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2021|“四新经济”添动力 产业换装“创业芯”

2021-01-12 10:45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4565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新年伊始,随着“解决好种子问题”被列入国家今年重点任务,刚刚入选山东省瞪羚企业的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总经理助理刘志云告诉记者,通过砧木育种技术自主创新,目前公司在国内瓜类嫁接砧木领域市场份额第一,但要真正实现在种源细分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突破,资金和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尤为急迫。对此,青岛相关政府部门及时出手,无缝对接业界高端科研机构,这让他们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模式,是这座城市与其中众多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企业的互动缩影。在青岛,越来越多企业有了依靠自主创新攻城拔寨、领跑赛道的“奋斗魂”,而政府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培育壮大内生动力,铸造驱动城市产业更新的“创业芯”。

   顶级科研院所与种企“结对子”

  春秋时期,因为中计使用越国提供的被煮熟的稻谷播种,导致吴国第二年颗粒无收,并自此一蹶不振,最后国都也被攻陷。这一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假种子案”,被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企业内训的“必修课”,时刻提醒员工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种企,依靠自主创新始终是我们企业的立身之本。”刘志云说,公司在2012年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将蔬菜嫁接所需的砧木作为主要研发项目,目前在瓜类砧木育种方面已经处于行业引领地位,并且在口感、产量、抗病性等果蔬繁育指标方面完全不输国外先进企业。

  以企业自主研发的黄瓜砧木为例,一茬每棵可以多摘三条黄瓜,亩增产可达4000斤左右。“在推出我们的砧木以前,国内砧木市场大多以日本进口为主,但是现在可以说我们已经拿到了这个细分领域的市场主导权。”刘志云告诉记者,企业目前每年在全国推广的30万亩黄瓜,预计为农户增收可达24亿元。

  随着国家“藏粮于技”战略的提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是每一个种企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与此同时,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农业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成本负担大、人才供应短缺等矛盾也愈加突出。关键时刻,企业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神助攻”。

  “包括区市两级的组织部、科技局等等部门经常性地跟企业沟通交流,了解我们的现实所需。”刘志云告诉记者,这些沟通不止停留在口头,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结果。目前,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业界顶级的科研院所机构都已经在青岛市相关部门的牵线下与企业实现对接,并且将进一步探讨共同建立育种研究院等院企合作项目。

   为研发投入不计成本

  最近,对于国内智慧停车赛道领跑者青岛松立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可谓喜事不断。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收获青岛科创母基金投出的超4000万元投资,这也是该基金落地后投出的第一笔资金。

  2014年,松立集团总裁刘寒松看准了路内停车智慧化改造这一行业“空白”。他没有犹豫,通过邀请专家进行多次论证,最终以此为突破口,择定了企业的视频技术数字化应用场景。此后,经过两年的研发测试,全国首个基于智能侧向视频识别技术的城市级智慧停车解决方案诞生,而企业也凭借全球首创的智能侧向视频识别技术,成功在五年时间内落地20多座城市,管理泊位近20万个,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智慧停车行业领跑者的转身。

  “我们对研发的投入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尊重研发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成果,为他们提供平台自由发挥才智,并愿意为他们的探索和试错买单,不断提升智慧停车行业的技术、标准和高度。”在刘寒松看来,自主创新让企业成功突围,也是“四新”经济的奥义所在,只有牢牢把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驱动企业持续保持领先优势,不断前行。

  据了解,目前松立集团智慧停车板块已拥有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370项。同时,还以此为依托,完成了向“智慧社区”等领域的商业模式生态化拓展,并定下了2022年登陆科创板的发展目标。

   硬核政策引来芯片企业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于城市而言,需要运筹帷幄的胆识与谋略。

  在青岛日渐繁茂的热带雨林式创业生态中,对于科创企业的支持政策正在融入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助力更多自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基因的企业安家落户。

  近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科技引领加快推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简称“科创16条”),从建设东部沿海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等不同维度精准施策,可谓“干货”满满。

  系统性精准滴灌与培育下,像松立集团这样凭借自主创新,成立不到十年,甚至是五年内新崛起的佼佼者,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留学美国的核芯互联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胡康桥,主打高性能模拟芯片在工业上的应用,短短两年时间就研发出20多款芯片,未来将冲击科创板。虽然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青岛在芯片人才供给上有不小的差距,但在谈及核芯互联为何最终还是将总部和未来上市主体放在青岛时,胡康桥认为,政策支持和产业集聚度是最大的因素。

  以崂山区的青岛微电子创新中心为例,通过打造芯片设计与研发的产业聚集区,中科院青岛EDA中心、青岛芯谷高通中国歌尔联合创新中心、歌尔微电子、大唐半导体、矽昌通信等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产业项目入驻。崂山区还出台了全省首个系统的微电子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提供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服务、房租补贴、一次性项目启动经费补贴、工程流片费用补贴等政策支持,像核芯互联来崂山区落地几乎是“拎包入驻”。

   平台思维助力企业裂变

  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是“四新”经济的代表,同样还有很多轻资产,但重知识、跨界融合的项目也是“四新”经济。青岛“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就提出,加快发展“四新”经济,做大做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传感器产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性产业之一,是感知世界之基、也是万物互联之本。去年12月29日在青岛举行的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大会上,12个项目签约入驻中青科智能传感器科技产业园。中青科智能传感器科技产业园董事长赵兵告诉记者,这是一处位于城阳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旨在打造以传感器、新材料技术为支撑,以智能传感器、压电陶瓷材料、压电薄膜材料为方向,以物联网、总部办公、产业基金、新旧动能转换基地为依托的国家级传感器技术研发中心、先进传感器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物联网创新发展示范标杆园区。建设以纳米科技及MEMS传感器封装、测试、器件、模组等产业全套生产线为核心的全生态圈共享工场,服务以国内纳米科技及MEMS传感器上下游企业。产业园于2019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现总入园企业及项目已达20多个。

  作为传感器产业集聚区,赵兵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发挥平台作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