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 | 青岛市政协委员陶喜冰:利用机器人支持冷链物流建设安全管理体系

2021-01-13 06:1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418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肖玲玲 刘笑笑

当前,冷链物流环节,特别是进口冷冻货物的外包装频繁出现核酸检测阳性情况。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喜冰对此极为关注,此次上会他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利用机器人智能化技术支持冷链物流建设安全、高效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喜冰

作为机器人智能化的从业者,近期陶喜冰团队接到大量关于如何实现冷链食品包装、装卸、消毒等过程无人化操作的咨询,他也安排了团队到港口企业、国内冷链食品企业等进行了调研和技术讨论。

基于调研分析,陶喜冰发现进口冷链食品的物流过程长、工序环节多且用人较多、关联企业也较多,需要建立全流程的管理体系,从前工序的生产商包装与核酸自测、装车、装船,到后工序的卸船、车辆与物流容器消杀、核酸采样、拆码垛与消杀、信息追溯等环节,形成漏斗式的闭环监管机制,鼓励推进机器人智能化技术来替代人、辅助人,让人减少密切接触冷冻货物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实现装卸搬运、存储、核酸采样、消杀等作业的标准化,有利于提升防疫监管的准确性。

在对港口企业的调研中,陶喜冰得知,进口冷冻食品的运输,有集装箱、船舱散装等多种形式。在前工序的国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上,是以存储密度最大化为原则,没有考虑后工序自动掏箱、自动卸舱作业时机器人装备的应用条件,短期内很难约束国外供应商按照我们的要求来改变包装和装运形式,难以实现完全的无人化作业。近几年青岛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效为目的,与国内外企业、院校有过很多卸船自动化的交流对接,但冷链主要是人工装卸。国外新冠疫情的防控较差,让这个老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从技术手段上,此类场景应该重点引入遥操作业技术,利用远程视频监控和手动遥控操作方式,人工操控港口的门机、车载吊机、机器人等装备,完成挂载、吊运等工作,但需要规范前工序装船时的包装,形成有利于遥控钩取、不超出装备最大负载的包装形式。

在货物的集中监管过程中,还会有大量的冷冻货物拆码垛、外包装核酸采样、外包装及环境的消毒杀菌等操作,目前主要还是人工作业。在这些场景中,可以将应用较普遍、较成熟的工业机器人拆码垛、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与环境消杀、工业机器人手臂自动定位采样等技术进行移植应用,利用自动化与遥操作结合的方式,减少集中监管仓的人员与货物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陶喜冰说,国内冷链货物外包装出现核酸阳性是一个新情况,这也说明除了对进口冷冻货物本身的隔离和处理,对于交叉应用于进口、国产冷链食品的货运车辆、装卸叉车、周转容器等都需要加大清洗消毒的强度。对于此类车具,因其外形尺寸的系列化、标准化已较为规范,可以采用自动化清洗消毒一体化设备进行消杀,设备采用全程封闭空间和自动门,完成高压清洗、吹干与消毒,对车轮进行浸入式消杀,确保货车、叉车、集装箱等不成为病毒载体。

“进口冷链物流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安全、高效的冷链防疫管控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层层梳理、各个环节作业规范。”陶喜冰说,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短期内看可能会造成原有物流成本的提高,但实际上在疫情影响下,已有部分冷链食品的进口陷入停滞,持续这种状态会对冷链进出口企业都造成巨大影响。

危机中孕育着机会,陶喜冰说,青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支点的“双定位”城市,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与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机器人智能化企业、物流科研机构等组织合作,积极研究冷链物流中货物装卸标准化、冷链货物的多层递进式自动/人工作业处理流程、高效率集中存储与自动消杀等规范和监管措施制订,从政策导向上鼓励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落地,双向奖励在冷链物流创新中的青岛本地供需企业,先易后难逐步开展创新示范工程建设,树立青岛在冷链物流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引领优势。

“希望机器人智能化技术为冰冷的冷链物流过程带来温度,冷链物流科技创新为青岛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陶喜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