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当做造物主——梁百庚的水墨世界(之二)

2019-10-20 19:45 半岛网阅读 (83303) 扫描到手机

梁百庚个人简历:

山东青岛人,生于1946年

1965年毕业于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1965年至1973年青岛抽纱厂工作

1973年至1999年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曾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原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其作品多体现了对传统国粹与西方绘画风格的独到见解,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艺术魅力,其绘画作品曾应邀参加2010年法国大皇宫国际艺术展,并受到国外观众给予的高度评价。

展览经历:

1995年青岛举办个人水墨画展

1999年国画作品《往日》参加山东齐鲁国画展

2007年至2010年参加宋庄艺术节

2010年应邀参加法国大皇宫国际艺术邀请展,油画作品《蜗居》参加展出

2010年至2012年油画、水墨作品参加亚洲艺术博览会

2013年在北京奥加美术馆举办《漂移·边缘》梁百庚绘画作品展

2015年4月在山东菏泽美术馆举办《水·墨·彩》梁百庚当代水墨画作品展

2018年青岛中天美术馆举办《乘着歌声的翅膀》梁百庚当代水墨艺术展

出版专著:

1983年至1999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基础教程》《美术自修100问》《绘画形式美》等专著。

1998年至2013年由中国纺织出版社、中国化工出版社出版《装饰人物》《装饰动物》《装饰花卉》《装饰风景》和《创意性素描》《创意性色彩》《创意性平面设计》《创意性立体设计》等十余种专著和画册。

《梦在天外》50X50CM 2016年

《凝想》40X40CM 2016年

《梦之乡》50X50CM 2016年

《马》30X30CM2012年

序——《我在想》

梁百庚

德国艺术家格哈·里希特说:“我只想作画,不生产意识形态。只有画本身才能使一幅画成为好作品,其中的意识形态却不能”。齐白石、八大山人、吴昌硕、梵高、塞尚、毕加索,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划时代的艺术大师,并不是凭借什么意识形态,更不是凭借政治上的是是非非,而是凭借他们创造的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观念给予了我们熟悉的客观世界多种类、多层次的全新的表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更理想的世界,他们是艺术发展的伟大践行者和推动者。

受这些艺术大师的引导和教诲,我向往这条充满创造性的艺术之路。我不满足去摹拟和再现太熟悉的自然,也不满足于摹拟和重蹈别人也包括这些大师的足迹。

我渴望走自己的路。

但,创造之路何其艰难。凭空想象、糊涂乱抹是不行的,没有理性的思考和大量的实践也是不行的……

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画了成千上万的废画……

鲁迅说:“我写的人物是取这人一眼那人一鼻”……,我寻找的艺术形式的语言的“一眼一鼻”在哪里?……。

我去临摹传统大师的作品,我倾注心力去研究工艺美运用材料和工艺技法的特点,我还专心研究民间美术……。

我想,相距遥远的不同DNA的结合,可以产生更强的生命。我就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异域的艺术,去向毕加索、达利、米罗、克里、沃霍尔、塞弗等大师学习,向当代艺术学习。非洲艺术、玛雅人的艺术、印度、希腊的艺术、爱斯基摩人的艺术,都成了我学习的对象。孩子们的涂鸦,自然界中无暇人工的自然图形、各种印痕、瞬间万变的自然现象,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毛笔、水与墨在宣纸出现的各种干、枯、焦、润的变化,水与墨在宣纸上的神奇变化,都使我着迷。

我为此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糟践了许多的宣纸,就是为了去寻找我在朦胧中向往的的神圣的艺术形式语言。但是我收获了太多的失败,也品尝了略有收获的喜悦。

创新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是,我的兴趣却日渐浓厚,乐此不疲。

我愿意不懈努力,收取更多的创造喜悦。

《绿调》50X50CM2016年

《瀑边吟》60X60CM 2015年

《论经》60X60CM 2013年

《落花万千》60X60CM 2016年

众家评梁百庚

“梁百庚先生的作品有中国传统的笔墨功力,也有西方绘画色彩的影响。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很不容易的,梁先生的艺术风格十分鲜明。”

