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处是故乡·图说 | “青春派”的别样春节

2021-02-15 09:0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968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胡蕾

这是24岁的章瑨第一次独自在外过年。

公司宿舍是四人间,这个假期,留下的只有章瑨自己。从青岛到老家安徽芜湖,要乘高铁、汽车折腾大半天,章瑨觉得还是不要冒这个险,踏踏实实留在青岛过年吧。假期越来越近的时候,看着宿舍变空了,甚至整个楼道都有些冷清,章瑨心里也稍稍有些失落。

2020年暑假从青岛一所高校毕业后,章瑨来到了目前就职的这家公司——青岛汉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试剂研发。这是一家专业从事IVD(体外诊断产品)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生物技术企业。疫情期间,公司研发生产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等产品迎来“爆发”。入职的时候,正是公司最忙的阶段,章瑨也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迅速进入状态,每天泡在实验室,转眼已是半年。章瑨没想到,自己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居然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度过。

公司里像章瑨一样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有很多,为了他们生活方便,公司园区食堂、宿舍、操场一应俱全,氛围很像大学校园。这个春节假期,对章瑨来说,像是一个留校过年的“寒假”。

一个人也要有点仪式感,章瑨找出了室友带来的春联和福字,认真贴在了宿舍门口,也许下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希望我研发的这款试剂2021年能成功面向市场。”

对于男孩子来说,“想家”这个词说起来可能有些矫情,提起家乡和父母,章瑨只是笑笑,“还好吧,就是有点馋妈妈做的好吃的。”这是妈妈在老家做的蛋饺,也是章瑨最爱的美食,“可惜这种东西不好寄,我也只能看看照片解馋。”章瑨说。

说起家乡最有特色的年俗,章瑨的话匣子打开了。他找出一段往年在老家拍的马灯表演视频向记者介绍,“马灯表演一般在附近村子间轮流举办,一个村子要连续办三年,村民们会购置服装道具,过年时装扮上挨家挨户串一串,然后再到大一些的广场上表演。我高中的时候也参加过,当时扮的是穆桂英。”除了马灯,章瑨说,在他小时候,家乡还有龙灯表演,大年初一,家家户户会去村里的土地庙拜一拜,祈祷新一年的风调雨顺。

公司里,一共有十几位留青过年的外地员工,“90后”东北姑娘尹博也是其中之一。尹博和章瑨属于不同部门,她负责的是仪器研发工作。2018年,研究生毕业后,尹博和几位好友一起约着投了青岛公司的简历,因为“向往青岛这座城市。”

如今工作两年多,尹博已经成长为一名项目经理,负责统筹安排一款设备研发的各项工作。选择了青岛这座城市,在这里为梦想打拼,尹博想把青岛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将来把父母也接到这边来生活。

今年这个春节,尹博挺想家的。父母就她这么一个孩子,但让她没想到的是,“特别有大局观”的母亲硬生生把她给“劝退”了。“我妈很早就开始给我做思想工作了,摆明事实、分析利弊,东北老家的防控要求是什么,从家过完年再回青岛可能要隔离多少天……思前想后,我还是留在青岛过年吧。”尹博笑着说,不回家也有个好处,还没男朋友的她,可以躲开亲戚朋友的“花式催婚”了。

虽然不能回家,但尹博的年货早早给父母寄了回去,跟家里视频时,父母拿着她买的东西向她展示。“买了干果、卤货还有点心,毕竟工作了嘛,过年总得给父母买点东西。”尹博说,因为她没回家,父母的这个年也过得相当“轻松”,没有置办太多东西,比往年简单了很多。

公司大门处挂上了喜庆的灯笼,园区里也布置上了彩带、窗花这些点缀氛围的装饰,营造出了一些“年味”。假期里,像章瑨和尹博这样不太熟悉的同事们,因为“留青过年”这个共同的决定而变得熟络起来。

年三十的晚上,公司给留下过年的同事们安排了丰盛的年夜饭,这群来自异乡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卸下了平日工作的紧张与疲惫,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青岛而结下缘分;他们都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却在这个不平凡的新年里选择了暂时的别离。零点的钟声敲响时,他们对着镜头,齐声祝福,“新年快乐,牛年大吉!”这份祝福,送给自己,也送给他们在远方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