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肺炎疫情,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

2020-01-23 12:54 半岛网综合阅读 (942503) 扫描到手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2日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方案提到,基于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认识,疾病的潜伏期最长约为14天,病例存在人传人情况,参照SARS和MERS的防控经验判断,潜伏期可能无传染性。   

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研究进展,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了这一方案,提出加强组织领导、病例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等9项防控措施。方案还包括四个附件文件,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方案将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更新。   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提出,与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为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与病例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与病例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直接治疗及护理病例、到病例所在的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而可疑暴露者是指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的野生动物、物品和环境,且暴露时未采取有效防护的加工、售卖、搬运、配送或管理等人员。   

方案提出,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或可疑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采取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无法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可安排集中隔离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或可疑暴露后14天。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想知道的看过来!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2如果出现早期临床表现,是否意味着自己被感染了?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

  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3去医院就医需要注意什么?

  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特别应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4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发病病例(疑似和确诊病例)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属于密切接触者:(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5为什么密切接触者要医学观察14天?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6公众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1)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3)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

  (4)良好安全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5)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7近期去过武汉,回到居住地后要注意什么?如出现临床症状,是否要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检查?

  回到居住地之后,可在2周内注意加强身体防护,关注自身身体状态。如果接到疾控部门通知,需要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不要恐慌,不要上班,不要随便外出,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受社区医生的随访。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早期临床症状,请及时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相关:辟谣来了!这7个预防肺炎的方法不靠谱!

近日,全国多地陆续通报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病例,使得大家对各种预防方法越来越关注。但是,很多不正确的预防方法,也在这种时候混淆视听。今天,我们挑选了7个错误的“预防手段”进行分析。

“吸烟能预防病毒感染”?胡说!

最近,一张声称“吸烟能预防病毒感染”的图传开了。但这当然是错的。这是一条从非典时期就开始流行的谣言。如今把这种谣言翻出来的人,非蠢即坏!

网传图

当年为了辟谣,香港卫生部门还专门在问答帖里进行了解释:

①吸烟不仅不能预防病毒感染,还会降低身体抵抗力;②吸烟时,手反复触碰口鼻,病毒反而可能因此进入身体;③吸烟时不能带口罩,会因此降低对自己的保护。

另外,“没有吸烟者因SARS死亡”更是没有任何数据支持。

这张截图下面配的推送里提到的“烟花爆竹驱散病毒”也可以说是无稽之谈。

推送截图《烟花爆竹是如何辟“瘟疫”的????》

截图里说砷“杀菌”“强大”已经相当不靠谱了,明眼人都知道它毒性多大。

容易让人忽略的,是普通烟花爆竹燃放也对人体健康不利。它不仅会释放有毒有害的有机物、高浓度的二氧化硫等,还会释放大量的金属颗粒。这些释放出的颗粒物顺风飘到下游区域时,会相互混合,固体金属细颗粒还会转为可溶态。这样的可溶金属更易被人体呼吸道吸收,以至于对人体造成危害。

室内煮醋不能预防肺炎

非典时常用的一种消毒剂是“过氧乙酸”,起效靠“过氧”的氧化作用。但是,很多人只记住了“乙酸”,认为在家里煮一锅醋,就可以消毒,还能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预防那些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比如肺炎、流感。但这是种杀敌一百自损三千的做法。

醋酸确实有一定的杀灭细菌效果,但效果不太好,而且太刺激(否则医院就用它消毒了)。家里买的食用醋中,醋酸浓度较低,煮沸之后醋酸扩散到空气中,浓度就更低了。但是,这么低浓度的、不能杀菌杀病毒的醋,足以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造成刺激,对老人、小孩、哮喘患者来说更加危险。所以,时不时就有因“煮醋”而生病的病例。

VC不能提高免疫力

最近VC泡腾片也脱销了。不管是泡腾片还是胶囊,里面的主要成分都没有什么区别。

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并且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要靠饮食等方式摄入。维生素C有很多生理作用,可以帮助机体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不过,通常情况下,合理膳食就能保证每日所需的维生素C,无需额外补充。

