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位上的民生 :昔日繁华不再见 地摊市场曾“火过”糖球会

2020-05-31 23:5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61395)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刘鑫 王洪智 刘玉凡

曾几何时,火爆的地摊经济成为很多人养家糊口的营生,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也是城市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广大市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摊市场由于种种原因渐渐消失。半岛记者探访这些年消失的地摊市场,挖掘里面的人和事。

珠海街道一小时便民市场。

怀念>>

昔日繁华不再见

消失的地摊引感叹

曾经的方中圆夜市市场,是附近居民便捷购物的天堂,它和附近的居民们走过一段很长很长值得回忆的日子,成为不少老四方居民心中美好记忆。5月29日下午半岛记者来这里探访的时候,不见往昔摊贩云集,熙熙攘攘的场景。半岛记者来到人民一路采访的时候,家住附近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这个地方夜市非常红火,卖菜的卖衣服卖小吃应有尽有,开张后市场挤得水泄不通。”提起当年的火爆,王先生非常感叹,王先生告诉记者,方中圆夜市市场是老四方的一个“老牌市场”,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市场,到了傍晚的时候,商贩就从附近的家中推出了大大小小的购物车来这里摆摊,从平安路一直延续到嘉定路,各类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再加上物美价廉,一两公里长的市场人来人往,形成了独有的老四方特色。“当时马路上有很多摊贩,卖啥的都有,下班回家顺路就能买东西,非常方便,而且价格又便宜实惠,在这里逛市场就像赶大集,摊主的叫卖声一声高过一声,有一种热闹的人间烟火气。”居民李女士说,采访中,不少居民对于方中圆的夜市市场非常怀念。

随着城市的发展,地摊市场渐渐暴露出了一些缺陷,一些摊贩将摊点摆到了马路上,造成了交通拥堵,垃圾乱扔,“这边太挤了,到处都是人。嘉善路和人民一路上也都是摊贩,把路堵得死死的,以前不敢把车开到这里。”司机娄师傅告诉记者,如果不小心“误入”到方中圆市场,就会在市场内“蠕动”,有时候半个小时也开不出市场,使劲摁喇叭也没有用,夜市市场去留或许就是个时间问题,如今,昔日的夜市市场不见了,大家非常怀念。

永清路水上公园早市出现地摊营业。

既是商业还承载文化

地摊市场曾“火过”糖球会

今年49岁的刁东风如今是山东省首家豆制品集中加工园区负责人,20多年前他曾经也在市场摆摊过,在他看来,市场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更是承载了一种文化氛围,“说起消失的市场,李沧最火就是振华路附近那个市场了,当时这个市场什么都有。”流亭豆制品厂负责人刁东风告诉记者,这个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火爆,记忆里,这个市场真的什么都有,少说也有几百个商家,市场里摆满了各式摊位,方圆几公里的居民都会来赶集,周围居民对它感情很深,对于这个消失的市场,大家非常怀念,“市场上东西很好很实惠,买得放心、吃得也放心,而且还可以讨价还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这个市场慢慢淡出市民的视线。

渐渐消失的市场,成为不少市民的美好回忆,“宣化路市场当年搞得很红火,我当时卖猪肉,市场最火爆的时候,一个摊位一天能卖300多斤肉,光卖肉的就有数十个;宣化路市场每逢礼拜集,人山人海,热闹程度不亚于当时的糖球会。”市民张先生说,宣化路市场繁荣最重要就是人流多,而且周围还有个健身广场,“边健身边购物是很多市民的习惯,所有生意非常好,大家吃完饭没事就出去溜达,顺便购物买东西,说到底是群众方便,最终才有了这个市场。”