——袁博平(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看了梁百庚先生的展览,迎面而来的是一股充满了青春朝气的年轻气息。他的画不像是一位年近七十岁的老年人画的,像是一个年轻人的作品。他驾驭笔墨的能力十分纯熟,运用色彩的能力十分老练,能看得出他在油画上有很扎实的功夫。他在探索当代水墨艺术新的表现上有许多新的突破”。                                                                           

——李文儒(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梁百庚老师是多才多艺能力全面的艺术家,他的研究涉及的面很广泛。他不仅具有傳统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对西方绘画和当代艺术也有广泛的研究,这对于一个当代艺术家是十分必要的。他用色彩做墨一样来使用,他的彩墨画使传统的国画水墨的表现力展现了更广泛的空间。他本身还是一位有名的装饰画家,他把装饰的元素融入到彩墨创作中,使他的彩墨画有了新的格调和品味,有了新的感染力。                         ——孟海东(北京交响乐团团长)

“梁百庚老师的作品,笔墨、色彩、传统、当代兼而有之,这是难能可贵的。”

——张东红(当代艺术家)

“梁老师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灵性和創作的灵感与探索。欣赏他的作品的过程即是享受美的过程。他是我景仰和敬重的老师和艺术家,他的画独树一帜,在全国也是极为鲜见的,他是会再出大作,画出更多更好影响深远的作品来。”        

——王绍波(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青岛文联主席,青岛美协主席)

梁百庚先生说:

我一生追求两个目标:首先能像,但必须与真实有最大的差别;其次造型色彩技法等风格与大师和别人拉开距离,创造自己的艺术面貌。我现在的当代彩墨画融合了三部分要素:

1. 传统的笔墨要素

2. 西方绘画以色彩为中心包括观念意识的当代艺术要素

3. 我的装饰艺术中充满想像变形改色的要素

《聆听》30X90CM 2019年

《浓荫》30X90CM 2019年

《龙马神风》136X34CM 2017年

《七罗汉》30X90CM 2019年

画家当做造物主 | 画家梁百庚访谈

如果将艺术视为一种修行,那么总有人愿用毕生光阴去践行。如果将艺术视为一种理想,那么总有人愿以全副精力去追求。对画家梁百庚而言,正是如此。

生于1946年的梁百庚,尽管已年逾古稀,但仍十分健谈。提及几十年前的旧事,仍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令人不得不佩服这种老艺术家的精神矍铄。

梁百庚1962年考入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正式走上专业学画的道路。1965年,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易名为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实行中专三年学制。提前一年毕业的梁百庚被分配到青岛抽纱厂工作。

“进了工厂以后,跟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脱节了,就是单纯在车间干体力活,一干就是七年。但我仍然会利用业余时间偷偷地画画,这样既保存了自己的爱好,也把上学时的习惯延续下来。直到1971年,厂里开始愈发重视我的艺术能力,开始提拔我,鼓励我进行工艺方面的创新。”

时至1973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复校招生,也正是在这一年,梁百庚调回学校,正式开始了教师生涯。因为他的基本功极其扎实,涉猎面又广泛,从国画到油画,乃至连环画,几乎样样拿得起来,因此被同事们戏称为“万金油”“云南白药”。后来学校开设雕刻专业,因为没有专业教师,便派梁百庚前往浙江美院进修,回来以后立马再投入教学。

梁百庚擅工笔勾线,也正是因为这个特长,在各方各面的动员下,“被迫”开始钻研装饰艺术。由此,梁百庚又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艺术之门。此后的三十余年时间,他在装饰画的领域多有建树,也成为青岛装饰艺术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文革结束后,文化的曙光再度照亮了荒芜已久的土地,大量国外译著陆续引入国内,其中不乏各种艺术论著和彩印画册。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艺思潮的梁百庚,几乎是狂喜地扑进了这片知识的新世界中,买书、借书、抄书……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艺术的滋养。尽管很多保守者对抽象派嗤之以鼻,但梁百庚却坦诚表示,自己“因为看不懂而感到羞愧”,同时也立下了一种理念——不要对自己看不懂的东西妄加评论。

