他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也一直支持他考大学。“我从小就很喜欢读书,喜欢做科学实验,哥哥给我买的一套科学实验器材,我自己能无声无息地‘捣鼓’半天。”韩钢说,1977年“文革”结束后,《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再版发行,他托人花了11元钱卖了一套,“当时11元钱是1个人半个月的工资,是我从5分、1角,一点一点攥起来的全部积蓄。甚至连母亲给我开运动会买饭的钱,我都不舍得花,好攒钱买书。”喜欢看书、逛书店,是韩钢的一大爱好。前一阶段整理书橱,孩子还惊奇地说:“哇,好多书比我年龄还大呀!”

上学期间,韩钢在初中和高中都曾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颇受老师们的喜爱和表扬。每到期末,他都会从学校里拿回这样那样的奖状,也一直把考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高考恢复后,我们从1977年底根据文化课成绩重新进行了分班,对有意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调剂了各学科的优秀老师给我们上课,加大了辅导力度,晚上也增加了辅导课。科学系统的将各学科知识进行了梳理。”韩钢回忆,他将老师教的学习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灵活应用,如需要记忆的政治、地理、历史等,每天早晨的背诵概念和复习资料的重点,提炼出其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记忆,这也为他在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我在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口袋中装一个小本,将要记忆的内容都记在里面,一边背,一边走路。有一天,还撞到了电线杆,头也撞了一个包。”

1978年7月20~24日,高考开始了。“记得我是在青岛四中参加考试的,科目为政治、物理、历史、数学、化学、地理、语文和外语。”回忆起高考的经历,韩钢感慨收获很大,如严密的计划性、守时。“我对每个学科都制定了复习计划,什么时间复习到几点,哪一天复习第几章等等。这个习惯保留到现在,对我的工作影响非常大,甚至都影响了孩子。还有记忆的窍门与方法,知识的系统归纳,如整理提纲,画知识书以及举一反三的方法等等,使我终生受益。”他到学校工作后,从事过不同的工作,但都能游刃有余的做好。在教学中,自己不仅重视知识教学,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相关的知识。

韩钢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依旧不断学习,努力钻研,被聘为青岛市教育技术专家,曾获得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等称号。1988年刚刚开始职称评定,就破格评为一级教师。先后担任了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组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聋校美术教材副主编、《青岛特殊教育》杂志责任编辑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光发热。

“我认为,参加高考是人生经历的一笔财富。参加高考,不一定能决定人的一生,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方向,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对今后的工作都会有帮助的。”韩钢也预祝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考试顺利、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