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说法众说纷纭,专家:勿复杂化也不要简单化理解

2020-02-12 23:08 中新网阅读 (55837) 扫描到手机

春运返程高峰来临了,武汉战“疫”发起总攻了,新增确诊病例下降了,疫情拐点是否到来了?一天之内,中国医学权威专家对此的解答却有相左之处,令网民直呼:“老百姓信谁是好?”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数近期呈现波动下降,由最高时2月4日的3887例下降至11日的2015例。此外,湖北地区以外的新增确诊病例已连续8天下降,从4日的731例降至11日的377例。

在11日下午的一次远程视频病例讨论会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视频连线表示,没有任何人可以做出一个严格的拐点预测,但通过一些数学模型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全国新增病例的速度比原来慢慢有所减缓,南方地区应该在2月中旬达到发病最高峰。

然而,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12日中午在个人微博发文称,疫情下降的拐点已经出现。

他在文中指出,湖北以外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每日确诊病例数已连续下降6天,下降的拐点在2月5日左右。这是按确诊病例数统计出的拐点,由于每个患者确诊前都要经过暴露-感染-潜伏期-发病-就诊-确诊的全过程,实际拐点的出现应该比确诊时间早得多。

再看近期各项数据,疫情形势总体上确有积极变化。除上述新增确诊病例数下降外,新增疑似病例数由最高时2月5日的5328例降至11日的3342例,治愈比例也从最低时1月27日的1.3%上升到2月11日的10.6%。

钟南山认为,延长假期已将潜伏期度过,加上各个城市严格的哨点进行健康监测,如发现有问题,肯定会被隔离。因此,全国返程不太会导致新的更高的发病高峰。

曾光却指出,切不可低估多达1.6亿人口流动返程潮对疫情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冲击作用。他预测称,在下降拐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疫情上升的拐点。按发病时间估计,拐点比返程高峰推迟一个潜伏期出现。若按确诊时间估计,还要再后延一周左右。

对此,这位专家也表示担忧:“令我最担心的是,由于疫情统计拖后于感染时间,近日内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疫情的不断下降,因此掩盖了返程感染造成实际上升的趋势,使人们放松了警惕。”他也表示,渡过这一关便可更客观地看到距离防疫战的决定性胜利还有多远。

“无法严格预测”与“拐点已经出现”,“不会有新的高峰”与“出现疫情上升”,其中的观点相左并不难看出。也有网民认为,防护措施做到位了,拐点该到自然就到了。一味追问“拐点”并没有意义。

曾光表示,不难理解,有些学者由于专业不同而对拐点有不同认识,也不介意媒体和网民对拐点的评议。“重要的是,大家都关心疫情走向,都积极参与。有必要在概念统一后,共同认知业已出现的下降拐点,为我国艰难、伟大的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而信心倍增。”

据介绍,疫情分析中的“拐点”是指传染病流行趋势的转折点。中新社记者此前发文就已指出,拐点的到来并不代表战“疫”胜利在望。坊间亦有声音呼吁,有关部门与媒体不要轻易提及“拐点”,即使要说也需反复强调拐点不代表疫情平息。

曾光也指出,对流行病学工作者而言,经常看到流行趋势图中,全国或某一省市各种传染病疫情下降和上升的拐点,以及升降拐点的交替转换。因此,不要把拐点的概念复杂化,也不要简单地理解拐点出现了就是大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