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说教:中小学生“减负”不能只盯着校内

2021-03-25 15:4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912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菊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设立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唯分数、唯升学倾向,评价指南提出,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

跟之前的多份教育改革文件一脉相承,这份评价指南,再一次聚焦“减负”。例如,针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提出“健全作业管理办法,统筹调控作业量和作业时间,严控考试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针对学生的发展质量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学业水平,而是围绕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进行。

这些年,“减负”这个词被频频提起,关于“减负”的政策,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然而,从实际的执行来看,不少“减负”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拿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来说,教育部2018年出台的“减负30条”中,专门明确要保证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睡眠时间。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就在最近,有媒体报道,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并编写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而导致青少年“缺觉”的首要原因,就是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导致睡眠不足,是学校落实“减负”政策不到位不彻底吗?未必是这样。更多的可能是,学校给孩子“减负”了,家长却不敢“减负”,学生在校内是“减负”了,但是在学校之外,各种培训机构都在给孩子“增负”。

对于这一教育怪象,家长们也有苦衷。孩子的闲暇时间都被各种辅导机构占满了,不仅令孩子和家长身心俱疲,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面对中高考和升学的压力,当身边的同龄孩子都在补课时,又有几个家长能放心地让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

就像一位家长所担忧的,“不管怎么减负,孩子是绕不开中高考的,专家们一边提倡减负一边加大教材难度,而学校一周还是那几节课,不许老师布置作业不许考试,孩子怎么能掌握知识应付中高考?”这几年校外培训之所以热度不减,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有需求、有市场。

要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一怪圈,就不能只盯着校园之内,而是要从需求与供给两端同时入手。一方面,在需求上,要继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中高考改革,打破“唯分数论”,不以分数论英雄,淡化分数焦虑,引导家长从过度追求分数向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转变;另一方面,在供给上,要大力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强化课堂的主阵地作用。而对于那些内容上超前超纲、方式上应试刷题、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过度营销贩卖焦虑的校外培训机构,相关部门也不应坐视不管。如果任由它们野蛮生长,必将进一步加剧“剧场效应”,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破坏教育教学生态,最终“减负”也会成为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