“1980年,我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戒律: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参加任何展览,立志读十年书。”

阿恩海姆、贡布里希、房龙、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在大量的、不间断的阅读中,在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思想的浸润下,梁百庚渐渐地感受到“天亮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对他影响尤大。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史上,去偶像化、去权威化、打破成规的种种大胆行为,成为梁百庚艺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受八五新潮影响,从1987至1990年,青岛的“露天画展”进一步带动了本土艺术观念的前行。梁百庚谈到,在九十年代,自己慢慢开始有了想法。1995年,做了第一次个展,尝试用传统笔墨去呈现新的理念。尽管得到了各界好评,但他认为自己尚未成熟,仍然需要继续“上下求索”。

此后,梁百庚的画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他在装饰艺术领域的造诣愈发炉火纯青,在美术基础教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但被学校任命了行政职务后,他渐感索然无味,便选择了提前退休。

“退休后,各地学校排队来请,因此仍然处于持续教学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即便声名在外,生活安逸,梁百庚却并未因此而止步不前。2008年,他与妻子毅然背起行囊前往宋庄,再次打开了新的视野。

“宋庄是一个有趣的地方。这里汇集了各种流派和各种阶层,有默默无闻的逐梦者,更有成名许久的大画家。但也正因如此,你可以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不同的想法。我在宋庄前后待了八年,这一时期的作品,也融入了宋庄的一些当代意识。”

2010年,梁百庚应邀参加2010年法国大皇宫国际艺术展,很多人对他的画作交口称赞,“七十岁的人能画出三十岁的感觉”。但当他在法国参观了卢浮宫和蓬皮杜艺术中心后,发现“我们正在画的东西,早就被国外的画家们画过了”。也正因如此,为了不再跟在西方画家的身后亦步亦趋,梁百庚终于将自己的创作中心,定位为中国传统水墨。

2013年,“游移·边缘——梁百庚绘画作品展”在奥加美术馆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鼓励与肯定。在某种程度上,这次展览也可视为宋庄时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除了诸多优秀画作,亦有大量手稿一并展出。长达七八米的展台上排列着一本本速写,是生活的足迹,也是创作的轨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梁百庚不画大尺寸作品,而是坚持在本子上画速写。对他而言,这是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一种艺术实验。他出门的时候也会随身携带本子,有了好的想法,马上付诸于笔端。

“很多念头就像流星掠过天际,一闪即逝,需要马上记下来才不致错过。在画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思考。这些草稿是灵感的记录,更是经验的积累,三年后再看,或许仍有启发和收获。”

绘画的本质意义,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即本雅明所谓“艺术的灵韵”。在梁百庚看来,一幅好的画作,即使没画完,在任何阶段停下来,也都是优秀的。哪怕最后只是半成品,也无损其艺术魅力。

近年来,梁百庚仍坚持水墨创作,与此同时,也不断在彩墨方面做新的尝试。他表示,彩墨,即是把色彩当墨来用。古人讲墨分五色,色彩同样可以分出明暗浓淡。几十年来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学习和探索,交融在画纸上,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水、墨、彩,是我的创作三要素。具体而言,包括传统的笔墨要素、西方绘画以色彩为中心包括观念意识的当代艺术要素、以及我的装饰艺术中充满想像变形改色的要素。”

谈到写实与抽象,梁百庚表示,自己一生追求两个目标:首先是像,但必须与真实有最大的差别;其次,造型色彩技法等风格,需要与大师和旁人拉开距离,创造自己的艺术面貌。在梁百庚看来,艺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进步,是追求的必然。”