昔日的李村河大集变身景观河。

有着百年历史的李村大集是青岛摆摊经济最具特色的代表,不过,由于占据河道,李村大集也存在着安全、卫生等问题。如今已完成搬迁的李村大集在新址上焕发了新生。5月31日,半岛记者在李村大集旧址处看到,河道两侧绿树成荫,河水清澈,景色宜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晚7时许,在李村大集原址处,河道两侧照明灯闪着亮光,不少市民前来散步,游人三三两两,有遛狗的,钓鱼的,还有市民静静坐在岸边的板凳上,看人来人往。河道中不时有野鸭的叫声,一片惬意的景象。昔日的百年地摊大集早已转型升级,在城市发展大潮中重获新生。

珠海街道一小时便民市场。

讲述>>

摊位虽小力量大

两米摊位月入上万

“不要小瞧地摊经济,它可是改革开放拉开大幕的标志之一,当时很多人受益。”回忆起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辉煌时期,做生意的郭清和仍对地摊经济赞不绝口。据郭清和介绍,改革开放后,很多胆子大的人出来摆地摊,当年的即墨路地摊卖服装,市场三路卖干海产品、蔬菜水果等,人气也日益高涨,“发展得就跟义乌小商品市场一样”,在国际上都很出名,当时和武汉汉口一条街齐名。后来市场三路取缔了,即墨路市场也退路,虽然后来很多人选择了别的行当,但大家对当时的地摊非常有情结,很怀念当年热闹喧嚣的岁月。

“摆地摊很多人买了车买了房,地摊经济给大家带来很多实惠。”在即墨路做生意的孙艺峰告诉记者,当年即墨路附近地摊经济非常繁荣,很多人在那里摆地摊,五花八门的商品应有尽有,很受游客和市民的欢迎,连很多外国游客也过来购买,做为一名在即墨路做生意的业户,他见证了当时的繁荣,当时即墨路周围非常繁华,很多后来做生意就是通过摆地摊有了一定的积蓄,然后开始租店面选择做更大的生意。

“别小看摆地摊,很多人发家致富,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生意好的时候月收入上万不成问题。”在阜新路采访的时候,家住附近的公先生告诉记者,摆地摊最重要就是地段好和货物全,他有个朋友非常会做生意,虽然只有两米的路段,但是他非常会做生意,不仅卖百货而且能说会道,由于成本低利润高周转快生意越干越好,后来他的亲戚朋友听说生意好干也都过来帮忙,“做生意有技巧,薄利多销是关键。”

夜市上的便民服务。

人物一

曾是地摊“小老板”

被取缔后变快递员

地摊取缔了,市容环境提高了,交通秩序更好了,对大多数市民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地摊经济的消失,生活质量受到不小的影响。半岛记者在宣化路走访时,就从一名曾在此处摆摊的商户处了解到这样一个人——38岁的王文斌。

“我零几年的时候,开始在宣化路上摆地摊,主要是卖宠物用品,总共干了十年,直到两年前摊位被取缔。”王文斌告诉半岛记者,他是青岛本地人,之前在四方小学附近摆地摊,开始的两年生意一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客户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养家没问题”。然而,两年前的退路入室,让王文斌的宠物用品事业难以为继。

半岛记者采访得知,王文斌的生活压力很大,全家人的生活几乎靠他自己一人维持。“摊位取缔前,我还贷款进货,直到现在还没还清。现在收入低了,还要还贷款,我对象头部有疾病,基本干不了活。”王文斌告诉记者,为了维持生计,他转行干起了快递员。“与之前摆摊相比,干快递员工作量很大,而且收入也就之前一半的水平。”

得知李克强总理点赞“地摊”经济,多地出台松绑政策后,王文斌非常高兴。“这是好事!千万不要小看地摊经济,它对于带动经济发展很有好处。如果能摆地摊,我对象就能有活干了,我家的压力也会大大减轻。”王文斌满怀期待地说。

