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风口丨率先“碳达峰” 青岛准备好了吗?

2021-01-12 10:2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840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红梅

全球变暖的趋势愈演愈烈,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元凶。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是挑战也是机遇,将带来新产业、新增长点、新投资,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共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青岛早在2012年即成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如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碳排放量偏高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进步来节能提效,是降低碳排放的首要措施,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青岛应该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刘文俭建议,传统产业也应该加快生态化转型。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摆脱对外石油资源依赖的国家战略,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截至2020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2.81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492万辆,仅占1.75%,替代传统燃油车的增长空间特别巨大。

王庆洲

“青岛汽车产业新能源化转型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给所有上下游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青岛市人大代表、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总经理王庆洲表示,北汽在青岛专注生产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与其他汽车企业共同拉动汽车产业链发展壮大,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

纪建奕

作为一家汽车车桥及专用车制造企业,青特集团将新能源技术及产品作为企业转型的落脚点,发展以电能、氢能等新能源专用车底盘及动力总成制造。“青特集团将结合国家及省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造基地。”青岛市人大代表、青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纪建奕透露。

当前,青岛市汽车企业云集,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奇瑞汽车、北汽制造、北汽新能源等品牌林立。“厂家之间投入市场和在研新能源产品有同质交叉,而且企业间产品边界越发模糊。”王庆洲担忧,这种局面可能会造成市场上同区域的同档次产品恶性竞争,造成重复研发和资源投入,拉低整个区域产业盈利水平。

为发挥先进技术和制造实力应有的产业引领作用,促进区域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王庆洲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规划推进青岛国际汽车城,尽快出台新能源汽车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和调控政策,鼓励优质企业和特色潜力产品百花齐放,同时精准培育几个青岛名片级、特色高质量发展引领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谋划“大能源”战略

研究发现,90%的二氧化碳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促进低碳转型,是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作为青岛市能源事业的投资发展平台,青岛能源集团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推进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实施以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项目。2020年以来,青岛能源集团谋划了“大能源”发展战略,围绕“气热一体、多能互补、绿色发展”,实现了使用天然气直供权开发供能项目的新突破。

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能源集团董事长赵海滨表示,“十四五”时期,青岛能源集团将聚焦能源行业市场竞争,加快推进业务分类改革,适时组建燃气、热电、能源发展三大集团,切实打通资源配置瓶颈。同时,全面启动市域“煤改气”,持续优化城市能源利用结构,加快青岛市由传统“能源供热、集中供热”模式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模式转变。

赵海滨

面对能源技术革命与新能源产业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必须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储备。青岛市拥有众多科研实力雄厚的能源领域研究机构,如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筹)等。其中,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将重点开展新能源领域基础研究,打造面向世界的新能源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为青岛市及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以及能源安全新体系的构建提供决策依据、路径和技术路线图。

按照国内外能源发展趋势要求,我国将氢能作为能源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青岛市拥有海湾化工、金能科技、青岛炼化、丽东化工等工业副产氢企业,港口、物流运输、供热、发电等应用场景众多,具备氢能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明确提出,建设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打造“东方氢岛”,在未来10年完善氢能产业链体系和氢能产业基地,将青岛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氢能城市。

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碳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树木、植被、湿地的覆盖面积。”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刘文俭建议,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湿地保护,发挥好现代农业的生态碳汇功能。

刘文俭

渔业生产活动可以促进水生生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进而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中国工程院的一项咨询研究项目结果显示,海水贝藻类养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我国海水养殖的大型海藻每年可以从海水中移出碳30多万吨,养殖的贝类可以移出的碳更多,达到近90万吨。仅仅贝藻养殖这两项,每年就可以移出碳120多万吨。我国海水贝藻养殖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巨大,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生态效益显著。

2017年,中国政府将“渔业碳汇”作为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增养殖,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增加渔业碳汇。

“‘碳汇渔业’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渔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态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叶乃好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海洋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兼具食物供给和生态服务两大功能。

叶乃好

低碳试点“多点开花”

“近年来,青岛市有序推进低碳社区、城镇、工业园区试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青岛市生态环境局污染物控制总量处处长刘赞说,青岛高新区成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青啤、海尔、海信等企业从清洁生产、碳资产管理等方面推进低碳企业建设。

作为国家低碳城镇试点,青岛中德生态园通过给整个城镇碳排放设置“天花板”,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率先打造开放式社区,推广可持续建筑、被动房、零碳房屋、泛能站等低碳技术,推行智慧能源和综合能源利用,打造能源节约的绿色生态城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徐海洁表示,中德未来城D2组团将通过创新低碳技术、改变建设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采用相应碳补偿手段达到零排放目标,努力打造“零碳社区”。

徐海洁

奥帆中心“零碳社区”项目通过深度利用智慧能源系统,合理利用海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回收等清洁能源技术,争取3至5年实现社区内各建筑低碳、近零碳直至零碳排放,为特大城市核心建成区“跨越油气依赖、实现零碳能源”探路。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旅游集团董事长王红表示,该项目将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人文、零碳经济全面包纳,建设能源利用高效、低碳清洁经济的新型绿色社区。

王红

“在以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发展背景下,青岛应率先启动建设国内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王庆洲建议,示范区可以与青岛国际汽车城一并规划,从交通及运输工具全面新能源化切入,改变用能习惯,支持加大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比重,率先实现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绿色发展城市标杆。

“下一步,青岛市将继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建筑能效提升、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等措施降低化石能源消耗,进一步提升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比,通过森林碳汇、海洋碳汇等抵消二氧化碳排放,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青岛市生态环境局污染物控制总量处处长刘赞表示,要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中,确保青岛市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在全国低碳发展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同时提前谋划建设“碳中和”城市,为支撑国家“碳中和”工作提供青岛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