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丨从油印判决书到电子卷宗免费打印 科技进步助力司法审判更加公开透明
原标题:壮丽70年丨从油印判决书到电子卷宗免费打印,科技进步助力司法审判更加公开透明
半岛记者 李珍
70年沧桑巨变,国家的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发展亟需法治护航。70年间,青岛法院的发展也随着国家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发展进步。从以打击犯罪的刑事案件为主到如今民商事案件新类型不断涌现;从手写判决蜡纸油印到网上立案和智慧法院建设;从立案登记制到司法责任制改革,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不变的是对公平正义的坚守。
1949年7月11日,在德县路2号胶澳帝国法院旧址上,青岛市人民法院成立。1955年3月24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青岛市人民法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共有内设机构5个,干部80人左右,负责青岛地区民事、刑事案件的审理。
1984年11月28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法医技术处,负责刑、民事案件的法医鉴定工作。
1987年8月19日,青岛市编制委员会批准同意中级人民法院增设行政审判庭。年度共审结行政案件14件,其中即墨县药材公司店集经营部不服即墨县卫生局药品管理处罚的行政案件被收入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编的《中国行政诉讼法教程》。
1987年随着《民法通则》的公布施行,全市民事审判工作了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案件数量增加,1987年全市受理民事案件比上一年增加192件,上升11.2%。二是案件类型增多,日趋多样化,出现了名誉权、肖像权等方面的案件。
1992年,中院为适应青岛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设立了两个“中心”,一是“经济纠纷调解中心”;二是“法医鉴定中心”,及时解决涉及法医技术的重大、疑难案件,掌握法医工作的新方法、新技术,为各项审判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鉴定。
1996年1月份,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从德县路2号搬迁到办公新址香港西路54号。2007年10月29日,青岛中院全体法官在新落成的审判综合大楼前举行宣誓仪式,标志着位于崂山区东海东路99号的中院新办公楼正式启用。
改革开放,在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从1992年的2.45万件激增到2002年的9.60万件;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中院受理了全市首起商标权案件、首起竞业禁止案、首起国家赔偿案件。为了适应社会矛盾的新变化,全市法院狠抓司法能力、基层基础、规范管理等自身建设,开展了以主审法官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司法改革创新,圆满地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各项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法院进一步确立了司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司法为民宗旨,以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确立了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道路。全市法院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不断创新服务发展方式,扎实做好审判执行工作,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法院审结各类案件的数量从2003年的10万余件增长到2012年的12万件,结案标的额从203.7亿元增长至257.3亿元。
近年来,青岛中院先后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法院调研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法官标兵”聂彩凤,“全国模范法官”“中国法官十杰”牟乃桂等先进典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法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狠抓执法办案,坚持改革创新,强化自身建设,为青岛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优质的司法保障。
■判决书手写后用蜡纸油印
1987年11月份从部队转业到青岛中院刑庭工作的老法官阎兴国经历了三个办公地点的变迁。
在阎兴国的记忆中,1987年的法院审判工作还是以打击犯罪为主,刑庭分为刑一庭和刑二庭,还有民事庭、经济庭以及行政庭等几个庭室。“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民事案件较少,在多数人民群众印象中,法院主要是惩治犯罪的,对进法院打官司还比较陌生。”阎兴国介绍说,当年德县路2号主楼后面有一个两层的小楼,里面就是一个大审判庭。阎兴国在担任审判员时审理了几起在当时比较轰动的大案。
“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电脑,法官办案都是手写判决书,写好以后庭长审批,院长签字后才能打印。”阎兴国说,那时候的打印可不像今天用电脑打印这么简单,签字生效后的法律文书先拿到打字室打印,然后经过油印后送达。油印要先刻蜡纸,蜡纸放在一个硬纸盒里,垫上专用钢板,用专用的“钢笔”一笔一划地半写半刻字,刻字要求高,写错了改正的成本也挺高。
1995年,阎兴国到中央党校学习时,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但距离青岛法院的法官们办案用上电脑还有好几年。
阎兴国表示,法治在进步,司法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就拿判决书来说吧,不光文字打印等技术上的进步,判决书的内容也在变化。”阎兴国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刑事判决书很简单,一般就是一张纸或者两张纸的内容,列明简单事实和法律适用,加上判决结果。现在的刑事判决书则非常详细,从发破案经过到法院查明的事实,加上人证、物证、证人证言等整个完整的证据链都会详细写到判决书上。“个别案子的判决书甚至多达数百页。”
■网上立案普及,审判全程留痕
见到民一庭法官齐新时,他正在就一个案件的进展和当事人沟通,挂了电话,我们的采访才正式开始。
军校本科毕业的他因为喜欢法律,早早就通过自考取得了山东大学的法学学位。2005年底转业到青岛中院,齐新先做了三年多书记员,2009年开始正式成为法官,成绩就惊人的好。他的办案量在青岛中院民一庭连续十年第一,其中有5年是全院第一。
2015年立案登记制改革之后,案件数量骤增,齐新每年办的案子从200件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50件左右。司法责任制改革中,齐新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和之前相比,齐新表示,“责任更大了,要求更高了。”
裁判文书上网,不仅是司法公开的重要举措,也对法官们的裁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官群体的素质也在提高,面对新类型案件和新的法律规定不断出台,要做称职的法官必须要坚持学习。”齐新对自己的要求是,在办好案件的同时,必须随时充电。“只要最高法出台新的司法解释,我都是第一时间就学习,”齐新说,居中裁判的法官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说到十年来的变化,齐新说到最多的也是技术的进步。刚进法院时,法官要自己打印判决书,现在有了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帮忙,而且所有电子文书上传后形成电子卷宗,当事人和代理人来阅卷可以自己调取后打印。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阚红艳是科班出身,她的第一份工作在李沧区检察院。“我研究生期间学习的是国际法专业,所以还是想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工作。”经过遴选,她于2013年底来到青岛中院工作,现在的身份是一名法官助理。
“法官助理的工作就是协助法官办理案件,包括阅卷、起草法律文书、参与案件调查和调解等。”阚红艳介绍说,现在法官和法官助理以及书记员组成一个办案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效率不断提高。
身为一名80后,阚红艳对技术的进步更加敏感。“从当事人来立案开始,所有流程都在互联网上,”阚红艳说,从网上立案到法官办案中的全程留痕,还有一部分案件要进行庭审直播,案件判决后的判决书符合条件的全部上网。互联网法院、微信开庭、大数据分析……对于这些新趋势,阚红艳也非常关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技术的进步不光能提高法官的办案效率,使得案件审理更加公开透明,也是便民的重大举措。”
- 青岛市就业援助月活动启动,70余场招聘活动“职等你来”
- 2025这样干|平度市: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40个以上、修缮70所中小学校舍
- 厉害了!57岁青岛大叔6年跑70多场马拉松,今年还获得5块田径金牌
- 半岛V视|活到老跑到老!57岁青岛大叔6年跑70多场马拉松,还夺得5块田径金牌
- 冬游青岛|驾飞机俯瞰藏马山,70多岁老人也来尝鲜!藏马山旅游又添新项目
- 年关将至泊里红席编织忙!从业近70年的老手艺人赶春节订单,年轻人不愿再“入行”
- 封面人物|默默耕耘70载 “中国好人”李振华资助两千余名学生走出大山
- 青岛西海岸新区2025年“优选计划”选聘70人
- 习近平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指示
- 胶州“野猪猎手”上山抓回3头小野猪,两年多生出70多头“猪二代”成致富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