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处是故乡丨举筷入口皆思念 相隔千里亦团圆
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年前就决定了暂缓一年一度的“传统”,与兄弟姐妹们各自就地过年,72岁的郑文彪心里还是有些酸楚的,“大弟一家远在内蒙古,我这个做大哥的心里非常牵挂!”年前,在看到半岛都市报社发起的“和你一起在青过年”故事征集,深受触动的郑文彪讲述了他的故事和心里的祝福,并在1月28日刊发于半岛都市报A4版;年后,他再次通过半岛,讲述他们一家今日往昔难忘的春节故事。
互寄土特产,春节“舌尖团聚”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2021年春节,注定不同寻常。
父亲祖籍宁波,母亲祖籍上海,72岁的郑文彪和4个弟弟妹妹都生在青岛、长在青岛。1969年,他的大弟弟去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工作、娶妻、生子,扎根内蒙古,郑文彪和其他弟弟妹妹都留在了青岛。母亲在世时,弟弟每年都从内蒙古赶回青岛,陪老人过年;2017年,95岁的母亲过世后,考虑到弟弟家卧床的侄子需要照顾,来往不便,郑文彪他们兄弟姐妹便商定,每年大家都去内蒙古大弟家过年,“这是一个约定,也是青岛兄弟姐妹的承诺!”郑文彪说道。
然而,疫情的突然而至打破了他们的约定——2020年春节各自宅家过年,2021年春节再次各自宅家。
一年一次的兄弟团圆,是相隔千里的殷切期盼,无法成行的约定虽然让郑文彪心中几多酸楚,但“抗击疫情,人人要有担当,咱不能给国家添乱!”
不过,人虽不到,礼品可不能缺席。
“内蒙古的牛羊肉,青岛的海鲜……两地的土特产通过大大小小的包裹,汇成亲情的传递,思念的纽带。”郑文彪说,人在原地,舌尖团聚,是兄弟姐妹间传递情感的“同频共振”,也是一种非常有形式感、仪式感的传递,“虽然我们知道,彼此都不缺,网购也方便,地域间的价格差异也不大,但我们还是坚持自己选购礼品,给彼此寄过去。”寄出的包裹经省越市,山高水长日夜兼程地行走,承载的是一颗渴望团圆的心和拳拳手足之情,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
郑文彪告诉记者,弟弟寄过来的牛羊肉,变成了年夜饭里的山药炖羊肉,变成了在青兄妹饭桌上的驴肉拼盘、蘸蒜泥肉……“味道各有千秋。”而千里之外的弟弟家的饭桌上,则摆满了从青岛寄过去的螃蟹、海参、海蜇皮、海米等饱含手足情谊的特产美味。
年夜饭里,回忆“母亲味道”
大年夜里,吃着丰盛的年夜饭,郑文彪的思绪飞到了千里之外的弟弟那儿,也回到了若干年前那个拥挤又温暖的家。
那时候,他们还小,那时候,父母都在。
“儿时父母兄妹七人挤住在广州路67号、13平米的陋居。一年到头吃的少油寡味,有限的细粮配着地瓜干窝头,猪肉、蔬菜都限量供应,只有年节才有机会见着鱼肉蛋禽,瓜子,花生,啤酒,香烟。大人都盼着过年打牙祭,小孩则盼着过年穿新衣、吃年饭,还有各种糖果零食和鞭炮,心里都美滋滋的。在盼年、忙年的日子里,期盼着平常吃不到的美食,亲人的团聚,还有左邻右舍的拜年。我们小孩还有几分钱压岁钱的念想,这一切汇成了浓浓的年味。”郑文彪笑着说道,颇为感慨。儿时的春节,是有很多讲究的,“年夜饭,大人不动筷,孩子是不敢吃的。”而且为防孩子口无遮拦,说不吉利的话,“母亲年前总要教育我们一番,给我们长记性,不敢乱说乱动。”
不过,对儿时春节的一切怀念,都抵不过对母亲味道的思念。
“大年三十那天,祭拜父母,想起了母亲的美食。”郑文彪的声音有点低沉,透露出浓浓的忧伤,“她是上海人,心灵手巧,能做一手好菜。父亲的同事,朋友过年来我家做客,母亲总能在煤球炉上,在陋室方寸间,做出一桌香味诱人的上海本帮菜,让来访的北方客人,饭饱酒足,赞不绝口。”郑文彪回忆道,很难忘记母亲用铁勺在炉火上加热,倒猪油入勺,沸热,再将调好的蛋液入勺,摊成饺子皮状,裹上入味的肉馅,合皮而就。一只只黄莹莹的蛋饺整装码盘,色味俱全,可爱至极。再配上刚出锅的晶莹洁白的糯米饭,轻咬一口,含在嘴里,自有一股特有的香气,在唇齿间肆意弥漫。“浓浓的蛋饺肉鲜,糯香和对慈母的怀念,是我永远无法挽回的母爱和回忆,一生难忘!”
年夜饭里话团圆
云端传情,相隔千里亦团圆
初夕的年夜饭,郑文彪兄弟姐妹五个家庭,各自在自己的家中,“喝酒吃菜,看着央视春晚,忙着微信视频通话。”还时不时地有大红包相互发送,小红包接龙,“喜庆,祥和,伴随着手足的情感,在夜空中传递着。”身在内蒙古的弟弟隔屏举杯,向青岛的兄弟姐妹们祝福问候,亲切熟悉的夹杂着异乡“味道”的乡音,弥漫在耳边。有欢语,有感慨,挥洒着各自的情感,畅想着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希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2022年的春节,我们能如约相聚。”
郑文彪和弟弟通过手机视频互相拜年
没法见面,又能隔屏相见,“网络科技的助力,拉近了彼此距离,虽然我们相隔千里,却能通过‘云端’天涯喜相逢,视频遥传手足情。”说到这,郑文彪再次感慨时光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住着崭新的大房子,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周边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过上了父辈不敢想的日子,家里的年货塞满了冰箱、冰柜,肉类海鲜应有尽有。”但说到现代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郑文彪也感慨如今邻里之间的人情,不似儿时那般浓了,“那会儿邻居之间很亲,不要说过年了,就是平时谁家过生日,下了面条都会给邻居送一送,包了饺子也会互相送,过年就互相拜年,我们5个人去邻居家拜年,还给我们每人两块糖,拜完年带回来一大堆糖,比自家买的都多……”
新春小愿望,盼找到初中同学
几多感慨,许多追思,都能看出郑文彪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在通过本报向远在内蒙古的弟弟表达了春节祝福和思念,讲述了他们一家人的春节故事后,他也表达了一个新年的小愿望——找寻青岛24中1965年毕业的初三七班的同学。
“同窗友谊贵似金,我们一起求学三年的情谊难以忘却。”郑文彪说,新春佳节,这些同学也是他非常惦念的。他告诉记者,在2019年,他们二十几个同学首次聚会,在2020春节前,他们也聚了一次,“那次幸好提前聚了,不然正好赶上疫情就没法聚了。”虽然目前只聚过两次,“少小无猜的岁月,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令人留恋难舍,唏嘘不已。盼,半岛都市报媒体能解我,古稀之年的一个追梦的情结。”
失散的学友,你在哪?“我们惦念着你,二十多位学友等你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