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清明将至 青岛各界多种形式祭奠先烈

2021-04-02 20:4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2889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4月2日上午,芝泉路6号的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在象征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山河魂”烈士群雕前,300余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校学生代表,面向革命先烈致敬默哀、敬献花篮。

清明将至,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迎来瞻仰纪念高峰,集体宣誓、铭记朗读、主题展览、云祭扫……社会各界群众以多种形式祭奠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

那些烈士,很多还没结婚

4月2日,在瞻仰革命先烈的人群中,有5位特殊的老人,他们是刘学通、杨建祥、张公臣、姚克明、郑振华,他们是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兵。

86岁的姚克明,参加过剿匪、抗美援朝等战争。在部队期间荣立三等功三次、嘉奖三次、先进个人三次。

老人1995年退休后利用博客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从2006年9月9日开始写第一篇博客到现在,共发表博文近3万篇,约300万字。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姚克明,回国以后非常怀念那些牺牲的同志。“这些同志百分之七八十都没有结婚。”姚克明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战友们、烈士们用自己的献血换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他们,为我们国家做出的贡献。

我们不会忘记烈士,社会各界都在缅怀他们

在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信仰之光》主题展厅,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职工整齐列队,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参观《信仰之光》主题展等形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先烈遗志。

台湛路小学的学生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怀念祭扫。孩子们说,在纪念馆里,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非常敬佩先烈们。作为新时代青少年,要更加努力地学习,长大后为祖国贡献力量。

烈士的家人,永远以他们为荣

在革命烈士纪念馆,记者见到周鹏远烈士的妻子宫秀珍。

“他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我们很想他。”宫秀珍说,她和丈夫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在单位工作都很出色,孩子们继承他们父亲的遗志,很早都是共产党员了。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些革命烈士。”宫秀珍说,自己和孩子经常会来纪念馆纪念丈夫,纪念馆把烈士们照顾得很好,把烈士家属们也照顾得很好。

记者还见到了烈士王柏坪的女儿王漪照和她的儿子,已经75岁的王漪照每年都会到纪念馆祭扫。据了解,王柏坪烈士于1924年参加工作,曾以中学教师的身份在青岛进行地下工作。1949年5月,王柏坪烈士因活动暴露被捕,后被敌人杀害,此时距青岛解放只有不到十天。

“我1981年从青海支边回来,此后每年都会来祭奠父亲。”王漪照告诉记者,“每次过来,不仅是祭奠我的父亲,也是和大家一起祭奠其他为国家牺牲的烈士。看到有这么多人来祭奠烈士,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现在是中国最好的时代,这样的好时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

朗读亭,朗诵烈士英雄事迹

在抗战馆前,记者见到一个有些特殊的朗读亭,人脸识别后,可以进入朗读亭内。

据了解,这是为了进一步弘扬烈士精神,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有关部门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专门设置的“英烈事迹朗读亭”。

通过“互联网+”赋能,打造线上阅读新模式,为祭扫群众提供了英烈事迹创新阅读载体。

记者在现场看到,“英烈事迹朗读亭”收录了大量英烈事迹相关文章、诗歌等,依托运营后台实现朗读、录制、分享、学习四大功能于一体,祭扫群众诵读结束后,屏幕上出现二维码,手机扫码便可生成朗读作品分享至朋友圈。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让群众在深情朗诵中,充分表达对英烈的怀念、敬仰之情。

清明至,纪念馆迎来瞻仰纪念高峰

“从3月26日开始,来瞻仰纪念先烈的人就多起来了,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八九点。”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纪念馆一直满负荷接待。

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杨波介绍,根据往年经验和今年的实际情况,自3月26日至4月7日,纪念馆将迎来社会各界瞻仰纪念的“小高峰”。

截至4月1日,革命烈士纪念馆接受了4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预约,接待了22600余人次的网上云祭扫和23000余人的现场祭扫。除了团体预约,还有许多市民自发前来祭扫。

为做好2021清明节烈士祭扫服务保障工作,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采取电话预约和现场预约等方式接待前来参观祭扫的市民,其中,团体参观可通过电话进行预约,个人可通过扫码现场预约进馆。纪念馆还依托“中华英烈网”“山东英烈网”“青岛英烈网”,开展网上“云祭扫”活动,拓展扩充网上祭扫渠道,引导足不出户祭奠亲人、缅怀英烈。

“临危不惧、奋勇献身,这个巨大的精神力量,就是一个极其普通但又异常深刻庄严的词——爱。这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对人民的热爱,正是由于这种深深的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图强、振兴中华,而不懈地进行着英勇的斗争……”纪念馆的上空,回荡着英雄先烈们的故事。