人物二

摆摊撑起一个家庭

靠卖肉供出俩大学生

从1997年开始,张斌就开始摆摊卖猪肉,方中圆、宣化路、鞍山路、南山等市场都曾有过他的身影。“摆摊卖肉也是被逼出来的,要是当时有别的出路,也不会受这份累了。我最开始是摆一个摊,开始的时候也吃了不少苦,但是坚持了下来,生意也越来越好。”张斌表示,摆摊虽然辛苦,但是只要吃下了这份苦,回报还是不错的。2000年后,他的猪肉摊规模变大了,开始在方中圆、宣化路市场等有了“分摊”。“那些年猪肉比现在便宜,也是摆摊生意最好做的时候,我一个摊位一天就能卖出300多斤猪肉,收益也很可观。”张斌说。

半岛记者采访得知,他靠摆摊撑起一个家庭,张斌有两个儿子,当年他正是靠着摆摊卖肉,供应两个孩子考上大学。“现在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了,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想在回想起来,多亏当年的地摊买卖。”张斌说。随着自己卖肉事业的转型升级,加上相关政策的影响,现在的张斌已经不再靠摆摊,而是通过配送猪肉赚钱。但是对于地摊经济,张斌心中仍有难以割舍的情怀。“之前为了市容环境,很多地摊被取缔,或者转入室内,作为市民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全部取缔也没必要,关键是管理到位。现在总理重提地摊经济,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做好这个民生课题。”张斌说。

样本>>

地摊经济的“青岛探索”──

青岛一小时便民市场成“民生”代名词

对于“摊贩经济”,青岛已经开始了探索。记者采访获悉,在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一小时便民市场”在疫情刚刚发生时就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当时是2月份,疫情发生后一些商店关门,居民发现没有地方买菜,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问题,执法局也在研究对策。”西海岸新区综合执法局珠海综合执法中队中队长耿金刚介绍,“一开始根据居民的需求,我们因地制宜,设置了三个便民点, 当时正在疫情期间,商贩比较分散,我们把一些商贩引导到便民点,后来慢慢形成了规模,一传十,十传百,来买菜卖菜的人越来越多。”

珠海街道一小时便民市场。

“这是个探索过程,目前街道已经有了10个便民点。”耿金刚告诉半岛记者,“居民有菜买了,我们也提醒卖菜的商贩尽可能不占马路,疫情期间注意防护。”耿金刚说,当初“一小时便民市场”设置时是冬天,白天比较短,商贩营业时间为下午4点半到5点半,执法队员在现场监督。后来白天越来越长,“一小时便民市场”中的“一小时”变成了一个简称,商贩摆摊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小时便民市场”成了“民生”的代名词。

半岛记者了解到,“一小时便民市场”的温情设置,不仅在疫情防控期间帮助商贩赚取基本生活费用,还解决滞销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同时还满足市民群众生活消费需求。据悉,执法部门在小区设立公示牌,指导商贩按照要求对号入座,持有入市资格证件人员销售的商品摆放整齐,按时摆摊收摊、垃圾即产即清、佩戴口罩手套,切实做好防疫工作,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规范经营。每天安排执法队员定时、定人、定岗加强巡查管控,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顺民意、解民忧、做实事、解难题。

地摊复苏助力夜经济

熟悉夜经济又回来了

5月28日傍晚,半岛记者来到了台东夜市,虽然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台东夜市已经是人来人往,“真好,我们熟悉的台东夜经济又恢复了。”做啤酒生意的荆小梅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台东夜市的人比较少,但是台东是青岛最早恢复夜经济的地方之一,商户纷纷开门纳客,街区逐渐恢复繁荣景象。

5月30日晚,台东三路步行街上人来人往。半岛记者 孟达 摄

“确实太漂亮了,站在天桥上看,这里的美景尽收眼底。”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附近居民吕先生告诉记者,到了晚上这里是年轻人的世界,很多年轻人来到这里逛街观光,人流不断增加,不少商户生意越来越好。

半岛记者了解到,地摊已经在岛城其他地方复苏,在大力发展夜经济的当下,地摊经济的助力作用越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