当下,国内大型美展越来越多,但梁百庚对此类展览并不热衷,他坦言,自己对“题材性”不感兴趣,因为有太多的意识形态成分在里面。他表示,绘画过程中的自我感受,才是至关重要的。

“绘画的题材是永恒的,关键在于怎么画,形式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味迎合,最终只会导致自身的异化。也就是萨特所谓的他人即地狱。”

谈及装饰艺术,梁百庚表示,现在很多人对装饰画有偏见,认为“当代性”和“装饰性”是相悖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固然与长期以来的固有偏见有关,但也与装饰画这些年来的停滞不前有很大关系。

“装饰画自然有其装饰意义,但仍然应当以画为主,要把艺术性摆在第一位。画家不应只停留在描绘的阶段,而是要做造物主,即使是装饰画,也需要有新意,有个性。很多当代著名画家,包括大卫·霍克尼的画作,都极具装饰性,这并不影响这些画的艺术价值。”

梁百庚认为,装饰画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想象力。另外,可尝试的表现方式也非常多,“整体是不变的,但局部是可变的”。

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梁百庚有着自己的独特教学理念。早在七十年代,他就用“同一客体的多样化表达”来进行课堂示范,引导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绘画方式。在他看来,作品里只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有创新的想法,就算技法尚不成熟,也是值得嘉许的。但他也认为,目前的教育体制,不太容易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现在很多大师办班,学生画出来都像老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一种近亲繁衍,对艺术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需要有“引进”和“嫁接”,有了多种基因的混合,艺术才会具有可变性和更强的生命力。

“培养学生,就好比播种。一粒种子洒进土地里,长出来的是牡丹花也好,是狗尾草也好,都是美的,自然的。你要允许萌芽的各种可能性。我向来不过多地约束学生,而是鼓励他们爱画什么画什么,爱怎么画怎么画。另外,也要在写生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当然,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有,技法还是要学,不能有道无艺。艺术的形式美和法则,是需要下功夫去钻研的。有了扎实的基础和开阔的眼界,才能给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选方向。”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的梁百庚,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民间艺术,收集了大量的剪纸、刺绣、陶瓷、木雕、戏剧道具……甚至还有来自印度、埃及、非洲、毛利人、爱斯基摩人的很多民族工艺品。在梁百庚看来,越是贴近土地的东西,就越具有原始的神性。这也印证了他所坚持的“原点的创新”——即回到历史的原点,摒弃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以最纯粹,最好奇的目光来审视和观察这个世界,最终生发出全新的审美角度。

梁百庚主张,研究艺术不能挑食,需要多方面吸收消化。“什么都吃,什么都不馋。”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不仅是艺术追求,也是一种情感抒发。传统的好东西一定要保留,但新的好东西也一定要出现。创新是个只有开头,没有结束的过程,保持谦卑的心态,才能继续学习,继续进步。与此同时,也不能囿于前人的技法和思路,要有自己的独立表达才行。“就好比做菜不能只看菜谱,要大胆创造,不断调整口味。”

“画画,是先制造矛盾,再去统一。需要从抽象中找具象,从混乱中找秩序。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解放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只有达到放松的境界,才能旁若无人,也就是佛家所谓的诸法无我,诸行无常。”

青岛国画界有很多优秀画家,在梁百庚看来,众人在艺术上各有追求,不可能轻易界定“成功”的范例。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画下去。熟悉梁百庚的人都知道,这位画界前辈不太参与社交应酬,他的日常生活几乎完全被绘画所占满。

“对我而言,画画不是工作,而是一种休息的方式。我的心里永远存留着创作热情和冲动,并且一直主张今日事今日毕,有了灵感,马上就要画出来。如果可能,真的还想再活五十年,再画五十年。”

时光可以催老我们的容颜,却无法磨灭内心的激情。单向而行的人生与多向发散的艺术交织在一起,宛如梁百庚笔下酣畅淋漓、大开大合的水墨与色彩。有了坚守,有了创新,便有了回望的感慨,也有了前行的动力。

春鸿九艺术馆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