但是维生素C本身并不能增强免疫力。它本身也并没有抗病毒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疾病治疗过程中,摄入维生素C通常只是辅助性质的治疗。

另外,和许多其他营养素一样,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体内维生素C过量,有些人会出现中毒症状,比如腹泻、皮疹、泌尿系结石等,严重的还有致命风险。泡腾片按说明书吃吃,没太大好处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千万别多吃。

吃“达菲”“病毒灵”都不能预防

知道病原体是病毒后,一些人出于担忧,会自己或让家人口服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比如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利巴韦林(商品名“病毒灵”)等,希望能预防感染。

但实际上,上述抗病毒药物并不能有效预防此次事件中的病毒。现在的主要治疗方针是预防病人的病情加重,支持他本人的免疫系统战胜病毒。

就算你得了流感或者其他疾病确诊需要使用到抗病毒药物,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适宜的药物。并且抗病毒药物通常有较强的毒性,有适用条件也有副作用,随便用药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记住一句话:药不能乱吃。

与其迷信板蓝根,不如听听医生的话

板蓝根,是一种叫做菘蓝的植物的根。它究竟能否抑制病毒,至今尚未有定论。

板蓝根中含有一种叫做靛苷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不能杀死病毒,它传说中的功效,来自于一些体外试验。有研究认为,靛苷可以抑制病毒与细胞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同时,它能抑制毒素的活性,从而缓解感染后的炎症反应。这些实验室里的实验,无法解答靛苷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板蓝根并不是一种“随便喝喝、反正也没坏处”的饮品。板蓝根同其他植物一样,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很容易引发各种过敏反应,例如皮疹。

吃抗生素不能预防新型肺炎

此次新型肺炎的病原体是病毒,而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扰乱细菌正常生理结构或过程)。现在细菌的耐药很严重,大家都知道,耐的就是“抗生素”。以“预防”为目的,错误地使用抗生素,会使耐药性问题更加严重。对于个人而言,长时间滥用抗生素还可能引起微生物群落紊乱,本来好好的人也折腾病了。

如果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咳痰、胸疼等症状,可到呼吸科门诊就诊。如有发热情况,请务必到发热门诊就诊。然后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不要自作主张服用抗生素。因为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和发热的病原体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病毒等很多种类,抗生素不能解决所有这些病原体的问题。

没必要戴多层口罩

还有一个,可能没那么错误,但不会有太大的额外好处:戴多层口罩,或者必须N95口罩。

普通医用外科口罩即可挡住绝大部分携带病毒的飞沫,一般情况下佩戴这种口罩就可以起到防护作用。N95口罩可隔离更小的微粒,而且与面部贴合更紧密,不容易从周边漏气;佩戴时憋气感觉更明显,而且价格偏贵,大多数人应该舍不得一次性使用。

N95口罩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一种防护性较强的口罩,要求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在标准条件下能够达到95%。有研究人员对N95口罩和同时使用多个医用口罩的防护效果进行了比对,最后的结果显示,戴一个口罩的得分是2.7,戴两个口罩是3.8,戴5个口罩甚至能达到5.5——听起来很厉害是不是?但N95的得分至少是100。

大家戴一个口罩已经有点闷,戴上三四个那更是喘不过来气了。所以,如果你会和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想要保证万无一失,与其在脸上叠好几个口罩让自己闷得慌,不如选择防护性较好的N95口罩,并一次性使用。

究竟什么方法才是靠谱的?以下是一些很简单,但是很经典的办法,医生都在用:

1

隔离传染源

及时治疗病人,阻止他与其他人接触,并且做好他的生活环境和使用用品的消毒。近期尽量不要去传染源地走亲访友。

2

自我保护

避免可能的病原体接触;加强锻炼、合理营养、充分休息、提高免疫力。

3

阻断传播途径(人人都需注意)

(1)保持室内通风。

(2)勤洗手:手掌会在触摸污染表面时沾上病毒,然后在你触摸口鼻时造成感染,所以勤洗手有助于预防病毒感染。

(3)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肘:因为手掌要用来接触门把或与人握手,容易造成病毒扩散。所以咳嗽、打喷嚏时用衣袖或者手肘部遮挡,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4)戴口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级别的医用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